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民间舞》课程建构与思考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2020-01-10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0 引言
舞蹈是一种呈现地方特色、民族风采的文化事象,也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美好憧憬的象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舞蹈的文化传承功能逐渐被重视,广西少数民族群体利用舞蹈为世界展示民族文化。师范大学作为广西重要学院,是民俗舞蹈的集中表现地,需要成为舞蹈知识、文化的传授者,民族文明的传播者。因此,广西民族民间舞课程需要扎根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中,深入挖掘本地区各民族的代表性舞蹈,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特色性。当下教育改革的推行,师范大学民族舞蹈课程也需要重新出发,焕发民族活力,培养传播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人才。
1 《广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概述
广西地处于我国南疆地区,以壮族为代表的12个少数民族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在此地生活,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风貌造就了各民族特色化的文化形式,也成就了数量众多、绚烂丰富的民族歌舞。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歌舞成为少数民族的重要语言,壮族的扁担舞、彝族的铜鼓舞、绣球舞、苗族的芦笙舞既展示了广西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又让世人看到各民族的淳朴民风。这些舞蹈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由于各民族的地理位置不同,使民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有很大差别,广西民族舞蹈呈现多元化状态,最常见的有风俗、祭祀、节日舞蹈,其中风俗类舞蹈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作中创作的,其是民族特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载体;祭祀舞蹈是民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形式,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其信仰的神,因此,舞蹈更多带有对神的祭拜,感恩历史的情感;节日舞蹈也是少数民族的特色之一,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众多独特的节日文化,也为舞蹈提供丰富的文化资产,少数民族人民在不同节日中创造的舞蹈也不尽相同,但都展示了人民对丰收、节日的庆祝。不同类型的舞蹈代表了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也为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广西民族民间舞蹈需要吸纳不同类型的民族舞蹈,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教育资源,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性。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陈旧的舞蹈教学方式,为学生普及丰富的广西民族文化资源。
2 广西师范大学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多元文化日益聚集,冲击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虽然各高校相继开设了舞蹈课程,但教育体制的落后、舞蹈教材的普遍化、教学手段的单一限制高质量的民族舞蹈人才的发展。面对传统文化的没落、综合知识的增加,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2.1 本土教材缺乏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在结合民族特色编写教材时,缺乏统一的制定标准,导致部分舞蹈教材理论性较强,但部分舞蹈教材没有系统规划舞蹈组合,本土教材无法给教育活动提供合理的指导,教师只能按照个人意愿创编舞蹈组合,不同教师教学的舞蹈动作不同,导致学生很难系统的掌握舞蹈知识,动作无法统一规范,部分舞蹈专业之间教材内容相近、理论知识相同、舞蹈技能相似,民间舞蹈特色没有在教材中得到集中体现,另外,舞蹈教材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规律,但实际上,高效本土化教材舞蹈元素没有考虑学生的喜好,无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理论内容相对枯燥,技能学习相对单一,从本土化教材的难易程度来看,舞蹈教材更注重民族舞蹈的统一性,对现代审美艺术的内容相对较少,教材难度偏大,整体编写结构更偏向于理论化,显得枯燥,乏味。
2.2 舞蹈教学方式单一
学校对教材没有深入研究,导致制定的教育目的不合理,教师在教学中盲目灌输舞蹈动作,学生无心学习民族特色,造成教育管理质量下降,人才的培养模式出现漏洞。广西是我国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之一,教师无法结合特殊的人文环境、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舞蹈技能脱节,丰富的民间舞蹈元素没有加入舞蹈组合编排中。教师一味“闭门造车”,按照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导致学生的专业水准无法达到社会要求。在舞蹈课程中,教室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对舞蹈组合的创造性下降,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部分舞蹈教师在课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展开教学,但没有突显舞蹈知识的重难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掌握专业的舞蹈技能。另外,教师在课堂评价环节,一般按照学生的动作做出评价,但没有结合民族特色反思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评价体系不完整,学生不能有针对性的改进舞蹈技能。
3 重塑广西民族民间舞课堂结构的几点建议
3.1 结合地区优势,传承民族文化
在舞蹈教学时,教师需要立足于广西各民族的舞蹈资源,结合民族的优势和特色,挑选适合的舞蹈组合。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整理、收集民间故事、文化习俗、节日特点,改变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梳理教学流程。在教学舞蹈组合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民族特色,帮助学生了解舞蹈的含义,推敲每一个动作的情感价值。广西地势复杂、民族众多,因此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舞蹈特色保存相对完整,风格明显。教师需要利用完整的民族舞蹈文化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热爱民族舞蹈,传承舞蹈精神。
