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概述*

2020-01-10伍睿昕熊安东刘连连韩小丽董昌盛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受体中药理论

伍睿昕 熊安东 刘连连 韩小丽 董昌盛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10

3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96

4 饶阳县人民医院 河北 饶阳 053900

5 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104

6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肿瘤研究所 上海 200032

归经理论是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1];代表了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反应了药物药效所在[2]。归经理论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言的“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已经具有了药物归经的倾向,例如《中藏经》《千金要方》等经典对脏腑定位的辨证用药方法均有记载。现将中医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述如下。

1 归经与药物作用部位

研究发现,常用中药的归经与药物的选择性作用有密切联系。例如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和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中药主要归经分别为肝经、胃经和肺经[3]。中医学理论认为冰片能够“通窍”,运用同位素示踪法观察表明:冰片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透过血脑屏障,与脑外组织相比较,在中枢神经部位蓄积时间更长,含量更高,为冰片的“通诸窍”的机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4]。亦有研究用实时B超证明小柴胡汤入胆经[5]。

2 归经与有效成分

有研究证明23种药物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与所记载归经脏腑基本一致,大致相符的药物占87%,因此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是中药归经的重要依据,有效成分的选择性作用是中药归经的基础[6]。付先军等[7]研究129种归肺经中药的一般性规律:肺经中药中化合物类别出现频数最高的是萜类化合物,占所有化合物频数的26.41%,多项药理学研究证明萜类化合物对肺经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8-10],如祛痰、改善哮喘气道炎症、气管扩张和抗变态反应等,且对肺部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

3 归经与微量元素

每味中药作为一个多元复合体,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作为辅助因子参与生命体中酶、激素、维生素的构成和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柴立[11]通过实验证明锌、锰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观察发现锌、锰所导致酶活性下降,蛋白质及核酸代谢、免疫功能低下等一系列症状与中医肾虚证候有一定相似。通过同位素示踪和放射性自显影技术,证明中药的归经可能是指药物活性成分在体内某些脏器的高浓度分布[12]。

4 归经与药理作用

有研究证实中药的药理作用同归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天麻、钩藤、全蝎、僵蚕等22味药有抗惊厥作用,全部归肝经,中药归肝经率为100%,而那些没有抗惊厥作用的中药归肝经率仅有42%。此外,另有研究显示,具有泻下作用中药归大肠经率、具有止咳作用中药归肺经率等均为100%[13]。

5 归经与受体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首先与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中药与相应受体有较大的亲和力,与中药归经有许多类似之处,有学者认为此亲和力即为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之一。归经理论阐释中药具有一定特性,对脏腑经络具有选择的性能;而受体从人体组织器官维度,说明受体对脏腑经络具有选择性的性能[14]。如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和肠壁组织,细辛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β1受体的作用,细辛能够治疗心脏疾病,即古人言的归心经。槟榔归胃、大肠经,药理研究显示,其含有乙酰胆碱,被胃肠受体接受时能产生兴奋作用。史正新[15]指出:在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受体学说的思路来探求和完善中药归经理论,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创新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6 归经与环核苷酸

环核苷酸(cAMP、cGMP)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能够调节细胞功能,一般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来测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细胞功能的动态平衡。有研究表明,体内cAMP、cGMP含量可被天麻、桔梗、延胡索等中药调节,且环核苷酸含量变化显著的脏器,与各药传统归经有较大相似性[16]。有研究用汉防己、五味子、鱼腥草水煎剂分别给实验用鼠灌胃,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物脑、心、肺、肝、脾等组织中cAMP、cGMP含量,结果发现各组织cAMP、cG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的变化与各药物归经密切相关[17]。

7 总结与展望

归经理论作为中药学的特有理论,是对经典方剂配伍理论的有益补充。目前对归经理论的研究已经提出不少理论创新的模型和假说,但仍有待于突破。具体表现:①许多理论假说较多集中论述某一点,在理论上缺乏整体性的认识。②较多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但缺少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从而丧失了中医学的灵魂。③部分研究存在着中医药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从而导致研究的结果结论皆有局限性。④部分中药的归经仍未统一,统一归经是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归经理论的前提和基础。⑤在文献研究上缺乏全面厘清归经理论源流、充分认识中药归经初创与沿革的变化多元性,思维方式需要进一步拓展。⑥研究多倾向于探讨归经理论的物质基础,而中医药发挥作用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成分使然,目前缺乏对多个物质基础之间的网络性、协同性、拮抗性以及相关性之间的研究。⑦研究多集中在对中医理论的解释与阐明,证明中医归经理论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从而忽视了中医理论上的原始创新。

作为中医学者,既不能满足于中医学发展现状,又不能妄自菲薄[18]。未来中医归经理论的研究,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集合国内外的优势科研资源,进行多学科、多领域整合,集中优势人才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中医归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明中药归经的本质以及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机理,才能对中药的功用、主治赋予更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促进中医归经理论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能,实现中医学在理论创新上的突破。

猜你喜欢

受体中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神秘的混沌理论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2,2’,4,4’-四溴联苯醚对视黄醛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