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家》为例的整本书阅读路径探究

2020-01-10陆美芳

课外语文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整本书文本教师

陆美芳

(江苏省江阴市第二中学,江苏 江阴 214400)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而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已然写进了课程标准,把整本书阅读作为了一个单独的“任务群”,这无疑是把整本书阅读推上了一个大平台。但如何阅读才有效,实现阅读的价值,却是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问题呈现

(一)整本书阅读目标意识的缺失

虽说应该把阅读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常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负担的增加,大多数中学生在选择整本书阅读中,不大会考虑为自己的阅读设定阅读任务,往往使得阅读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好比走马观花,直至文本阅读完毕,也不一定会掌握多少知识。这种目标意识缺失,让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名存实亡。

(二)整本书个性解读的平台缺失

随着高中生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增多,阅读想象思维能力也比初中生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由于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逐步打开,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表面,至于个性化的解读就更不用说了,这一滚雪球式的循环使得高中生的思维停留在教师提点的层面,所谓的整本书阅读其实是教师指导下的定型化知识反馈,真正地深入解读整本书文本荡然无存。

二、路径探究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趁着这股整本书阅读课程标准的东风,我们不妨将高中生的阅读进行解放,作为教师,不妨制定有效的读书计划,给学生一本书,围绕一些点,创设一个阅读空间,生发一段读书经历,让整本书阅读真正实现。

(一)目录指津,找到整本书阅读的问学途径

清代王鸣盛曾说过:“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因而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妨尝试为小说的章节进行目录概要编写,来找到问学的途径。

以巴金的《家》为例,小说分为四十章,每一章都是一个内容清楚的故事内容,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妨进行“目录编写”的任务。要求用最为简短的语言概括本章节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达到对具体每一章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延续整篇文本的内容衔接,还可以成为学生解读整本书阅读的一大手段。以所任班级学生为例,一开始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只是将本章的情节进行概括,如第四章学生写的是“鸣凤在夜晚思考人生觉得命薄”,第九章“士兵与学生冲突,觉慧被禁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锻炼,学生的提炼明显得到了提高,如第十三章学生写的是“四世同堂欢乐多”,第二十四章,学生写的是“情谊升华”/“谈心”。可见,这逐级的目录编写升华成为了学生问学的途径。

(二)角色立体,驱动整本书阅读的反复思量

如今教学的定位由一篇文本走向了整本书阅读,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理清哪个点是教学的重点,小说中人物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很好的支点。以《家》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用角色立体的方法,打开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的大门。

方法一:金句对碰,碰出人物的思维火花。小说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无疑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真正让学生说出子丑寅卯来还需要精读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人物时可以采用人物金句的方法,让金句成为深入了解人物的一个观测点。以《家》为例,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最能代表觉新、琴人物特点的句子,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人物语言配对,最终选择最能代表人物思想的句子,并阐明理由。这一流程下来,学生对文本人物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能促进实现对整本书精读并达到个性理解的目的。以下是学生找寻的人物金句:觉新——这有什么办法呢?琴——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看到这些金句,就可知学生已经把书读通了。

方法二:语言勾图,图绘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对人物语言的找寻只是简单的查阅,那么运用语言勾图的方式再现人物特点则可以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进行细致的体悟,是书的眼睛。语言勾图,即是运用语言写作的方式勾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可以是对整个人物形象的描绘,也可以是对人物某一特征的仔细勾勒。以《家》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要求:请用简单的文字仔细描绘琴的眼睛,并说出这样描绘的原因。因为学生对整本书进行了细致的阅读,所以学生有了这样一番回答:琴的眼睛“温顺中带着点倔强”,因为琴是新时代的女性,受过相对高等的教育,思想比鸣凤开明,有新时代女性的追求,虽然她会为了母亲而稍显顺从,但骨子中的倔强却是不可磨灭的。由此观之,这样的语言勾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学会了文本之间的比对,从而对文本有了更高层次的阅读体悟。

(三)跨界欣赏,品评整本书阅读的干货精髓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大数据时代,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阅读的思维也有了改变。除文本的阅读体验,我们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的阅读,例如影视领域,它最直观的形象摆在了读者的面前,更可以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或者头脑风暴。适当地让学生接触多种版本的影视作品,并引导比较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印象,也有利于文本内涵的挖掘。

以《家》为例,这部经典作品最初被翻拍为电影作品,也被翻拍成戏剧,又被翻拍为年代情感剧,以电视剧的形式出现,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导演呈现了不同的盛宴,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跨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把原作与影视作品作对比,凭借自己对《家》的独特感悟进而对影视创作进行评价。实践操作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观看了电影和黄梅戏剧,看完后让学生进行观剧点评:与原作比较,哪一剧种翻拍最成功?学生通过观看,明显对黄梅戏的表演赞赏有加,有学生认为黄梅戏的《家》虽然没有明星剧那么贴近原作,但是对人物的刻画,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内心的演绎是最为到位的,认为觉新的扮演者侯长荣对觉新的优柔寡断,对梅的情牵表演精到。这样的跨界欣赏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人物进行了立体化的品评,更客观、多角度地评价了《家》这本书。

(四)转化创作,填补整本书阅读的视野空白

以《家》为例,教师在学生已经进行了整本书阅读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转化创作”。如在进行“二度创作”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比如请以二十世纪新青年的身份给鸣凤写一封信;请给觉新进行专栏采访……在此摘录一段学生的当堂随感:其一,全书最令我作呕的便是那唯有利益的婚姻制度。长辈们在肆意挥霍着儿女的幸福。或为物质,或为证明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他们徒有长辈其型,而无其神。(高一1班谢同学)其二,鸣凤每一次举臂敲窗,必定是倍受煎熬的吧,怜她,青春年华;惜她,结局凄凉;叹她,生不逢时。并非世人之错,而是时代残忍,如此娇儿,这般悲凉,当时只道是寻常。(高一3张同学)……可见,通过这种形式的创作,让学生与作品“深度对话”,运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去解读整本书,填补学生在阅读中的视野空白,提高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

三、一点思考

程颢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整本书阅读成为了大趋势大潮流,让“为应付考试而读”变为“为素养提升而读”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作为语文教师,更多的就是多找寻合适的路径,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多些兴趣,多点心得体会。期待实现博尔赫斯曾说的:“我心里暗暗设想,如果有天堂,那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猜你喜欢

整本书文本教师
《论语》整本书阅读
最美教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