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上海针灸治疗疫病学术特色研究
——以霍乱为例*

2020-01-10邓智欣任宏丽邴守兰段逸山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尺泽中脘医家

邓智欣 任宏丽# 邴守兰 段逸山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 上海 200030

近代上海霍乱疫情流行,既有自然因素如水源污染、气候潮湿等,又有人为因素,如贸易、人口、移民、城市管理、生活方式等,是多种原因叠加导致,这使得上海成为当时中国霍乱流行的三大地区之一[1]。

“霍乱”病名古已有之。《灵枢·五乱》篇载:“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是为霍乱。”此处所说的霍乱更多的是指类霍乱,是一类以吐泻为主症的疾病。《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则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明确指出霍乱的主症是上吐下泻。张景岳则对霍乱病名的揭示最为贴切,他说:“霍乱一证,以其上吐下泻,反复不宁而挥霍撩乱,故曰‘霍乱’。”[2]

一般学者认为,现在的甲类传染病霍乱最早由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传入我国。为加以区别,民间习称这种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霍乱为“真霍乱”(有时也称为湿霍乱或热霍乱),而原有的霍乱病被称为类霍乱(如以腹中绞痛为主症,则称为干霍乱)。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所著《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明确指出“热霍乱流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乱偶有所伤也,人之所独也”。[3]

1 霍乱疫情概况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尤其20世纪后,随着人口增多,流动性增加,再加上社会动荡,公共卫生管理不善等诸多方面因素,导致疫病多次爆发流行。

以甲类传染病霍乱为例,《上海防疫史鉴》记载:“1912年霍乱大流行,至1948年先后流行12次。其中6次大流行,以1938年发病11365人、死亡2246人为最烈。”[4]其中1938年8月7日《文汇报》写道:“本埠霍乱流行,……两租界时疫医院之病房早告人满,竟至无法收容,为历年所未有。”[4]当时疫情严重到租界传染病医院已无法收容,官方有报告的死亡率更高达19.8%,这还不包括未及时就医或民间诊所收治未报告的情况。

值得指出的是,民国医家非常重视真假霍乱的鉴别诊断,如杨华亭在《医治真性霍乱针药并施法》一文中说:“霍乱……西名虎烈拉,有真假之分,假性者初亦吐泻并作,与真性霍乱相同,此即急性之肠胃炎也,惟指肚螺痧不瘪,……若验粪则真霍乱有弧状细菌,假者无之。”[5]明确真性霍乱与假性霍乱的鉴别要点是,大便是否可以检出霍乱弧菌,以及是否具备典型症状,因为真性霍乱患者往往起病急,病程快,迅速出现脱水症——“瘪螺痧”(手指腹螺纹干瘪)。

2 针灸诊疗特色

当时的社会现实,西医有限的医疗资源已不能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中医药发挥出特有优势。以霍乱为例,中医药在防治疫病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尤其是针刺和艾灸配合施救,很有临床特色,往往收到如鼔应桴的效用。如陈伯范在《从霍乱想到针灸》[6]中说:“霍乱西名虎烈拉,无论中外老幼,闻其名莫不谈虎色变……唯我国针灸一道,可免寻购煎灌之劳,能得起死回生之效。”

笔者以段逸山教授主编《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为线索结合文献阅读,共检索到近代(1840—1949年)中医药霍乱防治文献288篇,其中针灸治疗相关文章30余篇,既有霍乱针灸治疗的理论研究,如近代医家吴幼仁先生的《霍乱之针灸疗法》(《中国医学月刊》第3期24页);又包括霍乱的针灸临证治验,如徐世长《霍乱症有寒热之分其针灸应用何穴何法试分别言之》(《医学杂志》第25期108页),等等。现分述如下。

2.1 针刺治疗:民国医家在针刺治疗霍乱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张辨证施治,同时辨病和辨症相结合。如焦勉斋[7]根据自己十余年的诊疗经验,主张寒霍乱刺委中、中脘、合谷、太冲;热霍乱先刺上商、商阳、关冲、少泽、尺泽、委中均出血,再针合谷、太冲、中脘、足三里;干霍乱先刺十宣、尺泽、委中均出血,再针人中、中脘、气海、阴陵泉和曲泉,并且强调针刺时“临床诊察详确,务使手技敏捷,补泻适当,自有得心应手之妙”。对于霍乱常见并发症“转筋”的处理,徐世长强调“急刺其硼起之紫脉上,出其恶血,其痛自止,而筋亦不转矣”[8]。

