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2020-01-10胡小洁
胡小洁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士杰学校,湖南 郴州 424400)
引言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寻找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及努力开展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语文是以文化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人类文明的一门科目,其中选入的各种文章无不蕴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过,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仍然是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以下提出了几点方法。
一、学习古诗文,感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累
(一)诵读记忆积累
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反复诵读,这还能有效帮助他们形成语感,相比于直接背诵来说,诵读能使记忆更加持久和牢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记忆思维和能力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积累传统文化中,诵读比死记硬背更加有效。可见,设置语文早读是有原因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早读让他们大声朗读,并且可以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久而久之就能背诵下来了,记忆的效果也非常好。让学生对小学所学过的要求必背的古诗词进行反复诵读,如《咏鹅》《春晓》《静夜思》《江南》《咏柳》《长歌行》《回乡偶书》《悯农》《望庐山瀑布》等等。
(二)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经过了世世代代才流传到今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漂流了许久。现在学生的用语和思维与古代人大不相同,要对以往的诗歌有透彻的了解无疑是他们面对的巨大挑战,学生很难接受一些比较深奥的古诗词句子,教师可以引入情境解读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故事传授大道理,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诗句。比如《咏鹅》这首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鹅在水中嬉戏的视频,这样诗中的各种内容也就清晰明了了,如“红掌”“白毛”。而《游子吟》则可通过讲孟母为儿送行,为他熬夜缝衣服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趣味训练
语言学习离不开练习,训练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趣味性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我国语言的精妙之处。写错别字是每一个学生不可避免的现象,究其根本,不过是学生在理解字的来源时出现了误解,教师可以针对某些错别字,组织学生寻找该文字的来源,并在过程中告诉他们,汉字的来源可能是象形,也可能是形声等,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关汉字发展历程的有趣故事来加深他们对字的记忆,慢慢地,他们自然而然能降低写错别字的概率。同时,通过寻找汉字的来源,还能在某些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况,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活动开展之前可以讲“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或播放小视频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纪念先人,或者是庆祝丰收等而创造并且流传下来的一种活动,传统节日多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古往今来,有很多古诗词是作者为了纪念节日而创作的,在每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关于该节日的文化内容,比如民间盛行的端午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例如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人们一般会开展什么活动,端午节的别名是什么,并且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像赛龙舟等。还有我国的春节也是传统节日之一,其中的贴春联很有特色,放寒假之前,教师可以传授学生贴对联的相关文化,并组织收集与春节有关的诗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等。
二、营造文化氛围,体会传统文化风采
文化得以传承的最基本方式就是通过语文科目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营造文化气息十足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慢慢使之得到熏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和无穷魅力。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首先对于教室这个学生学习的大环境,要营造文化氛围,可以在板报上设计传统文化的板块,在墙面四壁贴上古代名人的画像以及经典的名言和著名书法家撰写的警句,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既可以营造文化氛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负青春。在传统文化的板块,实行每天更新古诗和名言的方式,每天带领学生朗读,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讲新课之前,先向学生传授古诗中著名的诗句,并且讲解相关的故事,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些古诗的朗读,还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中的音律美。比如在朗读《登鹳雀楼》时,可以配上激情澎湃的音乐,以体会作者慷慨的心境。
(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似乎要向学生传授的是丰富的知识,但是通过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用经典的古诗句来教导学生,或者是激励他们上进、或是劝导他们要珍惜时间等。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爱国的诗,能帮助他们从本质上了解爱国的内涵。比如陆游的《示儿》表达了作者想要看到祖国疆土统一的心境。还有许许多多表达思乡之情、向往田园生活、对友人的不舍等的古诗。如《回乡偶书》表达了作者时隔多年回到故乡,对故乡物是人非的感慨;《惠崇春江晓景》则表达了对春天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除了古诗,诗歌中也常常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要不断渗透传统文化。
三、走进古诗文,在实践中弘扬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掌握语文知识的道路也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不断提升在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以及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此来让学生不仅仅成为吸收文化知识的主体,而且让他们能充分展现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气质,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及人格。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以及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贴对联是家家户户春节必须要经历的事情,“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诗充分体现了贴对联的情景,家长在换对联时可以适当地让孩子进行操作,让他们通过实践来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对于以后的发展和生活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传承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广大学生只有认可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慢慢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怀,当人们生活在祖国文化熏陶的环境下时,人文素质也会有所提升。只有大家肩负起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它才能够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