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空间与叙事视角下《理想家庭》主题研究

2020-01-10张嘉琪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知第三人称叙述者

张嘉琪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一生创作百余篇短篇小说,她与乔伊斯、沃尔夫、劳伦斯一起,均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理想家庭》①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众多作品之一,小说全文以第三人称描写,故事内容围绕主人公尼夫先生展开,通过他的所见所感所想,结合家人日常交谈体现尼夫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篇小说是曼斯菲尔德后期创作的作品之一,与前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该小说更注重通过描述人物内心活动展开主题内容。小说全文采用固定式人物视角和选择性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内容。本文将通过尼夫先生所处的不同故事空间,结合文中两种叙事视角的转换,分析小说的主题内容。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以来,学界相继出现了许多关于叙事视角的分类。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提出“聚焦”这一术语,将小说叙事视角划分为三大聚焦模式: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1]123。热奈特的聚焦三模式为之后叙事视角理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申丹在热奈特“三分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创新,将叙事视角更加系统地划分为五种外视角和四种内视角,其中五种外视角分为全知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和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四种内视角分为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和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2]142。本文主要分析《理想家庭》中涉及的选择性全知视角和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是指全知叙述者选择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往往仅揭示一位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对其他人物只是“外察”。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与选择性全知视角有所不同,其是指全知叙述一般只是短暂借用人物视角,但不少现当代第三人称小说则是从头到尾都固定地通过一个人物(往往是主要人物)的有限视角来叙述。不同的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转换可以帮助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白云分析了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转换,指出叙事视角的主观化与客观化。他认为,叙事视角主客观的转换对人物形象塑造与故事结构的安排起着关键作用[3]。

除叙事视角外,叙事空间也对小说情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78年,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首次提出“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两个概念,界定了文学作品中空间的运用方式[4]59。他认为“故事空间”表示事件发生的场所和地点,“话语空间”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故事空间”一般代表小说人物所处的空间,即小说内容涉及的空间;“话语空间”代表叙述者进行故事描述时所处的空间。两个空间的提出使得关于文学作品中的空间研究有章可循。戴丽也对小说叙事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其根据人物视角将故事空间分为想象空间与真实空间[5]。其中,想象空间是掺杂了人物内心活动与情感的空间;真实空间代表人物活动存在的空间。真实空间与想象空间的结合对小说主题的论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便于结合故事空间对《理想家庭》进行分析,本研究将小说中所用的固定式人物视角与选择性全知视角分别称为第三人称内视角与第三人称外视角。具体来说,本文基于叙事空间和叙事视角的理论,从第三人称内外视角出发,探讨《理想家庭》的主题。

二、不同空间下的人物视角分析

人物视角是以小说中人物的眼光看待发生的一切。人物视角展示的空间,可以是真实的空间,也可以是人物的想象空间。真实空间与想象空间的结合构成了小说故事空间的多元性。真实空间是人物行动的场所,是故事发生的场景;想象空间是透过人物所见、所闻、所感的空间,往往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情感倾向[5]。《理想家庭》从第三人称人物内视角与外视角出发,讨论了老尼夫在三个地点(办公室外、住所处、更衣室内)的真实空间与想象空间。以第三人称外视角为主导描述真实空间,用第三人物内视角揭示人物对特定空间的心理感受,对构建故事空间及题旨具有丰富的意义。

(一)办公室外人物内视角下的主题初现

小说开头,叙述者描述了尼夫先生办公室外的环境及尼夫先生的内心体验。该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内视角,叙述者视角与老尼夫视角完全重合,从尼夫先生视角描写环境与其内心活动,描述出尼夫先生的想象空间。“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尼夫先生感受着春风的吹拂。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地生动有活力”,而“他就像是格格不入的一个人,与这一切毫无关系,就连在风中行走几步,双腿都像是灌了铅块一样沉甸甸的”。没有客观环境描写,叙述者通过呈现老尼夫眼中的环境及其内心情感活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年老悲伤、消极的尼夫先生形象。

接着,叙述者描述尼夫先生的内心独白。尼夫先生想起了没有来办公的儿子哈罗德,想起了家人们对他的溺爱,“他们都爱哈罗德,大家原谅他所做的一切,即使是他在十三岁时偷走妈妈的钱包,拿走里面的钱,把空钱包藏在女仆的卧室”。此时,在第三人称内视角描述下,老尼夫的想象空间已经不仅仅在办公室外这个空间中,他的思绪已回到从前,引发了一连串的回忆。叙述者通过描述尼夫先生的回想,即家庭成员宠溺哈罗德的往事,使得哈罗德纨绔的形象跃然纸上,反映出尼夫先生对其不放心,担心即将由他接收的事业会走下坡路。叙述者继续描述:“夏洛特和女孩们总是劝他把整个事情交给哈罗德,让他退休享受生活。”妻子和女儿们的劝说并没有宽慰老尼夫的内心,对尼夫先生来说,儿子是不足以单独完成这项任务的。在办公室外,叙述者通过第三人称内视角将尼夫先生的心理活动巧妙地表达出来,向读者展现了尼夫的所想所感,充分表达了尼夫先生的无奈和不被家人理解的内心活动。

