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园共育理念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2020-01-10朱美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杨杨行为习惯家园

朱美芳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幼儿园 广东·广州 510000)

1 儿童不良习惯的成因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我们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礼仪礼貌等等。老师们经常发现幼儿的行为和习惯在幼儿园和家庭存在着逆反的倾向。在幼儿园,幼儿通常什么事都自己做。例如:独立进餐、安静午睡、如厕、穿衣穿鞋袜,在家里却是几个大人围绕着孩子转,事事为孩子包办,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习惯。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家园共同合作,将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改正过来。

2 培养家长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园老师和家庭之间,是伙伴的关系,也是合作的关系。家长自身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需要做到持之以恒不放弃。而不应该产生“把孩子的一切教给老师”的想法,家长需要让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提升,做到家园合作。因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家长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2.1 对幼儿调查摸底,分析总结

我们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礼仪礼貌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家长填写,调查幼儿情况。调查摸底后进行分析,总结出幼儿表现较好的方面和薄弱的地方。再利用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家长近距离沟通,了解家长平时是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经过交谈我们发现,自身教育能力强,居家时间较为充裕的家长对幼儿的要求相对来说会较高,则幼儿的能力就强一些。相反自身教育能力稍微弱一点,工作较忙的家长因为在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的时间兼顾到幼儿,对幼儿的要求会比较低,则幼儿的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对幼儿建立档案追踪,并加强与这类家长的密切联系,在他们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做更深一步的建议,让家长为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积累经验。

2.2 加大宣传的力度,转化家长观念

我们还利用家长会、专题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宣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家长中有从事过教育事业的,他们的教育思想更为先进,经验更丰富。我们利用良好的家长资源,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育儿经验丰富的家长主持分享她成功的做法,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在这种宽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下,家长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幼儿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营造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杜威说:“想要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我们在进行环境创设前会先进行思考,再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个小主题去精心设计,从环境创设的色块搭配、内容、装饰上,努力为幼儿营造自然舒适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环境中接受熏陶,形成习惯。比如我们在主题下设置“我真能干”、“我学会了……”、“我的好习惯”等小主题墙,让幼儿随时都能在班级感受到自己动态性的进步,对能力不足的幼儿也会形成感染和教育。我们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学习、讨论,使主题内容深入到幼儿心里,落实到幼儿行动中。

我们在生活室、游戏室创设“我们的约定”;在盥洗室、饮水间将排队、不争抢、节约取水等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示出来粘贴在墙面;在楼梯处制作不在楼梯奔跑的提示牌等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把环境带出幼儿园,走进社区。幼儿先分组进行设计制作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践踏花草、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温馨提示牌,再开展社区活动,请幼儿一起将提示牌插在小区、公园花坛、草地上,提醒大家爱护花草树木。通过社区活动,幼儿能够将已学习到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展现出来,得到延伸和巩固。

适宜的环境还包括良好的教育环境,比如培养幼儿在交往、游戏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一本教科全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贯穿一日生活中,渗透到各种活动、游戏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慢慢转变成习惯。比如幼儿在户外活动玩玩具时会发生争先抢后的情况,老师适时的提醒在当时可以起到作用,不难保证以后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与幼儿展开讨论:发生这样的情况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做?什么地方也需要排队?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上下楼梯、上厕所、洗手、喝水、取餐等都要排队。接着我们进行情境表演,请大家互相提醒,帮助,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练习,幼儿的排队习惯得到了强化。

4 家园同步培养

通过家园共育专栏、幼儿成长档案、亲子活动等增加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增进双方对孩子的了解。

家园共育专栏:这是老师与家长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天地。在这里,老师可以向家长介绍科学教育的方法、教育观念、孩子感兴趣的教育知识和等等。家长能清楚地了解到教育工作重点,并做出相应的配合。

幼儿成长档案:老师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中,可以对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家长配合老师的指导。例如:坚持早睡早起按时来园、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自己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收拾等等。家长对孩子一系列的表现可做记录,及时将孩子的表现告知老师,老师可以在班级对某些有明显进步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也可作为评选“好孩子”的要求,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

杨杨在小班入学快一个月了,但还是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对老师有着抗拒的心理,与同伴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交流。天天都是在激烈的哭闹当中,由妈妈强行抱着来幼儿园,喝水进餐都是老师手把手来喂。妈妈对于这样的现象内心比较焦虑,看到杨杨每天这样哭泣,当他向自己提出申请能不能停几天再上学时表现得很犹豫。我们及时与杨杨妈妈进行交流,表示孩子的分离焦虑很正常,家长需要正确对待,放开手,让孩子踏出第一步。对于杨杨连续的哭泣,我们表示尊重,尽力安抚他,用精彩的活动和游戏吸引他的兴趣,取得他的信任。在杨杨艰难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时,我们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在每天观察下引导帮助他。当他每天有一点点进步的同时给予表扬鼓励,将他的表现告知家长,让家长对他的进步给予肯定。慢慢地,杨杨有了变化,能够不哭着来上幼儿园了。

在国庆节汇演前期,杨杨参加了歌唱表演活动,在彩排过程中杨杨表现得有些懈怠,老师便对他提出要求:声音需要再大一些,把歌词唱出来。杨杨听后对老师翻白眼,拿着话筒向老师打了过来。随后,老师对杨杨进行了引导和教育,使他认识到打人是不对的,不能动手打人。接下来两天,杨杨在和同伴玩玩具时发生了争执,也有动手的倾向,当老师制止之后,杨杨用双眼瞪向老师。老师很快与杨杨妈妈进行谈话,了解到杨杨在家中比较强势,也有瞪人的表现。在交流之后,杨杨妈妈表示会多多引导教育杨杨,在犯错之后要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经过一学期的家园沟通互动,用心培养,杨杨终于改掉了坏习惯,在各方面积极表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还开展了“我是生活小能手”的亲子活动,吸引家长走进班级,感受老师在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理念的方法。家长能够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差距,同时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我们邀请幼儿自己穿脱衣服、叠衣服、擦桌子、收拾物品等,幼儿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为自己操心,希望幼儿在家中也能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简单的事物。幼儿在“我是生活小能手”活动中还进行了“我为爸爸妈妈穿衣服”的游戏,充分调动家长和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大胆、自信的品质,家长通过游戏来与幼儿产生互动,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5 家园携手树立幼儿榜样

老师是特殊的家长,家长是特殊的老师,两者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孩子的身上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盐盐是一个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的孩子,穿衣穿鞋袜、进餐、喝水需要老师不停地催促才能慢慢地动手,有时还动不动就生气。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开展了“快乐学穿衣”的活动,引导孩子向快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选出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做“好宝宝”,为幼儿树立榜样,让大家向“好宝宝”们学习。通过树立榜样,盐盐的已经熟练掌握了穿衣技能,在其他生活自理技能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通过家园共育,让家长认清自身的教育功能、作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也是教育的资源。家长的行为举止在家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幼儿,注意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家与老人不争吵,帮助长辈,关心长辈;在生活中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遵守规则等,这样家长能体验到自身的教育功能与作用。

6 结论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幼儿各个方面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能达成的,尤其是培养幼儿各种行为好习惯,更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它需要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共同来进行的,让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实践和练习,从而更好地巩固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家长和幼儿园不能达成一致的话,也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只有家里和幼儿园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杨杨行为习惯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杨杨和希希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绿家园
一幅画创造出的喜悦
杨杨油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