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畜牧业影响的几点思考
2020-01-10梁莎
梁 莎
(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目前,畜牧业正面临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困扰,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峻形势甚至可能远超2003年SARS 的危害。疫情也给我国畜牧生产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有效防控疫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部分地区采取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政策,造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受阻,出现农产品出不了村进不了城、畜禽养殖所需饲料难以及时补充,以及种畜禽无法调运等问题。笔者以养羊产业为例,浅谈新冠肺炎疫情对畜牧产业影响的几点思考。
1 疫情有利于推动养殖结构的调整
一部分规模羊场出现饲料短缺、原料供给困难、无法外运补栏或出栏、员工上班受阻、用工成本上升、资金断链等问题,但大部分羊场受到的影响较小。由于聚餐消费需求大降,整个禽类、猪肉、水产消费下降了5成,甚至更高,消费主要以家庭库存消费为主,而羊场的育肥羊基本在春节前全部出栏,目前的行情波动影响不到肉羊。同时,肉羊存栏量减少,也降低了饲料供应的压力。一般羊场在冬季储备足够的饲草,特别是使用青贮饲料的羊场一次储备全年用量,相较于猪、禽养殖场,原料供给问题小得多。但是,使用颗粒全混合日粮的羊场不排除饲料供给困难。
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市场的抑制是暂时的,疫情过后将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畜产品需求依然旺盛。一些专家倡导多吃牛肉、羊肉,拒绝野味,消费者逐渐接受肉类价格处于高水平的现实。此次疫情会加速饮食方式的改变,进而加速养殖屠宰一体化的形成,将改变国人的消费结构,有利于反刍动物养殖业的发展。
2 疫情对畜牧产业的长远影响利大于弊
新冠肺炎疫情表面上对于农牧业暂时看来是利空的,弊大于利,但是从长远来看极有可能利大于弊。疫情肆虐对全民是一次严肃的教育,加强了防范意识和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快,政府管控力度、扶持力度会更大,对养殖业疫情防控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将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养殖企业经营管理来说只要因势利导,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创造超越的机会。今后养殖场疫病防控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强,谁能在疫情危机、市场危机中坚持不倒,谁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养殖业将会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被洗礼。降成本是养殖业永恒的课题,资源挖掘和传统养殖技术已经被发挥到极致,今后降成本主要靠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装备升级。养殖业的互联网化要积极拥抱5G、区块链等新科技。今后养殖场将向两个方向分化,一是回归自然的适度规模生态散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为家畜提供近乎野生状态的生活环境,生产差异化的高端畜产品;二是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牧场。无论哪个方向都需要科学的专业规划设计和高强度投资,只要上了规模,先进的装备设施、适用的工艺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三者缺一不可。养殖业进入的门槛很低,成功的台阶很高,靠汗水和无微不至的勤劳获得较好的效益只能发生在小规模养殖户。养殖业的发展要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去,加快重塑产业链新模式和新业态。
3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应成为行业趋势
投身于养殖业要有情怀,投机者莫入。行业暴利期拒绝机会主义,行业调整期拒绝悲观主义,要持之以恒,稳扎稳打,盈利周期做好抗风险资金储备,低谷时不被淘汰出局。适度规模发展才符合我国国情,培育大量的家庭农场是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家庭农场没有内耗,具有坚强的竞争优势,组织化的家庭农场是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成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充满活力,机体必然健壮。
4 种养结合要落到实处,不能空喊口号
种养结合关键在于层层落实养殖用地政策,按耕地比例配套永久养殖用地,探索建立养殖用地“占补平衡”、“配额转让”制度。很多地方对规划养殖用地持消极态度,因为养殖业没有税收,并且具有环境污染风险。有的地方对大型养殖场投资慷慨支持,要多少给多少土地,而对中小养殖场的土地诉求置之不理。现有的中小养殖场多数是从庭院养殖积累起来的,杂乱简陋,环保风暴下地方政府责令搬迁,但不解决养殖用地,实际上就是强制关闭。备受推崇的超大型养殖场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并未根本解决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养殖和种植本来是天然互依的生态循环,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应遵循合理布局的原则,使种养结合真正发挥其生态循环、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