同时,针刺放血治疗霍乱,也是民国医家的一大特色。如“止呕吐,可刺金津、玉液二穴,俱出紫血,即愈”,“止腹痛,以毫针刺气海、三阴交、阴陵泉三穴,俱补即愈”[9]。另外,针刺放血除常规选穴外,还有操作简单的经验秘诀,《霍乱之简易疗法》中介绍“宜将病人粪门剥开,其内部有黑紫泡,大小不一,多少不等,速将此泡以三棱针挑破,流出毒汁,以食盐或雄黄末点之,挑后即神清气爽”[10]。

2.2 灸疗特色:《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民国医家普遍认为,艾灸可以祛邪扶正,取穴主要包括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等中下腹穴位,以任脉上经穴居多。如石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丹田穴”,功效理气止痛、通利水道,主治少腹坚痛。更为可贵的是,民国医家受中西医汇通思想影响,尝试运用现代生理病理学知识,解释艾灸治疗霍乱的原理。如姜鑫[11]认为,艾灸神阙等穴,一方面借艾灸的热性,驱散寒邪;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艾灸“能扩张血管使循环旺盛,并且能使肠胃功能增强。大循环因灸,循环衰弱者转危旺盛,则小循环亦立刻拨乱反正……脾胃因灸而增强,则水分不渗漏,吐泻即止”。

民国医家选用灸法治疗霍乱时,除常规用艾绒外,还会辨证配伍附子或自制药末同灸。黄雨严先生在《霍乱证治之商榷》[12]文中,推介寒霍乱用艾炷灸关元、气海各三十壮,以此助药力所不及,同时患者若有“声嘶目上视,舌卷囊缩,脉已绝”等危重症表现,则速用附子做成附饼敷在关元穴上,再用龙眼大艾炷加在附饼上,灸十四壮,“重者灸三十壮,呕泻止,厥回,再服药”。这一手法同样适用现代临床因水液代谢紊乱导致“亡阴证”的危重患者,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3 验案举隅

《针灸杂志》记载了一则精彩案例:“(患者)体素强,于九月初七夜(1944年),病发霍乱,七点钟时泻,至十二点钟已泻十余次,肚痛如割,大热大渴,欲吐不出,大汗如雨。渠(患者名)父急邀映庄(医家名)施术,映庄针渠之曲泽、尺泽、少商、商阳、大陵、内关、大椎、陶道、足三里、内庭,针毕,肚痛略减,欲吐亦止,然独泻,映庄用温灸器灸渠之神阙、天枢、水分、中脘,肚痛泻泄顿止。”[13]

此案,患者通过针、灸互相配合,取效迅速:针刺腧穴包括督脉的陶道、大椎,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曲泽和大陵,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和少商,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和内庭等十穴。从穴位配伍可知,彭氏取穴精准,处置得当,取曲泽、足三里等穴协同作用,达到健脾止泻、缓急止痛、理气扶正的目的,同时配伍督脉的陶道与三阳交会穴的大椎,总提患者一身之阳气,使正气复而邪气退,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达到“肚痛略减,欲吐亦止”的初步疗效,再用温灸法,取“神阙、天枢、水分、中脘”四穴,进一步扶助正气、利水固脱,终于“肚痛泻泄顿止”,此即《伤寒论》第159条“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之意。

4 小结

综合上述,民国上海医家在针灸治疗霍乱疫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往往针刺、放血、灸疗等多种方法配合,取穴包括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等表里经脉,协同作用,达到祛邪扶正、理气止痛、缓急止泻的目的,而且见效迅速,施行方便。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防控的严峻现实,挖掘整理近代医家疫病防治的学术经验,对发挥现代针灸诊疗特色,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中医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借鉴和思考。

猜你喜欢

尺泽中脘医家
尺泽穴定位及其刺灸法初探*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针灸大成》中尺泽穴临床应用探析
《针灸大成》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Chize (LU 5) versus Shangjuxu (ST 37) in ra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