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论三原则的演讲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处理研究
2020-01-10朱俊权
朱俊权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近年来,口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承担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通常情况下,演讲的句子逻辑性比较强,并且语言比较规范严谨,这给口译员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演讲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对于译员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基于目的论三原则,探讨演讲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一、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弗米尔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主要原则有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在这三原则中,目的原则是三原则中的首要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应服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认为,翻译过程中一共有三种目的:译文的目的、译者的目的以及通过某种手段要达到的目的[1]378。在目的原则指导下,译者首先要仔细揣摩发言人的意图,分析其使用某个文化负载词想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息,最终又想获得何种效果。同时,译者还要判断演讲者是单纯传递信息,还是意图营造某种效果。在了解演讲者的目的之后,译员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口译策略和技巧呈现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连贯原则又叫语内连贯原则,是指译文接受者能在译文使用环境下充分理解译文。也就是说,对译文接受者来说,译者要译出能与交际情景融合一致,能为译文接受者提供有用信息的译文[2]20。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忠实,并不是所有的翻译都采用译入语文化规范取代译出语文化规范,根据翻译目的和翻译种类,译者可以再现译出语文化规范,也可以将其归化为译入语文化规范,译文文本和原文所传达的内容和文化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忠实,也可以是最小限度的忠实。它在某种意义允许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译文进行合理增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宏观上取决于翻译目的的要求。
二、从目的论三原则看演讲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一)目的原则
例(1):原文: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
译文:He traveled westward on a mission of peace and opened an overland route linking the East and the West, a daring undertaking which came to be known as Zhang Qian’s journey to the Western regions.
在例(1)中,“凿空之旅”是一个历史典故,即张骞出使西域。其中,“凿空”是指“开路”。习近平主席引用该典故指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伟大之举,向国外传达了我国的文化精髓。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需要准确传达这个目的,基于目的原则进行口译。在具体翻译时,译者根据引用的目的,采用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释义是指摆脱源语言的具体意象,直接解释源语言的含义。译者直接翻译出“凿空之旅”带所指代的内容,即“opened an overland route”,并用“a daring undertaking”回指“凿空之旅”,利用定语从句对其进行解释。
(二)连贯原则
例(2):原文: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干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译文:The ancient silk routes witnessed the bustling scenes of visits and trade over land and ships calling at ports.
例(2)中的文化负载词有两处,即“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和“舶交海中,不知其数”。在翻译这两句引语时,译者首先要在译文使用环境下充分理解译文,遵循连贯原则。这两处引语中,“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出自《史记》,意思是“道路上的使者可以互相看见,往来做买卖的商人没有断过”,这句话描绘的是丝路上使者、商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繁华景象。而“舶交海中,不知其数”语出唐代韩愈《送郑尚书序》,描绘的是当时广州港口船舶云集海上的繁荣景象。习主席在此引用,旨在说明古丝绸之路曾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在理解了引语的意思后,译者使用合译的口译技巧,将两处引语合译为“the bustling scenes of visits and trade over land and ships calling at ports”。这不仅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且语言流畅自然,符合连贯原则。
(三)忠实原则
例(3):原文:将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译文:The precious financial resources will be used more on the most worthy projects.
例(4):原文:邻居之间难免磕磕碰碰。
译文:This being said, neighbors may sometimes encounter problems.
在例(3)和例(4)两个例子中,“用在刀刃上”和“磕磁碰碰”是两个口语化的表达。在演讲中使用这些口语化表达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在口译的过程中,遵循忠实原则,并不是要求译员对字译字,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而是能在口译过程中解释原文本的真实含义。例(3)中“用在刀刃上”来自“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最早出自20世纪60年代,是指切中要害,抓住最主要的环节。在这里,演讲者用其来说明亚洲国家改善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最大程度地使用有限的资金。因此,译者将其译为“will be used more on the most worthy projects”。例(4)中,“邻居之间难免磕磁碰碰”是指邻国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发生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根据上下文可知,“邻居”是指中国和印度。“硫磕碰碰”是指1962年爆发的中印边境争端。在翻译该句时,口译员将“磕磕碰碰”译为“problems”,巧妙地减轻了边界争端的政治敏感性;同时,口译员使用“may sometimes”来处理源语中的“难免”,降低了原句的政治严肃性。这能有效地向观众传达关于和平和协商解决州际冲突的政治观点,而且,现场的和谐气氛也不会被破坏。这既尊重了原文的真实含义,准确传达了信息,又实现了跨文化交流,完全符合目的忠实原则。
三、结语
本文从目的论三原则出发,对演讲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进行了具体实例分析,发现释义法和合译法等口译方法较为适用于文化负载词翻译。但是,因材料数量限制,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希望今后研究者能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