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退位促进教学相长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知识点老师课程

(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0 引言

教与学在信息化浪潮的簇拥下不断的变换着、翻滚着、探索者、前进着,丰富多彩的形式能够给师生双方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以猝不及防的态势让大家不得不面对在线教学这一唯一能隔离病毒的教学方式。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了基于线上教学的尝试,它能否和传统教学实质等效或接近实质等效,怎样才能做到实质等效是亟需探索的。

从过去的面对面,到现在的屏对屏,变的是教学形式,不变的是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一些工作。

1 开课前的准备

1.1 心理准备

在线教学是为了应急还是常态?用在线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疫情严控,形势所逼,不得不为。虽然这确实是目前的现状也是事实,可是,在线教学并不是疫情后才出现的。传统的线下课堂,上课PPT,课后作业,反复循环,最后一张试卷定成绩。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对同样的输入信息会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跟不上的局面。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能实现差异化教学。近年来,随着慕课的兴起,在线教学工具的开发,在线课程逐渐走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它可以使教师在付出同等精力的前提下教学效果更好,使学生在投入同样精力的前提下学习效率更高。如果说之前因为疫情严控,形势所逼,不得不在线教学的行为是一种被迫接受的话,现在因为能弥补弊端,从未来发展来看势如破竹,我们要研究它的行为就是一种主动拥抱。从被迫接受到主动拥抱是一次被动到主动的反转。只有从主观上接受它,才愿意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在线教学的建设中。

1.2 资源准备

梳理即将开课的课程现有的条件基础,根据各门课程和教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在线方式。如果有好的慕课应放首选,这些都是精心做出来的精品课程,也是慕课资源出现的初衷,资源共享。教员解放了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它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如果现有慕课并不完全贴合教学内容,还需要补充自己的知识,最直接的方式是在线直播,直播平台的选择可参见各平台说明和自己的需求。关于教学工具,首选雨课堂,它几乎可以实现大部分教学中的需求,且不需要安装app,上手快。至于交流平台,QQ、微信等都可以,以方便为前提。

1.3 教学准备

在线教学并不是直播和慕课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把它们做最有效的整合,在结合两者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学习经历,使之与教学情境和教育目标相适应。以《流体力学》课程为例,慕课资源选用学堂在线平台《水力学》课程。课前用雨课堂将每次课的知识点、测试题推送给学生。课上直播主要在视频知识点的基础上,挖掘概念、公式、现象、原理等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论及应用,在纵向维度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期间会组织研讨、辩论、选择等,所以选用腾讯课堂平台,有多人连麦,选择题功能。课后评价用雨课堂采集数据,还要加上出勤率的权重,这点非常重要,直播课对学生的约束力没有学校大,迟到缺课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2 准备后的实施

开课前两天用雨课堂发布公告,告知大家课程即将开始,并将课程的学习方式,相关要求,成绩组成等告诉大家,开始一次预热。每次课课前,发布本次课的课程公告,并推送学习资源。直播上课时,根据雨课堂错的多的试题,学生点不懂的PPT,结合重难点知识点进行讲解。期间用到平台的答题卡、连麦等功能,还可以对着黑板板书。课后,用雨课堂布置作业并在线批阅。如果有问题就在群里讨论,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用上述方法教学,经过了不到两周时间,期待中的学习效果没有出现。迟到、作业不交、不看视频、不回应的现象不占少数,提问质量不高,直播讨论区永远是部分同学活跃。其他人怎么样,不清楚,掌握不了,处于失控状态。原因何在?

问卷调查显示,76.47%的学生还是希望视频是自己老师拍的。58.82%的学生对在线测试有抵触心理。79.41%的学生希望增加直播答疑。67.65%的学生认为线上学习不如线下,效果不好。究其原因,69.23%的学生认为直播平台太多,忙不过来。66.35%的学生认为没有课堂氛围。大部分同学的感觉学的累,不堪重负。提出的建议大多围绕上述困难,希望统一平台,网速跟上。如果线上代替线下,排名第一的是直播,第二是慕课。

3 实施后的反思

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并没有派上用场,难道在线教学真的只能是应急而不能达到原来的教学效果吗?仅仅两周的实践就得出这个结论未免太武断,仔细分析问卷,不禁要思考背后折射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3.1 学生准备好学习了吗

问卷调查显示,大家要直播不要在群里答疑,要视频不要语音,认为学习效果不如传统课堂,其实都是对原来学习方式的一种依赖,从根本上不接受在线上课形式,不愿意去改变,希望回归到原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原因:失去了学校的约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了,学习主动性降低。于是,老师觉得做好了充足的教学准备,可以完美的呈现,可是学生没有准备好,一切归零。所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让学习内化于心。

