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 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2020-01-10司富春
司富春,高 燕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当今生命科技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独特作用。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我国最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蕴含的精髓,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将成为促进健康科技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劲动力[1]。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周密部署,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文件,均将中医药科技创新列为发展重点,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带来了新活力、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医药在数千年的民族繁衍中积累了对生命全过程、全周期的系统理论、技术、经验、药物,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伟大宝库、丰富资源和打开文明的钥匙,将在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行动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何用中医药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全周期、全过程保障人民健康,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 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数千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成就,积累了无数的杰出案例,总结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认识相似或同类问题,对于解决医学科技难题,促进其研究开发和运用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理论研究方面。中医学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开展了中医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方正理论研究、藏象理论研究、病因病机证候理论研究、中医特色疗法研究、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等。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理论,阐明了五脏藏象基本科学内涵,建立了中医方证研究技术和方法,创新和发展了中医理论,为中医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病等提供了新思路。尽管中医理论研究已经取诸多成绩,但在中医经典理论传承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
中医药文献研究方面。运用数字化方法、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挖掘与数字化、对名老中医医案、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系统采集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成才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挖掘和传承方法,形成“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多维动态分析挖掘系统”“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群体规律分析挖掘系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系统,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数据挖掘等方法研究中医学治疗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的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规律,并对文献典籍中涉及的药方进行药物种类、药性、药味、归经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但目前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中医药文献的创新研究不足。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方面。近现代以来,中医药在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的案例。中医药防治非典、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具有较好疗效。砒霜治疗白血病使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成为全球第一种可被治愈的白血病,汉防己碱可能成为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有效药物,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这些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成果,推动了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疾病方面。中医药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在治疗各种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肝病、肾病、风湿类风湿等难治性疾病中有较为突出的疗效。科学家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治疗肿瘤等难治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对肿瘤的研究,中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影响细胞周期、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等抑制肿瘤生长、预防转移;通过增强特异性性免疫、影响巨噬细胞分化及活性、调控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等重塑免疫;通过保护骨髓功能、促进造血机能的恢复、抑制骨髓细胞的凋亡等减毒增效、逆转耐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癌成分与非癌成分等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生长等。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了“扶正固本”“清解解毒”“软坚散结”“化痰利湿”“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中医学治法。但是,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机制研究、抗癌药物开发等仍是中医药科技创新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此外,自古至今历代先辈医家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难治性疾病的经验和经典方药,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许多治疗疑难病的方药,且疗效显著。但是目前对这些经方的创新研究还较少,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对中医经方的研究、开发和运用。
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医疗器械已出现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结合的新趋势[2]。截至2017年,全国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31家,同比增长9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同比增长6家;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科创实力明显增强。中医医疗器械发展的更新,在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的同时,更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创新发展[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研究已经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4]。在疾病诊断方面,目前运用大数据技术可监测人群健康数据信息,发现疾病预防的趋势,挖掘对疾病预防的隐性知识;在中医科研方面,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疾病证候特征、研究疾病证候和治疗方药规律、研究疾病发生、演变规律,通过对疾病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遗传学等数据挖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根据临床病例数据信息的分析,寻找治疗疾病的特点及规律,采用临床医疗科研信息的共享系统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预处理,运用报表和网络挖掘数据,通过对电子处方及医药文献等数据的挖掘分析,完成方药的剂量和组成在临证时的最佳效果组合,使方药的使用精准化;在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方面,采用大数据分析了解民众的健康情况,用于指导公共卫生决策并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在产业发展方面,采用大数据帮助大健康产业更好地优化产能结构和布局,合理利用资源配置。但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数据的规范性要求较高,如何规范中医药数据成为中医药使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中医药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在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中医药关键技术创新、中医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中医药基础研究、中医药适宜技术研发、中医经方研究、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多元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以促进中医药在医药科技创新、新药研发、重大疾病防治、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中医经典传承,促进中医理论创新
第一,加快实现中医古今医案和文献资料的数据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古今名医名家的医案和古今文献进行收集和归纳,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病证分类、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客观系统全面的总结,探寻中医药学术规律,创新发展中医药学术理论;第二,要发展和运用好经典名方,以辨证论治的思维进行研究实践,科学合理地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一步探究现代临床适应证及其机制,让经典名方不仅为健康中国助力,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还可为全球贡献“中国处方”[5];第三,加强中医经典理论传承,深入挖掘中医原创思维,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第四,深入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实现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临证经验的数据化,并利用大数据覆盖的全面信息资源来分析认识其中的精华,挖掘出其中的规律联系,构建中医药信息网络,形成系统理论框架,如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分散的名老中医临证经验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病-证-法-方-药”数据库,深入开展中医经典传承研究。
2.2 加强前沿技术引入消化,促进中医药关键技术创新
