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
2020-01-10廖依依徐亚丽
何 颖 廖依依 益 磋 刘 政 徐亚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重庆 400038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1]。超声医学作为医学高等院校重要专业之一,在几代人努力下,规模逐渐壮大,并形成了与美国超声医学不同的日益完善的教学模式[2]。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赴中国攻读超声医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对全新的规范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我国超声医学教学模式特点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中,超声专业被设置为独立的超声科或B 超室,由有资质的医师或技师独立操作并完成诊断。对超声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既注重全套标准化切面图像采集的训练,又重视临床诊断思维的强化,具有图像采集与超声诊断不脱节的优势[3]。培养出的超声医师专业知识背景面广,熟悉各种疾病的超声诊断,工作效率高,获取信息迅速,并能及时调整思路。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在特定种类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方面的知识较临床专科医师薄弱[4]。
2 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特点
通过分析近年来陆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的情况,发现以下共同特点[5]:①赴我校攻读超声医学的外国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和非洲盟国,他们的汉语水平薄弱,但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②大部分学生在来华前曾经接受西方医学教育,但医学理论基础水平和临床经验参差不齐。③由于基础知识储备不同、年龄层次较分散,他们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差距,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于主动提问。④由于大部分国外医学体系未设置单独的超声科,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普遍欠缺超声医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⑤虽然他们总体的专业基础水平比国内偏低,但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因此对师资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3 现阶段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超声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般为三年,分为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和第二年、第三年的本专业临床学习与科研实验[6]。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采用同样的学制、教学大纲和类似的师资,但是,由于他们的层次不同,对于临床实践学习的需求更加强烈,导致这种常规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1 超声医学教学课程设置局限
由于超声医学专业性极强,实践性要求高,要成为优秀的超声医师,就必须牢固掌握相关学科(如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知识,同时也必须熟悉其他影像学检查(如X 线、CT、核磁共振等)。另外,还需要了解诊断学和内科学等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才能对遇到的病情进行系统性分析,做出准确的超声诊断[7-8]。但是,目前外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欠缺部分相关交叉学科,或者与超声影像学授课间隔时间较长,课堂上仅仅讲授超声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生们常常无法灵活调用基础知识储备,不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超声影像学这门课程设置较陈旧和局限,未根据学科发展进行适当的扩充与精简。授课内容仍然包含临床不再使用的技术,部分章节仍然照搬中文教材上的内容,体现本学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内容不多,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个性化的课程无法满足外国硕士研究生的需求。
3.2 超声医学教学方式单一
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课堂幻灯讲授、课后问答小结、临床示范操作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9-10]。虽然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全英文教学,但是忽略了外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显著差异,研究生们接受被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以教材为主的固定考核模式收效甚微。
3.3 带教师资不足,带教能力参差不齐
尽管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授课教师都经过了系统化培训,并且均设置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带教,但部分教师由于年龄较大,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高,不同地域来源的学生存在口音差异,加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11]。还有部分教师临床工作繁重,无法在课后进行充分互动指导。另外,参与外国硕士研究生教学的教师数量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作为后备力量的青年教师数量少,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延续发展,难与国际接轨。
4 探索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全新的规范化教学模式
4.1 优化教学内容,分层进阶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外国硕士研究生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环节,外国硕士研究生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12]。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模块化。按照系统和部位逐一进行讲解,模块之间紧密衔接。一方面增加学时加强生物医学超声学、超声病理学、超声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图像分析等交叉学科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缩减临床陈旧内容的学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外国硕士研究生对超声成像的理解掌握,大大提高对图像的分析能力,为今后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3]。
自主构建多元化大数据教学资源库,丰富外国硕士研究生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范围,提供丰富的典型病例,展示相应的病史、病例超声动态图像及详细规范的操作视频[14-15]。增加大量最新双语教材,高精度扫描标引最新超声医学书籍,建立中外文超声医学图文数据库,既可提高外国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又可提高外国硕士研究生的汉语能力。采取统一格式在多个教学医院采集近年来临床经典病例和罕见病例的图片、动态录像、相应的超声描述、诊断结论及病理结果,分别纳入静态图像资料数据库和动态影像资料数据库。收集超声医学教学视频、课件,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数据库。通过多方合作收集胎儿产前三维超声筛查和经食管心脏三维超声等病例视频、图片、相应超声描述和诊断结论等,构建超声解剖三维重建数据库和由复杂病例等稀罕信息资源组成的特色循证数据库,从而弥补教学资源匮乏、内容滞后的不足,实现快速检索,可准确获得大量医学超声信息,帮助外国硕士研究生随时、随地、随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和泛在学习。
采用分层进阶式教学,即依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不同的科学可行的培养目标、培训计划、教学活动和考核方案,以各项考核成绩和学生满意度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培训质量和独立解决常见临床诊疗问题作为最终目标的规范化培训新模式。根据课前问卷和超声专业能力考核成绩,将外国硕士研究生进行分层,相应调整培养方案及强度。
4.2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元化
