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小学语文课堂的法宝
2020-01-10丁世文
丁世文
(安徽省巢湖市人民路小学,安徽 巢湖 238000)
一、语言文字训练,需要重视文本朗读
《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拥有了具体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许多课堂过分强调直接的语言训练,阅读活动不是以读书为重点,而以问答形式为主导;对话活动不是多向交流,反而是一问一答,“问答教学”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学生还没有读书,教师就开始自己的讲解;书还没读完,教师就开始鼓励举手的孩子发言……课堂上,学生一直被动地亦步亦趋,无暇思考,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以朗读为抓手,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感悟,这种直接的语言训练,使语言文字变成一种文字符号或者工具,从而失去了语言文字本身的人文价值。语言不仅是作品的载体,也是作品的本体,文学语言具有高度的审美性,好的语言既是可视的,也是可听的,所以语文课不能狭隘到只有呆板机械的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时,应让学生放声朗读,这样不仅读准了字音,也读懂了文意,更读出了语感。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在学习中习得的言语经验和言语知识,只有通过言语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化为现实的言语。
学生通过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眼、口、心的“三到”,这是思维的操练,是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积累语言的一种途径。语文课学生不读书,无法想象学生能学到真正的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把课文读好了,至少能少教三分之一”。笔者也深以为然。
二、课堂朗读训练,需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我国古典诗文的阅读方式是吟诵,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只因1912年国民政府下令学校废止读经,校园内才断绝了吟诵之声,以致今天人们对吟诵已经很陌生了。现今教学中实行的朗诵,是在一百多年前话剧进入我国之后形成的以表现白话为基础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以20世纪50年代末推广普通话标准读音为基础而形成的文本学习和阅读的新形式。作为文本学习和阅读的新方法出现的朗诵,其实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加之我国重“文”轻“语”的文化传统,朗读也就更容易受到忽视。但笔者认为教师自身有限的朗读水平,也制约了对朗读的认识,使朗读训练缺乏内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中说话者语调和面部表情所占比例达到93%。所以说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当学生读不好时,于老师会很自然地说:“来,听于老师读。”然而,在当前很多语文课堂上,不少老师要么反复地讲解朗读技巧,要么让学生听课文的录音,很少有教师亲自示范,导致朗读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有淡化虚化的趋势。小学语文姓小,就是说是儿童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怎么教?简单地说,两个字:示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学习语言从模仿开始,不断地学习他人的语言,领会他人的思想,从中获取营养,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好的示范就是为学生设定一个标准,让学生可以看到目标,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标准可以唤起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可以使学生有持续学习的方向感。
三、课堂朗读训练,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
放声朗读是有规则的,不能“想当然”,随心所欲地去做。语文课堂朗读指导不能公式化、机械化。有不少教师在讲解之余说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等等,以致朗读不能真正熔“引导”“实践”于一炉。有的教师课堂上虽有朗读指导,但却不得要领,只重表面的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笔者经常听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把某个字或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视了朗读与表情达意的联系。因此不少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应该读重音,以为声音读得响就是有感情朗读,殊不知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也强烈。如《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学生往往读得语速快而声音高昂,像是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大作家苏叔阳内心对启蒙老师刘易新的怀念,逐字逐句读得舒缓而略低沉,也有感染力。所以说,机械化、形式化的朗读训练,容易让学生走进一条不利于他们体验文本情感的死胡同。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没有公式可套,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作用和适用范围:当课堂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理想时,最好使用范读指导;当课堂需要帮助学生分清文章段落中的内容、层次时,最好用引读的方式;当课堂遇到对话内容较多、情感趣味较浓的课文时,最好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当课堂需要渲染气氛时,最好用各种形式的齐读……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朗读也是如此,只有当情感与文字真正融为一体时,才能赋予朗读技巧以生命,让学生的言语经验和言语知识,通过言语实践,融会贯通,化为现实的言语智能。
目前的朗读教学,必须先从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开始。课堂上,把课文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出感情是教师备课时必不可少的要求。教师应以“读好课文”取代“十万个为什么”似的琐碎讲解,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里,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营养,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读出文字中的内涵,触摸语言文字的美妙,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作者及文本的情感态度产生共鸣,从而进入精神体验和审美欣赏的读书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