在小说一开始,叙述者就完全与尼夫先生融为一体,一切都围绕尼夫先生的所感、所见与其关于家庭的回想展开描述。通过对尼夫先生的想象空间进行描述,反映出了尼夫先生家庭存在矛盾的事实。尼夫先生在家中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自己的想法被忽略,体现出了尼夫先生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二)住所处人物外视角下的主题呈现

随着主人公位置的变化,叙述者视角转化为第三人称外视角。此时,叙述者采用选择性全知视角进行描述,即通过尼夫先生视角为自己的全知身份设限,宏观描述故事进程。在具体描绘过程中,并未过多涉及尼夫先生的内心体验,而是侧重于描写环境与家庭成员。在这一部分,叙述者向读者展现的是故事的真实空间。

尼夫先生看到“白色的大房子,宽敞的窗户,向外飘起的薄纱窗帘,宽阔窗台上蓝色罐子里放着风信子。在马车门廊的两边,种植的绣球花正在盛开。在散布的叶子中,粉红色,带蓝色的花朵就像光一样”。对真实空间的环境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尼夫先生家庭条件的优越。在门廊上,尼夫先生听着妻子夏洛特和女儿们的对话,女儿洛拉突然跑了出来,“一看到老尼夫先生,她吓了一跳,差点叫起来”。叙述者以选择性全知视角观察尼夫先生的家庭成员,通过对洛拉反应的描述,从侧面揭示了老尼夫先生与女儿们的疏远关系。洛拉的行为透露着紧张感,“她把皱巴巴的手帕尖放在她的牙齿之间,愤怒地拉着”。在尼夫先生到达住所处,叙述者从内视角转换到选择性全知视角,通过描述真实空间的环境与家庭成员的行为,向读者传达出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淡状态。

叙述者继续纵观全局,描述尼夫先生走进住所时发生的一切。尼夫先生听着妻子和女儿们讨论琐碎之事,自己坐在了沙发上。他仿佛被遗忘了,插不上一句话,也没有人来关心他。当自己说出不想换礼服参加晚会时,大家的注意力都投向了他。在这个真实空间中,尼夫先生从进门到说话前是被漠视的,叙述者对妻女们的描述反映出尼夫先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关心与照顾,从侧面体现出尼夫先生的无所归依感。

在这一部分,叙述者通过选择性全知视角,客观描述真实空间下华丽的房屋与漠然的家庭氛围,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在这个富裕的理想家庭中,家庭成员关系冷淡,导致真正的温暖和关心早已不复存在。

(三)更衣室中人物内视角下的主题升华

随着尼夫先生挪步进更衣室,叙述视角又转换为老尼夫先生的内视角,描述尼夫先生的内心活动与心理感受。更衣室此时是尼夫先生的想象空间,承载了他所有的思绪。“‘您有个理想家庭,先生,理想家庭。’但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他总是孤独的,哈罗德去哪儿了,哦,也不指望他什么了。”老尼夫更衣结束后,坐在沙发上没精打采地打着盹,想着妻子和儿女们的建议。更衣室中尼夫先生孤身一人,叙述者以内视角描述尼夫内心所思:为了尼夫的健康着想,妻子和儿女们总是建议让他退休。“如果那是真的,为什么夏洛特和女儿们不阻止他?为什么他总是孤独地爬上爬下?哈罗德又在哪里?它们都对他做了什么?这所房子,妻子夏洛特,女儿们和哈罗德,他又对他们了解多少呢?”想到这里,无力感油然而生,此时,尼夫先生的内心充满了无助、低落。这样想着,尼夫先生突然惊醒,看到房间“黑沉沉的门口,一半让激情藤给掩着了,激情腾仿佛懂得人情,也在垂头丧气,发愁似的”。叙述者此时用老尼夫的内视角对环境进行描写:垂落的花朵正如尼夫的心情,眼前黑暗的房间正如他的生活状态,即生活的热情正在逐渐消逝。

小说最后一部分展示了小说人物的想象空间,向读者透露出尼夫先生内心想法与昏暗的房间、凋落的花朵呼应,从而表现出尼夫先生内心的孤独。此时,小说的深层主题凸显出来,在金钱装饰下的理想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早已缺失了真正的关心,妻子和儿女的漠然态度让尼夫先生陷于深深的孤独与无助感中。

结语

叙事视角和叙事空间的结合为读者解读小说故事内容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叙事视角和小说空间的结合,对《理想家庭》的主题进行深层解读。研究者对尼夫先生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分析,通过不同视角呈现出真实空间与想象空间,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变化与小说主题。

注释

①《理想家庭》的中文内容均由本文作者张嘉琪翻译。

猜你喜欢

全知第三人称叙述者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禅宗“多视角”叙事对传统“全知视角”的解构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全知视角下的《心迷宫》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