贯彻病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网络环境支持的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开展读片、小讲课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各种培训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强调临床诊断思路分析、疾病鉴别诊断要点,有利于临床综合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外国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4.2.1 病例式教学 病例式教学也叫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1920 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倡导提出的,20 世纪80 年代引入我国,近年来已在国内外的各大医学院校被广泛应用[16-17]。病例式教学将引入的临床病例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进而带动学生讨论。在课前将典型病例发给每位外国硕士研究生,以便其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8]。在课堂上组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病例特点入手,将理论与临床教学紧密结合,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外国硕士研究生对病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为将来临床实践打好基础[19]。
4.2.2 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简称PBL 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以问题为引导的启发式讨论及互动型教学[20]。在课堂授课时明确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得到答案和相应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后提出新问题。新问题可以继续通过学生讨论解决,或者通过教师引导解决。PBL 教学不仅可以使外国硕士研究生解决复杂、实际的真实性问题,掌握学科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21],而且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根据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4.2.3 网络环境支持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支持的教学模式简称WST 教学模式,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医学教育信息化模式[22-23]。基于院校教育项目,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自建多功能数字化教学平台。通过跨平台适配各类电子设备、跨地域适用各类型网络,实现计算机、手机、iPad 等多设备实时在线讲授、讨论、传输、存储,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地域、设备的限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互联网+” 学习模式与终身教育的交互式融合,使超声医学教学跻身真正的数字化纪元。外国硕士研究生可在课外任何时段、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自由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了解外国硕士研究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向外国硕士研究生提供帮助[24]。
4.3 重视临床思维培训,加强技能训练
在临床带教中,指导教师亲自示范,帮助外国硕士研究生形成规范化的诊断思路[25-26]。首先,采集病史,进行详细的问诊,使学生们学会如何收集临床资料,并从中确定诊断思路和初步诊断。随后带领学生们进行全面扫查,通过解剖学定位,观察超声图像是否存在病变。然后,对病变进行定量扫查,确定病变的范围、大小、程度等。最后,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超声诊断,并综合考虑预后,提供合理处理建议[8]。在规范化流程带教下,外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临床思维兼具条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
增加进阶式的超声临床技能操作培训课时,带教难度随时间递增。从见习旁观带教老师完整操作,进阶到可以独立在超声模型上练习。通过虚拟超声培训代替真实患者,提供无风险的学习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条件,可强化解剖结构,再现疾病特点,提高超声教学的规范性和学生们的操作技能。每天下午开放闲置的超声诊室作为超声影像学实践培训室,让外国硕士研究生组成搭档互练,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整个过程都有带教老师指导,并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完成完整而正确的扫查,从而极大地锻炼外国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大幅提高其技能操作水平。
4.4 强调科研培训,广泛开展兴趣研究
在完成临床教学之余,强调培养外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建立科研组会制度,固定每周1 次的科研组会[27]。外国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参加科研工作,并在每周的科研组会上轮流分享,形式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有价值的文献汇报,也可以是自己的课题进展汇报。规律性、周期性的科研组会可以增强外国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可以有效增强指导教师和外国硕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督促指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指引学生遇到的问题,了解课题进度和思想状态。同时,外国硕士研究生之间学习交流得到加强,通过资源共享开阔眼界。此外,每周至少举办1 次互动式专题学术讲座,增加外国硕士研究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国内外专家的讲座中,可以了解到最新科研进展,学习到前沿新技术。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前科研动态,提高科研水平,而且有助于后期的论文撰写和论文发表。
5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师资培养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指导教师的自身修养、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对培养研究生影响极大[28]。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29]。加强各级教师的带教意识,充分发挥学科各级人员的作用。改变“一对多”的带教方式,采用指导教师组制——将高级职称教师与初、中级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组,实行与外国硕士研究生“二对一”责任制。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组长,对外国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计划制订、临床实践带教和科研锻炼进行总体规划指导。将英语水平高的初、中级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充分参与到培养过程中。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英语口语水平。外国硕士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关系更为融洽,更好地交流学习中的难点,并学会想问题的思路,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超声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培养,强调分层递进式教学理念,对带教过程进行规范化、进阶式培训与指导,要求指导教师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建立“双语”医科教学模式,一部分课程用英语、一部分课程用汉语讲授,提高外国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除了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外,还增加外派学习进修的机会。通过外出学习,不但可以拓宽国际化视野,吸收本专业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学习地道的英语教学方式,熟悉西方文化常识,吸取西方教学经验。这种严格、规范、与时俱进的培养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结构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有效推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6 小结
超声医学作为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之一,是临床诊疗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超声医学具有与外国不同的体制和优势。通过充分发挥已有的学科优势,以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的实际特点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初步形成全新的规范化教学模式,为医学院校超声医学外国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