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
2020-01-10吴彩霞
吴彩霞
(河南省开封市电化教育馆 河南开封 47500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深入改革以及校长负责制的日渐完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问题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校长自身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大环境下,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以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以超前的意识和卓越的能力带领学校取得新的发展。因此,作为开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封市电教馆适时提出本相关研究,旨在分析本市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缺失现状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2]。
一、开封市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缺失现状及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虽然我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目前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尚不能满足国家教育改革和学校未来发展的要求。在时代飞速发展、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教育领域里,为实现中小学的变革与发展,中小学校长的总体素质亟待提升。根据分析与总结,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中小学校长领导力仍存在着某些不足和缺失[3]。
二、开封市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培训促进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效能意识提升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市教育局牵头,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和资源,制定针对性和精准性培训内容,适合开封市的教育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将教育信息化列入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计划,做好教师的全员培训,培养各学科的信息化应用骨干,注意培训方式多样化,并通过实地的交流培训,提升教育信息化专职人员的专业能力。
在政府培训支持下,校长要明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教师发展和信息化领导力之间的密切联系,营造信息化氛围,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完善通过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带领教师积极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鼓励教师信息化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信息化交流学习平台,共同构建学习型组织,共同提高信息化素养。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线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对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展专项培训。
(二)信息化渗入保障中小学校长培养人力资源效能提升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需要专业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支持和保障,形成校长和教师之间的连接桥梁,解决教师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职业倦怠,认同感低,抵触情绪等各类问题,保证信息化的正常运行。目前,各个学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稀缺,很多信息化专干即电教员年龄偏大,急需大批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来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多种举措培养,引进专门人才,提高工作待遇,保障人员编制和经费落实[4]。
(三)运用信息化管理机制推动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效能提升
校长要紧跟市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在开封市教育局的引导下加强与专家的联系和学习。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校长深谙教育信息化的意义重大,却始终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相比于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说,很多校长认为信息化的目标和结果为硬件设备达标,拥有基本软件即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从使用、创新等方面去融合的意识,造成停留在基础层面。开封市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出台相关政策性的文件,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要求,并利用相关的奖惩机制、督导机制,督促学校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
重视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全市一盘棋,统筹管理,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开封”建设和民生工程中,以教育强市为目标,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和协调机制,加强教育局、教育信息化企业、学校、社会机构及相关专业部门的通力合作,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协同工作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形成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针对校长的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并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教育。但培训内容琐碎分散、不成系统却是目前我国校长信息化培训中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以2014年12月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中提出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能力体系作为参考标准,目前的校长信息化主题培训内容过于分散,难以满足国家政策层面上能力体系的要求。因此,如何开展以满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能力体系要求为目标,充分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课程,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能力水平,政府及直属组织、学校、专业团体、企业等多元利益相关者也都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那么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该如何进行协调,如何进行资源共享,如何共同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等也就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