3.2 结合教育改革,优化教材知识
广西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舞蹈课程需要结合先辈的舞蹈经验,根据已有的教材知识广泛搜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材内容。师范大学可以根据老一辈的舞蹈经验、各少数民族的舞蹈风格、民族民间的文化特色、代表性曲目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系统整理舞蹈教材,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加入一些民族舞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对某些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教学,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程度,学校可以将教材区分为理论知识,技能动作掌握两部分,在理论知识教材中,教师可以加入对民族舞蹈的介绍、风俗习惯的讲解,历史渊源、民族戏曲、歌剧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的由来;在技能动作掌握部分,教师可以编制舞蹈组合,对壮族的舞蹈、彝族的烟盒舞等深入分解,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将不同的动作重新组合,编制成符合社会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3.3 结合文化实践,丰富表现形式
民族舞蹈作为特殊的学科,需要加入适当的实践活动,体会不同文化的特色。因此,学校可以将舞蹈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中教师需要讲解民族文化,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民族生活,感受民风习俗。师范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专业水平将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专业性舞蹈课程,主要针对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扩展授课对象,帮助学生普遍掌握民族特色。一类是专业性舞蹈课程,针对舞蹈专业的学生,以技能和理论并重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学校可以将理论和实践两类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使普通学生选修1到2门理论性课程,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使专业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舞蹈便深入学习,发扬少数民族的精神。
3.4 改革考核机制,提升课程质量
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还需要改革考核体制,使其形成完整的教学结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知识考核,通过考察学生对基本理念的掌握和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对舞蹈的概念印象。一部分可以是调查汇报或者实践考核,让学生深入少数民族生活中,寻找舞蹈时机。学校可以联系舞蹈学院的教育资源,建立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机制,在社会中帮助学生完成考核,促进舞蹈教育体系的完整。师范大学可以与专业的舞蹈学院人员共同制定舞蹈曲目并进行演出,以演出的内容、技巧判断是否符合民族民间舞蹈特色,达到考核标准。
4 广西民族民间舞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4.1 教师的专业水准
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民族民间课程的实施质量,民族舞蹈不同于其他舞种,其具有民族化,小众化特色。但大部分舞蹈教师教学时,没有充分了解民间舞蹈文化,组合编排的舞蹈曲目无法展现民族特色。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培训机制,帮助教师系统学习民族知识,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舞蹈灵感,提升教师的专业修养。定期让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民间活动,寻找现实的舞蹈元素,体会少数民族人民在劳动中的舞蹈智慧和情感,并将舞蹈动作进行专业编排,利用表演展示少数民族文化。
4.2 社会的硬性需求
目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逐渐落没,部分少数民族由于人口稀少,文化出现消失的危机。据调查显示,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更乐于选择现代舞、爵士舞,少数民族的舞蹈由于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社会认可度较低,部分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舞蹈后由于舞种知名度较低,很难就业。因此,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改革时,学校需要挑选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舞蹈文化精神,摒弃落后、封建的舞蹈知识,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保留民族特色,提升观赏性。
4.3 学生的舞蹈兴趣
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感知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在学习时兴趣降低,无法全身心投入舞蹈动作的研究中。部分学生认为民族舞蹈动作不好看,动作不规范,无法展示民族舞蹈的文化情感。因此在对课程改革时,学校可以利用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电影等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利用舞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动作的含义,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情感,提高民族舞蹈的感染力。
5 结束语
总之,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多样,师范学院作为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优良场所,需要结合理论知识、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打造良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形成独具代表性的舞蹈课程体系,唤醒学生的民族记忆,强化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让学生在尊重民族舞蹈文化的前提下,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舞蹈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