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多样化路径浅议
2020-01-10
(上海体育学院发展规划处 上海 200438)
1 新时代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给高校法治教育提出新任务。党和国家从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到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宏观规划,都体现出对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都是国家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一系列关于法治教育纲领性文件的印发,也说明了法治教育在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培养时代新人目标给高校法治教育指明新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新任务。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观念的时代新人,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法治教育的途径需要拓展
1987年起,高校开始设立“法律基础”课,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性的法治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要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就当前高校法治教育情况看,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还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尽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最新版教材已经收入了十九大最新精神和法治领域最新成果,但是总的来看,以法律基础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般只占这门课程的三分之一,即16学时。受限于课时原因,课程中法治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难以触及到深层次内容。从高校法治教育的视角来看,仅以此一门课程作为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来源,系统性还显不足。
2.2 法治教育的师资需要补充
高校法治教育是具有知识性、学理性、实践性特点的综合性教育,需要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支撑。限于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安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团队尽管多来源于与法学相近的学科,但并不能保证配有足够接受过法律理论、法律实务等系统训练的法学专业教师。囿于课时分配和教师专业背景的局限,法学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深层次知识难以讲深讲透,更难以结合相关案例深入的宣讲法治思维。这样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获得感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3 高校法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应对接新时代的新需求,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根本遵循,充分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原则,以解决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突出问题为导向,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多样化路径,提升法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3.1 加强思政理论课主渠道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思政教育与法治思想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因此,通过思政课这一课堂主渠道,加强法治教育,也是思政课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法治教育。针对现有的法治教育课程情况,应进一步构建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保留《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拓展授课渠道,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创新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授课形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翻转课堂等实践性强、吸引力高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的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形成法律思维,树立法治意识。
3.2 开拓法治教育实践创新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维护、保障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在我国不断重视本科教学,加大力度打造金课的背景下,法治教育也同样需要着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首先,在课程讲授的主体方面,可以创新方式,广泛建立与司法机关、政府执法部门、法律工作团体等的合作关系,邀请相关行业机构的工作者能够以合作授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参与到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中来,使学生获得来自法治工作一线的最鲜活信息,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工作。其次,在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中有机融入相关法治实践,使大学生不仅仅是一名被动的学习者,还可以是法治教育的参与者、实践者。比如通过组织法律志愿者活动、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一系列参与感、体验感强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感受法律的力量和价值,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信仰。最后,除了在法治教育课程方面加大供给,还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法治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如结合“宪法宣传日”、重大法律修订、新法发布等重要时点开展系列法律宣传,开展校园法律援助活动、开展法治宣传之星评选等,让法治文化浸润到日常的校园文化中去,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3.3 重视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目前的高校法治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因此,从学科专业背景看,受过系统法律专业教育,或具有法律相关行业从业经历的教师较少。现有师资队伍中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比较明显。因此,在师资引进时,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法律相关专业师资引进计划,吸收专业人才加入法治教育队伍。另外,法治教育需要注意引入社会力量。应广泛建立与公、检、法、律师等法律工作行业的合作,引入相关行业从业者走进学校,既补充了教师队伍,也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法律实务资讯,给学生最直观的法治工作感受。最后,要不断强化现有师资的培训,提升教师法治教育工作水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涌现重大成果,这就要求高校法治教育也应紧跟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及时在教学中反映我国法治建设的最新理论和最新成果。因此,负责法治教育的教师应当注意增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为了保障教师的法制教育工作能力,高校应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特别是在法治领域出现新的建设成果时,应及时对教师开展培训,帮助相关教师掌握最新理论和领域动态。教师作为特殊而崇高的职业群体,本身也应当成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典范。因此,高校也应针对全体教师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使所有教师都牢固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良好氛围,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感染人。
3.4 建立学生法律援助机构,保障学生权益
随着学校法治教育的加强,学生法治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依法维权意识。但是,在遇到法律纠纷时,仍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拿起法律的武器,选择了放弃、妥协。究其原因,很多学生缺少一定的实践能力,时间成本也是学生很少诉诸法律的一大原因。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可以参照“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的形式,尝试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援助热线”,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可以通过聘请社会力量和校内专业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设立法律援助岗位,处理学生的日常法律咨询。通过为学生解答法律方面的疑惑,引导和帮助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法治意识,树立法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