3.2 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吗

在线学习,这种推送视频资料自学,老师答疑的学习方式,是可以解决很多原来教学中的问题,但其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更确切的说是愿意自主学习。当这一前提不存在时,效果必然达不到要求。

根据不同学习者和教师角色匹配的二维矩阵图,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需要老师充当的角色是顾问,指导者。而学生习惯的角色是参与型或者兴趣型,甚至有的是依赖型的学习者,他们需要的老师是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能够给他们提供学习便利的,而不是什么都不讲,只提供指导。对于依赖型的学习者,他们希望老师满堂讲,自己什么都不想干。所以要想顺利进行在线学习,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能找对位置,就像两片齿轮,只有相互啮合严丝合缝才能使得教学有效运转,反之如果针锋相对,一定运行不下去。

3.3 慕课能完全代替老师吗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答疑有着强烈的需求,说明这个环节很有必要,纯慕课形式并不能完全代替现有的课堂教学。难道是精品课程老师教的不够好吗?显然不是。流体力学是专业基础课,涉及很多高数和物理的知识,理论体系很强,前后逻辑关系紧密。而慕课是一个个碎片化的知识点,是散的,即使有章节划分,那也是平面的。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知识接受到内化的过程,老师能让知识立起来,给学生建立他自己的坐标系和知识体系,让他看到整体的框架,他才能学懂,学透,学扎实。举个例子,教师脑子里有一整张图,要传授给学生,那么首先要把图分成小块,每次输入一点,这就是慕课的事;学生得到了小块,怎么拼起来,那就是老师的事,中间连接的方法规律是慕课中没有的,脱节的这一链条是老师补上的,这就叫经验,不是看书学到的,都是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大学的教育要完成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而慕课只是一个知识传递的方式,只能完成第一个目标,另外两个是慕课不能做到的。而这两个目标,才是老师真正价值的体现,从而显得更为纯粹和不可替代。既然知识的传递交给了慕课,老师就可以从重复的知识传授工作中解脱出来,为后两个目标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慕课是来解放老师的不是代替老师。

3.4 直播的硬伤——没有课堂氛围

直播,由原来面对面一对多的课堂,变成了屏对屏一对一,没有了课堂氛围,终显冷清。教学互动的缺失,让老师难以第一时间感知教学效果。传统的线下课堂,老师可以学生举手示意知道学生是否存在疑问,能第一时间进行互动答疑,但直播平台恰恰缺少了教学互动功能,虽然留言区,但也不能纵观全局。老师只能通过课后作业或考试进行了解,再次进行辅导则会浪费双方课余时间。直播效果,除了内容和表述,其他都是不重要的。教室解决不了的问题,线上教学更会放大,所有技术都弥补不了。但直播终究是一种形式,要传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还是内容为王,用内涵吸引学生。

4 反思后的转变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重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4.1 内容取舍,面对已有慕课资源,需要讲什么

讲什么取决于听众。他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教师就扮演什么角色。慕课是一视同仁的,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程度,渴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吃不饱,有的撑着了。作为老师既要兜底最差的那一档学生,拉一把;也要保障最好的那一档学生,推一把。但无论基础如何,只要能和他们的已有认知相关联,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没有学生会拒绝提升自己,所以讲应用更为重要。

讲什么取决于时代。线上资源应有尽有,有什么是老师知道但百度不出来的知识?所以相对于零散的知识点,体系更重要,老师应将知识点之间的框架展示出来,让点与点之间能够立体化,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讲什么取决于目标。《人类简史》中写道,今天的学生在大学学到的大多数知识,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都可能会变得无足轻重。已有研究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将来所从事的65%的工作,现在还没有出现。面对新的未来,价值更为重要。

面对新的学生,新的资讯,新的未来,应用更为重要,体系更为重要,价值更为重要。而知识本身,只是为了实现其中某一个目标的载体。老师的作用并不是给与,而是点燃。

4.2 体系整合,面对教学大纲,应当怎么讲

既然要点燃学生,也就是要让学习内化于心,老师就要学会巧妙的退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来自于内在的认可,来自于被信任,来自于团队支持,来自于看到前景,而不是靠外部的奖赏,上级的压力。所以要想完成体系整合,需要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出发,教学中以科学研究为导向,让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相辅相成,让个人成长与小组目标彼此协同,让学生和老师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擦出火花和灵感。从而将老师自己的课,变成师生共同的课,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这样是能够让学习更有趣,更开放,更自主,能够更真实的还原公式或定理发现的规律,小组合作能够取长补短,拓宽思维,形成良性竞争,共同研讨共同进步。不过也会带来挑战,有可能得到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结果偏离预期太远,或者会存在支配者,阻滞者,搭便车的人,导致研究效率低下,群体的氛围不稳定等问题。然而严峻的挑战必然会带来高频的反馈。反馈过程通过组内交流,组间研讨,教师引导,延展学习进行。这其中的优势是在师生的交流中能够及时纠偏。风险是有可能有的同学经不起打击,自我否定,闭塞疏离,或者会有学生对老师的指导过度依赖,从而自我成就感降低。总之,在反馈过程中可以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升级。整合后的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材,资源最有效的匹配,整合后的课程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目标。

