APP下载

论智能财务时代会计学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A大学为例

2020-01-10胥兴军陈永华魏聂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会计学财务大学

胥兴军 陈永华 魏聂平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截止2019年,全国1278所的本科院校中就有688所学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占全国高校的53.83%,会计学专业已成为全国本科教育填报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会计核算型教学为主,随着业财融合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单纯的财务会计已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除了掌握会计的核算知识,更应该多学习与经济管理类相关的其他知识,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与分析。这意味着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转型。

1 智能财务时代对会计学本科学生应具备能力的要求

1.1 智能财务时代的主要特征

在传统财务时代,财务工作主要以提取数据和核算监督为主,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大量复杂重复的事务构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兴技术诸如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成为智能财务时代的主要技术,便捷、快速、精确成为智能财务时代的主要特征。

1.2 会计学本科学生应具备能力

根据智能财务时代的主要特征以及《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会计学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点:

1.2.1 分析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中高层会计人才不再是只懂得核算的财务会计人员,而是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和建议的管理会计人员;企业的成本控制、战略制定、资本运作等都需要会计工作者的分析与思考,进而对相关数据进行解读和运用。这就要求会计学本科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程度的分析能力。

1.2.2 跨领域复合能力

智能财务时代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便是业财融合,业财融合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扮演组织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掌握财务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去了解企业的运作状况,为业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懂得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懂专业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和业务,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从传统的会计核算人员转变为多元化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1.2.3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招聘时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应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 A大学会计学本科教学体系现状

2.1 A大学简介

A大学是中国西部的一所省部共建高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等16个学院(部),具有农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9大学科门类。A大学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国际和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

2.2 A大学现有会计学本科教学模式简介

2.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模式、建设教学框架、选择教学维度的重要依据。目前,A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有完备的职业道德,富有进取创新的精神,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发展能力,具有全球视野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多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2.2.2 培养模式

A大学作为理工科院校,没有对会计学专业进行方向划分,只是另外开设了ACCA教改班。专业培养模式为传统模式,即讲授为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本科期间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验课讲解”的形式,系统学习会计学理论和方法,接受会计学思维和会计实务的训练。

2.2.3 教学内容设置

A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个性化教育平台四大平台构成,课程合计165个学分。其中,主干学科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化》、《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税法》。课程体系以会计学专业方向课程和基础大类课程为主。

2.3 A大学现有会计学本科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3.1 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完善

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课和《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等会计方面的专业课为主,学生日常学习接触的基本以书本上的会计知识为主。而新时代下,会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度不断提高,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既需要精通会计知识,也需要懂得如何处理业务。然而,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仅重视了前者,对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和企业具体业务知识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智能化时代,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多都定位在“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上面,目前传统的记账、业务核算等基础工作大多已经被财务机器人和系统所取代,这也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业务知识,还要求掌握相关的数据收集、鉴别分析、会计系统应用等能力。但学校缺乏对“互联网+”的重视,目前仅有《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高级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四门课程,这对于数据分析、财务平台的运用等能力的提高收效甚微。

2.3.2 实验条件不够

会计发展讲究时效性,运用“云技术”在网上进行实时做账、报账与审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A大学会计实验课程沿用的平台仅仅只有用友等基础软件,缺乏财务共享、集团管控等新兴的会计实验应用平台。同时,现有的实验课软件版本较陈旧,如《会计信息化》仍然是延续的传统会计核算方式,需要进行账套导入导出,耗时长,导致课堂净有效教学时间短;且业务处理模块较少,主要以核算为主,没有与其他模块相融合,这显然无法满足在智能财务时代的背景下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3.3 课程分布不合理

A大学大一基本开设的都是公共课,实际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凤毛麟角,很多专业课大二才开始涉及,一直延续到大四,对于刚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相当于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去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这一课程安排显然不合理。很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就陆续准备考研就业,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日益降低,专注在课堂知识上面的时间精力远没有大一大二多。同时,学生对会计接触较晚,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之后课程的学习。

2.3.4 教学模式陈旧

“互联网+”时代,会计知识传播与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习的模式也由以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处处可学”和“时时可学”,但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仍以课堂被动教学为主,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前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直接照着讲义读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师生之间互动较少,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课程考核上,以期末书面考核形式为主,平时成绩的构成也大多仅限于出勤考核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从小灌输的“应试思维”未得到改变,大多数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知识系统过于僵化。而智能财务时代,需要的会计人才应具有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缺乏主动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快速发展的智能化时代将逐渐被淘汰。

2.3.5 教学效果评价缺乏针对性

A大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对所有的专业和课程采用的是同样的评价指标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评价过程只注意统一性,没有考虑各专业和各门课程的特点,导致很多评价结果在实际运用中未能充分结合现实,有失公平。现行的评价结果缺乏专业相关性和针对性,没能很好的起到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的效果,在具体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3 智能财务时代下A大学会计学本科教学体系的重构对策

3.1 修订配方方案,重构教学内容

3.1.1 提供多方位培养方向

当前A大学开设的会计学专业培养面过于宽泛,只有一个大的方向,导致很多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对自身未来发展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智能化财务时代下,会计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可选面广,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开不同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按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培养。可以考虑开设大数据会计、管理会计、大数据审计、国际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多方向,让学生有多种选择,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更加精细化。

3.1.2 完善课程设置

在智能财务时代,会计工作应该进一步与业务相融合,加快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拓宽专业会计的口径,提倡“大数据”培养。A大学目前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仍以传统的核算为主,对于相关技术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但智能财务的不断升级使得对于会计学生软件应用和数据挖掘方面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学校应该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大数据会计》、《Python应用》、《C程序基础设计》等数据编程分析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3.2 改善实验条件

A大学应积极引进财务共享、集团管控等最新的会计实验应用平台,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积极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注重会计知识的多方面运用,操作流程和原理尽量与会计工作实操中原理一致,加大会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同时,实验课的开设不应仅仅局限在机房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和业财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3.3 调整课程分布期间

大一的学生刚从高中过渡过来,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强,A大学应将一部分专业课程移到大一期间来上,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会计方面的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建立基础。大三和大四的课程调整一部分到大一、大二之后,学生在大三、大四就能在不影响自身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实习或者准备考研。另外,大部分的实验课程可以安排在大三,有大一和大二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学生对实验课的原理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同时,学生从大三开始逐步由校园过渡到社会,能更好地做到与将来的实际工作接轨。

3.4 转变教学模式

3.4.1 加强主动式教学

在日常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转变被动式的教学方法,随着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在教育行业的不断普及,教师应以互联网为平台,采取多渠道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随时随地的都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强化了学生的碎片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的角色,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框架和原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知识,特别是部分理解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知识,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提前准备好怎样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

3.4.2 加强对学科竞赛的重视

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既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决策分析能力,能有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A大学应加大对这些比赛的重视程度,提前设立专门的培训小组和老师,对参赛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可以将这些比赛作为载体,设立专门的课程或是建立专门的兴趣小组,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为相关的比赛奠定了基础。

3.5 加强教学效果评价建设

A大学应根据会计学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对原来统一化的教学评价方案进行修改,增加精细化的程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在参考教学评价结果时,综合考虑课程的难度、教师上课风格和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重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评价,进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同时,提高学生和其他评价人对于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减少“人际关系”、“暗箱操作”、“情绪化评价”等有悖公平的做法出现,增加评价者在评价时的可选项,加大各类课程与教师在评级上的阶梯度,更有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会计学财务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水利财务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