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探究
2020-01-10全海
全 海
(浙江省嵊州市长乐中学,浙江 嵊州 312467)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古诗词内容的时间跨度大,学生的阅历浅,很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意。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新版教材的编辑者就是希望能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语言高度精炼的诗歌,让学生难以把握。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吟诵诗歌,体味诗歌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文学,文学作品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最为优美和丰富。因此,学习诗歌当然应从诵读诗歌入手。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极有道理的,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因此教师指导阅读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要放得开,二要读出轻重缓急之节奏,三要读出感情,四要读出意境。即朗读时在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读,做到“心读口诵”。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的同时,也应要求学生能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读出诗人隐含在字词间的情感。以杜甫《登高》为例,首联中“风急”——要读得较慢,要读出那种凄寒、凄苦之感;“天高”——调子要高并拖腔;“猿啸哀”——要有一种哭的调子;“鸟飞回”——要缓慢,甚至要有点停顿,要把杜甫那种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想回家却未能回的心情读出来。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中,学生在读时,要重读“萧萧”两字,要使听众仿佛听到落叶窸窣之声,从而体会出其中的善感之情。颈联中“万里悲秋常作客”,“万”“悲”“常”要重读,读“万”,要拖长;“常作客”要低沉,有倍感身世凄凉之感。“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中,“百”“多”“独”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以突出杜甫的老病孤独,孤苦伶仃,无所依傍之感。尾联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读“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之感读出来。
学生朗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亲身示范,学生也要倾注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较容易地探求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二、知人论世,深入了解写作背景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表现得尤为突出,或写景,或抒情,皆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对诗人的生平及所处社会环境、个人遭遇做出详细介绍,从而让学生从中获悉诗人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做出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在教授《登高》一文时,在前期准备中,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从中体味到诗中蕴含的愁味儿,但并不能说明愁的具体含义,通过对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国势和诗人自身颠沛流离的个人遭遇的介绍,学生对诗中的愁也就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也就能真正理解诗人沉郁顿挫的情感了。
再如在讲授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学生在读完全词后,能感受到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愁,但无法具体把握。尤其是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无法具体把握词中所蕴含的愁,只有通过对作者生平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词人亡国之君的惨痛处境后,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作者内心的愁、内心的痛。
三、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是极为凝练的。诗人以有限的词语,传达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和精神境界。一首诗或一阙词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德国人莱辛曾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苏轼也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因此,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笔者着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使他们能从个人的经验、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在讲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通过这样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着重分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针对这两句,让学生紧扣诗中的叶、花、碧、红、天、日展开联想。有学生因此想象出画面层次的远近错落,色彩的红绿相映,既有蓝天红日,又有莲叶荷花,色彩对比鲜明;也有学生依次进行了感官上的迁移,即从眼前的视觉想象出嗅觉、味觉、触觉等——炎炎夏日,微风送来荷花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更有学生进行了动静的联想,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阳光洒满湖面,湖面泛起阵阵红波绿浪,耳边回荡着悦耳的渔歌……通过这样的想象,再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表达,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让学生发挥想象,再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出诗歌的形象,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上课中慢慢培养,教师可先进行示范,再让学生试着练习,一步一步让学生走上独立想象的道路。
四、紧抓意象,感悟诗歌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歌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的统一。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三个意象勾画出了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抓住秋风、鸿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表达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婉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进行分析,深入挖掘,那诗歌本身的情感及意境也就能准确把握了。
当然,诗歌教学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笔者只是把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做法列举出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能从这几方面有效引导学生学好诗歌,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