因此,面对新的学生,新的咨询,新的未来,互动更为重要,逻辑更为重要,延展更为重要。教师的巧妙退位,重在教学内容有取也有舍,课程设计多变而系统,成绩评定更关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可能。

4.3 教学实施,面对已有理论,应当怎样落地

实施过程仍然是延续之前课前发布习题,直播课重难点讨论,课后作业上传,总体框架不变。所不同的是课内外的关注度,这里说的课内外指直播和不直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及时反馈。在不直播时也就是课外,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动向,经常关注微信群或QQ群或雨课堂的消息,尽量做到消息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及时调整。针对共性问题做到课程的实时调整,确保大多数同学能够跟上进度。

表扬批评。作业情况及时给与通报,好的一定要表扬,差的要及时提醒,但要遵循一个原则:表扬要公开,批评要私下,个别不配合的同学单独联系。

思想工作。学习态度问题要时不时的做思想工作,将思政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及时提醒督促。

保持温度。时不时的发信息提醒上课时间,提醒自学注意点,提醒作业,提醒测试截止日期等,能够让群保持一定的温度,这种搅和能够不冷场,也不要过度,只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身边,在关注他们即可。

仪式感。直播的时候,用平时上课铃声作为课程开始的标志,签到等。

切换屏幕。切换屏幕显示模式以消除视觉疲劳,比如PPT模式和摄像头模式,相当于平时课堂的看PPT和看黑板,也可以分享屏幕模式。

不断追问。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追问是否懂了,是否还存在疑问,这点非常重要。我们上课不是追求自己讲明白了,而是追求学生是否听明白了,这个功能对老师可以及时的起到反馈作用,实时的调整进度,如果大部分没有懂,可以再强调一遍。对学生的意义更大,他们可以立即看到其他同学的回答情况。现在都是00后的学员,他们会关注同伴的动态,比如有三分之二的都参与答题了,那对没参与的三分之一的同学是一个促动作用。又比如答题中有三分之一答对了,那么那三分之二的同学就可以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是该努力了还是保持现状?

多人连麦。还可以多人同时连麦,这就给课堂讨论,辩论提供了可能。

总之课内和课外尽量做到平台物尽其用,学生能动就动,老师能刷就刷。只有动起来,课堂才能活,才能拉近屏幕内外的距离。以伯努利方程这个知识点为例。课前,从鄂洛多克车站悲剧引入,学习推送的慕课资源,给出讨论的问题:怎样用一个暖水壶,一个花洒实现自动洗热水澡?其他工具需要可以自加,形式不限。讨论结果以视频的形式上传。课上,展示小组方案,点评、深入讲解,拓展。再然后,大家会发现一个新问题,就是热水温度怎样控制,这就进入到了下一次课的讨论范畴,如此循环。每一次课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只是引导。整个过程除了第一个问题由老师提出,后面的问题学生都能自己提出来。这样经过几轮循环,这个知识点就能够理解的深入和透彻,进而再拓展到军事上的应用,能不能用于改进某种装备?这样,就将原来单纯的用于洗热水澡这个问题升华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跟大家的职业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激发大家更多的探索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5 转变后的收获

学生层面,在经历了新的教与学的整合后,学生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从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面对新的任务,他们变的从容了,淡定了,积极了,也认真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促使他们能够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并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如果继续按这种模式走下去,课程结束后,他们将会不只是学得一门课程的知识,而是发生1+效应:做了1次练习,学会了许多知识,拍了1次视频,提升了许多技能,主持了1次讨论,理顺了许多逻辑,修了1门课程,串起了许多学科。这种1+效应会使得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感觉能够支撑他们进入下一轮严峻的挑战,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层面,所作的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教学目标,研究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质等效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收获不能用是否等效来衡量,而要用是否比以前逼近来衡量的,毕竟等效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一位资深专家在给年轻教员做讲座时有过一段话:教师最基本的事是搞好教学,最关心的人是自己的学员,最荣耀的事是学员因我而进步。这些如果做到了,这就是教师的收获,就是高成就。这种成就感会促使教师进行下一轮的反思和下一轮的高挑战,形成良性循环。

6 总结

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严峻挑战并获得更高成就的过程中,分里有挥洒的汗,课里有沸腾的血,文里有钢铁的魂,是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达到的一种境界,学生享受学习,老师享受教学,从而进入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猜你喜欢

知识点老师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