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转设期实验室建设浅析
——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2020-01-10刘丽娟
刘丽娟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621000)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在“能转快转,能转尽转,成熟一所,转设一所”政策号召下,全国各地独立学院积极响应,寻求新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一部分独立学院已经转设为普通本科学校。借鉴已转设成功学校的成熟经验以及自身在转型期工作体会,在实验室建设有所突破,是在“转设”评估验收中获得高分的关键。
1 实验室建设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城市学院)实验室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2006-2012 年),建校初期主要依靠母体学校展开实践活动;发展阶段(2013-2017 年),以依托行业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实验室建设全面铺开,获批省级实验教学中心- 建筑节能工程中心,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综合性实践基地;提升阶段(2018 年至今),在学校“提质升位”和转设的环境下,我校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促进校内实验室资源优化整合,加大投入,强化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 建设具有行业优势的实验室
全校围绕“建筑节能行业”和“健康养老行业”两大优势行业,建设独具特色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了建筑节能工程中心,并依托此中心技术力量研制了业内领先的新型多源复用热泵中央空调热水系统,逐步形成成熟产品,一方面应用安装到学生公寓,用以改善学生生活环境。响应国家号召,按照现代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新理念,建成上千平米健康养老实训基地。学校在安县城西校区重点打造了有行业依托的“智能建筑节能工程”及“健康服务业管理”生产性实践基地,利用此基地,以改革毕业设计为抓手,以提升师生行业能力为纲,在新校区实行多专业学生在校最后一年的行业能力综合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与生产流程中,从事技术研究、项目设计、装备生产和工程施工,培养学生介入行业的全套学术能力,在这过程中,为学生开辟了科技创新创业的新天地。
1.2 推进经管类实验室智能化建设
2018 年,城市学院投入百万余元建设经管学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旨在构建科技含量高、涵盖多学科、开放共享、运作高效、协同育人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因此在实验室设置、硬件软件投入、环境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着重实验室与企业接轨。打破实验室、实验中心已有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模式,全方位开放实验室,推动“互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1],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管理的实验室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全校共享,实验室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此中心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在同类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1.3 联合校企共建实验室
独立学院办学经费基本上是自筹,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有限,因此需要借助外界力量,实现实验室共建共享。为推进我校优势专业的建设,城市学院与知名企业联合共建“3D 全息投影联合实验室”、“虚拟仿真共建实验室”、“航测大数据运算处理中心”等多个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验室。此举可扩展实验室资源建设的新空间,企业投资经费、相关设备,双方联合培养人才队伍,开展适合市场需求的培养,实现双赢。
2 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不足
虽然全校实验室呈现良好的态势,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等现状,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实验室设备管理不到位
实验室设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支撑条件,有效管理实验室设备,可实现独立学院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一部分实验室设备存在闲置或者使用率低的现象。建校初期,实验室建设方案审批没有得到充分论证,高昂费用购置了一批设备,这些设备性能低,仅仅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使用率低,大批量报废重新购置又需要资金审批,程序相对繁复,设备闲置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设备维修也是棘手的事情,一些设备损耗大,故障率高,多次维修后仍然存在问题导致无法使用。故障设备无法及时得到保修,影响教学进程。
2.2 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硬件决定实验室的基础,而软件决定实验室建设的高度,工科类专业实验室更多关注硬件部分投入,在实验室环境维护、实验资料完善、实验室师资队伍等软件方面建设还不够。
3 建议
独立学院实验室在未来大有发展的空间,同时要顺利通过转设验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1 开发独立实验条件
一方面淘汰老化的陈旧的仪器,引进满足时代需求的新型仪器。另一方面实验设备不能单纯考虑外购,应该把开发独立实验条件作为突破口,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实践教学推广价值的自制实验装置,这些自主研发设备可以满足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减少了投资,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3.2 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
3.2.1 将实验室管理模式由人工管理逐步转变为信息化管理,可购置相关实验室管理软件,搭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纳入实验室建设,可有效改变实验室管理人员”门卫“角色,有效保障实验室安全。
3.2.2 引入先进企业“7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节约”[2],可使实验室环境变得更整洁干净,学生操作过程中更加规范,降低教学过程事故发生概率,同时可有效改变实验室管理人员整顿实验室环境时间,让实验室管理人员跳出繁杂的日常清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2.3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建设积极性
二级学院多专业交叉学科,在总体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优先建设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打造工作坊、创客空间等创新形式实验室,加快渗透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室和多学科的专业平台实验室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实验室还应将新媒体技术如微课、慕课平台、虚拟仿真平台纳入实验室建设[3]。
3.2.4 精细化开放实验课程
独立学院在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一方面学生不愿意走进实验室,特别是大三时期,考研、考公务员等因素,学生更多的愿意走进教室。另一方面学校推进第二课堂活动方面的激励措施还不到位。因此在开放实验室方面,在时间、空间、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进行改革,以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出台课外科技活动的相关配套激励措施;全面提升全校教师科研研发力度,让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课题组中协助老师做实验。
4 结论
实验室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扩招,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与时俱进,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应以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统筹规划实验室,促进学院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