第一,创新中医药研究的思维方法,释放中医药科技创新活力。一方面可用中医的哲学思维、整体观和个体化理念,指导到现代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结果解析;另一方面加强中医原创思维与西医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相融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中医药精髓、诠释中医学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产出原创性、突破性成果。第二,聚焦死亡率高的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病、疑难病,慢性病。加强前沿技术的引入消化,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细胞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连接组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前沿技术开展重大疾病的关键技术研究,系统开展临床评价、疗效机制及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能力提升等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第三,加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借鉴英、法、美等发达国家或国际先进转化医学研究机构的转化医学发展模式,推动我国中医药转化医学发展,并助力原创新药研发。第四,加强中医辨证论治与基因组、蛋白组、表观组、代谢组、肠道微生物组等多组学,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结合发展,挖掘中医证治的组学规律,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形成中医精准医学发展模式,深入探讨精准医学和个体化用药的发展。
2.3 加强中医医疗器械创新,助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第一,政府部门把加强中医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纳入中医发展规划,支持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企业培训等;第二,加快推进建立中医医疗器械专业孵化器,加速优秀中医医疗器械企业和产品的培育,推进中医医疗器械的在养老、康复、体检等领域的运用;第三,加强中医医疗器械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中医医疗器械服务范围。围绕服务中医临床,加快开发既精细准确又使用方便的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经穴诊断仪、人体功能状态诊断仪、红外热像检测设备、灸疗设备、中医治疗特色疾病的治疗前精准评估设备、中医疗效可视化设备、中医康复器具和睡眠促进设备等中医医疗器械。围绕服务家庭,开发便于操作、适于家庭或个人使用的中医检测与监测设备,尤其结合老年人康复与护理需要,研发老年病康复的中医智能康复器具、中医医疗服务机器人及相关辅助器械等;第四,加强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传统中医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医影像诊疗创新技术的研发、标准制定、临床应用研究,同时应用现代影像学技术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治疗效果等进行科学诠释,为中医药诊疗提供可视化证据,推动中医学创新发展。
2.4 加强中医药学术国际交流,促进中医药基础研究创新
第一,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要站在国际高度,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水平,运用前沿技术和创新方法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第二,加强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鼓励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等走出去,多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瞄准学术前沿,学习新理论、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中医药创新性研究;第三,广拓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途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在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理论内涵、重大疾病防治、针灸、中药新药研制等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鼓励高校跟踪国际学科前沿,就具体的研究项目与国际知名实验室、研究机构开展多方面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与国外合作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开展广泛多样的学术和人才交流,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科学界、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2.5 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研发,促进中医药在健康应用中创新
第一,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原创适宜技术和方法,做出标准规范,加强宣传推广,助力健康中国人行动,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第二,大力发掘中医药治未病、慢性病管理、康复、养生保健类适宜技术,由权威部门定期组织专家遴选新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加以推广和运用;第三,充分借鉴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技术,加强针对一般人群和儿童、妇女、老年等特定群体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研发,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内容和形式;第四,加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冒头痛、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痛经、腰肌劳损等常见病、慢性病的适宜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2.6 加强中医治疗难治性疾病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第一,中医治疗难治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经方对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有效,要加强研究、总结经方治疗难治疾病的证治规律,揭示其科学内涵,进一步研究创新方药,优化诊治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第二,将中医经方研究纳入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计划中,加强对经方研究的科研立项和财政支持;第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对中医经方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慢性病的基础和临床运用研究,加强以经典方剂为基础的院内制剂、特色技术、中成药及新药的研发,促进开展经方中成药大品种临床循证研究,探索适合中医经方特点的临床评价方法,充分发挥经方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第四,建立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难治性疾病临床大数据中心,运用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循证医学方法系统汇聚相关疾病或病证古今文献和临床病例,总结病症治疗规律、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2.7 加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拓宽健康服务领域
第一,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理念,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医药企业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具有的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涉及到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特色优势,全链条开发覆盖人们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又拓宽服务领域,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满足群众多样化、个体化的健康需求。第二,借鉴日本汉方研究和产业发展,把经典名方作为中药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寻找一些关键技术突破点,以产品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联盟为载体,广泛运用数字化、自动化、指纹图谱等技术,对经典名方开展创新和二次开发。第三,加强企业对民间祖传秘方挖掘和研究。民间秘方一般是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有既定的疗效,要结合现代科技进一步研发,从传统秘方中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药,既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更多患者收益。第四,加强中医药科研院校与中药企业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应用。要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临床应用转化为目标,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以及研究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资源及产业化发展的深度整合,助力新药研发。
2.8 加强多元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创新人才
第一,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和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中医药学科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国交流访问和学习深造,培养有国际水平、国际视野、国际高度、国际技术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引进和吸引国内外其他学科领域前沿优秀人才,加强中医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中医药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第二,加强中医药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通过建设中医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基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第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基层中医药的守门员作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须大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使优秀的资源能够向基层倾斜,培养更多的基层人才;建设一批“学经典、用经方、传经验”培训基地,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开展中医经典传承远程教育培训,开展社区师带徒项目,推广中医药技术方法,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2.9 加强中医药科普创新,助力健康中国人行动
第一,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中医药具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特色优势,非常适合将其贯穿全生命过程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落实到每个人的健康保健行动中,要对这些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落实到个人健康行动中。第二,数千年来,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知识、经验、技术、方法、药物,可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不同人群进行挖掘、整合、整理,形成一套既简便又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如分别针对儿童、妇女、不同职业人群、老年人等的中医食疗、运动、药膳、膏方调养、情志调养方法、推拿保健技术,加以推广运用,使人人享有适合自己的健康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第三,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以信息化推动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的现代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科普传播途径和服务模式,实施健康科普精准化服务,使人们能够听懂、运用中医药科普常识和养生保健技术让自己健康、让家人健康、让身边人健康,如此形成合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