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0-01-10张风科
张风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1)
参与讨论人民币国际化和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学者众多。我们首先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做出区分。然后分别对两种不同的抉择进行文献综述。
蒙代尔(Mundell,1961)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研究区域货币合作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后来英格拉姆(Ingram,1962)、麦金农(McKinnon,1963)、凯南(Kenen,1969)、哈伯勒(Haberler,1970)、弗莱明(Fleming,1971)、托尔和威策特(Tower and Willet,1976)、雷曼(Rehman,1997)等也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货币区问题。他们研究的重点都在于建立货币区的微观或宏观经济标准,以及国际货币合作的基础和有效性,以及研究对加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综合分析。
可见,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侧重点并不是研究一个国家的货币如何国际化,也不是研究一个国家的货币在何种条件下能够拓展成为国际化货币,其研究的是,具备哪些条件的国家适合进行区域货币合作,区域内部国家货币之间进行盯住而整体对外部国家的货币进行浮动,或者区域货币合作发展到高级阶段,建立统一的经过货币主权让渡拥有共同中央银行的单一货币的区域,以及具备哪些微观或者宏观标准,经过成本收益分析,适合加入统一货币区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在最优货币区内部,所有的交易支付结算行为均采用此种货币,在最优货币区内,此种单一货币是法定允许自由流通的货币。而国际化货币则主要是用于跨国支付结算以及投资等行为,并不改变使用该种国际货币的国家内部流通其自由的法定货币。所以,我们认为,最优货币区理论更多适用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以及东亚货币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而谢洪燕认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和确定适宜进行货币合作的区域。那么,美元作为国际化程度最深,使用范围遍布全球的国际化货币,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理解为,全球范围都是适宜进行货币合作的区域了?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亚洲货币一体化(有的文献里面也用东亚货币合作来表示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但是主要侧重的是采用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东亚区域的货币一体化。
国外学者Bayoumi and Eichengreen(1999)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东亚是否适合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同时,Bayoumi and Mauro(1999)比较了东亚及欧洲扰动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亚洲扰动因素的规模比欧洲大,但扰动之后的调整速度要比欧洲快。同时,通过对东盟9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东亚内部的贸易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Hazel Yuen(2000)采用动态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是否是一个最优货币区,提出了可分步推进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进程。Goto于2002年用贸易依存度指数计算了东亚地区贸易一体化程度的深化状况,并进一步用贸易密度指数比较了东亚地区和欧盟地区1999年的贸易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东亚地区在贸易上具有高度依赖的特性。Baek和Song(2002)通过测算东亚13个经济体1999年的内部贸易状况,验证了东亚区域贸易的依赖性。Cohen(2002)、Jong-Wha Lee(2003)等也分别对东亚能否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国内学者王子先(2000)从欧元顺利启动的实践角度出发,认为东亚地区也进入了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时代。戴金平、熊性美(2001)通过对东亚各经济体的对外贸易情况及各国GDP增长的相关性的研究,辅之与欧盟的对比,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阶段确定与形态选择。张斌(2001)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结合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对东亚货币一体化进行了理论探讨。李晓、丁一兵(2002、2003)指出,在东亚地区构建区域货币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并对其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初步探讨。万志宏(2003)通过构建包括对区域各经济体决策的初始状况的确认(现实基础分析),以及对“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对称性”之间发展关系的研究(动态约束条件)的体系,系统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覃东海(2005)结合东亚地区的经济现实,提出了判断东亚地区是否满足最优货币区理论要求的经济标准,并对东亚地区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戴金平、万志宏(2005)在运用最优货币区指数法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后,指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将呈现出两条主线、多阶段、多层次的特征。
黄梅波(2001)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东亚货币合作很可能采取随机协调的合作管理方式,而不会形成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欧洲货币体系的机构协调的霸权合作体制。杨胜刚、黄文青(2002)通过对东亚各经济体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层次进行了研究。余永定、何帆、李婧(2002)系统研究了亚洲金融合作的背景、理论基础、发展进程,并对可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具体的判断。陈雨露(2003)认为东亚货币合作应当努力寻求两种区域强势货币在汇率安排、流动性支持乃至将来的区域共同货币等方面合作的共同点,实现区域整体经济与域内各国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戴金平(2004)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现状和形态、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前景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分析。李富有(2004)利用多国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亚洲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亚洲各国经济政策协调的目标与发展途径。蒋序怀(2004)分析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货币合作,并提出了东亚汇率稳定机制的构建步骤。何帆、何慧刚(2005)指出,东亚货币合作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东亚汇率稳定,而构建这一机制首先是要实现双边汇率稳定,再实现“次区域”汇率稳定,最后实现东亚整体汇率稳定。李晓、丁一兵(2006)在全面分析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东亚经济发展的困境、构建东亚货币体系的可行性及东亚货币合作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亚洲需要“超越”,需要通过区域货币合作摆脱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弥补区域合作层面上的制度缺失。黄文青(2006)在其博士论文中专门探讨了东亚区域汇率协作问题。蒋序怀(2007)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可以看出,对亚洲货币一体化或者说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研究,学者基本都采用了最优货币区的理论原理和框架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众多微观和宏观数据指标,其最终研究目的均是为了说明亚洲地区或者东亚地区是否是一个最优货币区,是否能够如同欧洲一样,采取一种统一的单一货币——亚元。但目前来看,学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