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020-01-10李欢欢

科教导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院校

李欢欢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商务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8)

“经济学原理”是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现实生活的分析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改革“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方法,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于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实际,对该课程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1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许多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按照获取信息、计划、实施、评价等工作过程完成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例如提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导入法等,但是由于许多教师授已习惯利用讲授法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没有真正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以传统的课堂传授为主,利用网络在线课程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由于本课程较为抽象,再加上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较差、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特点,网络自学效果不佳。

该课程应具备以下充足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有较为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期刊、图书和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有适合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校内有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经济学原理”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由于其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困难,主动学习能力不足。而“经济学原理”课程大部分任课教师仍然只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利用课本中的理论和概念来进行讲解,学生是一种勉强和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部分任课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基本教学任务,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对学生的经济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根本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2 “灌输式”教学多,“引导式”教学少

“经济学原理”灌输式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典型的机械性灌输,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社会经常现象方面的洞察能力和探索精神。“经济学原理”引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经济生活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讨,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讲授的重点与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例如:在讲解“经济学原理”第二章需求理论时,需求定理的特例包括“吉芬现象、炫耀性商品、股票的买卖”等内容,部分老师会直接讲解这三个特例的内容和特点,让同学们缺乏思考与探索,课堂氛围沉闷,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引导式”教学。如果在讲解该内容时,导入生活中的案例,引用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如法国著名时尚消费品牌“迪奥”(Dior),讲解迪奥的企业文化与品牌定位,并提出疑问“为什么迪奥的价格高,而需求量却居高不下呢”,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兴趣低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对学生将来“升本”深造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许多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致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缺乏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升其分析能力,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致使许多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经济思维缺乏创新。例如:在讲解“经济学原理”第七章“市场失灵”内容时,导致市场失灵的四个方面原因有“公共物品、外部效用、垄断、信心不对称”。许多教师课堂上只是讲解这四个方面的含义与内容等,让同学们听的乏味、学的枯燥,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实践教学融入课程的学习中来。如果在讲解时能布置课下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去寻找这四个方面存在的现实情况,如“信息不对称”中的生活现象,学生可以选择附近的农贸市场作为调研;“外部效用”中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现象,可以让学生们去校园、校外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如果学生带着这个作业任务来听课,其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就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更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

3 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提倡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生活案例作为课程导入,而且要选择最新的案例,[1]并把案例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经济学原理”部分知识点不好理解,枯燥难懂,作为教师要懂得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2]深入浅出的把理论讲到位。因此,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应加入“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问答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在讲授厂商生产理论第一节“企业”时,部分教师直接讲解企业的概念和企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如引入知名企业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案例作为导入,以PPT 的形式展示该企业的产品,分小组讨论并让学生代表发言,让大家谈谈对产品的看法,从而使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2 注重“引导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能力的培养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3]“经济学原理”课程知识点多而细碎、内容抽象较难理解,学生学习后脑子里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部分重难点也只是短暂性的记忆,因此,教学方法必须从“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例如:在讲解“经济学原理”第三章市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两种分析方法时,需要运用到“表格填写、图形分析、公式计算”等,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枯燥难懂。如果我们在讲课之前,先引用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讲解展开效用理论的概念和特征,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再引用案例“春节联欢晚会危机”讲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982 年第1 届春节联欢晚会,在我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晚会年复一年的办下来,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却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的局面,这就是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这样“引导式”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3.3 增加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开设一共64 个课时。其中90%的理论课,10%的实践课,实践课占用的比例太少,但高职院校学生对实践的学习兴趣要远远大于理论。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会降低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无法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将理论和实践合理而充分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高职实用型人才。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参观与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学校可以构建仿真实训基地,老师们可以选择相同比例(一次理论课+一次实训课)的教学过程,理论内容学习后,让学生们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仿真训练。例如:我们在讲解“长期生产理论”时,本节内容也是《经济学原理》教材中最抽象的、最难理解的部分,首先对所讲内容要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空出课时让学生到例如“如家酒店连锁”“巴奴毛肚火锅”等企业进行学习,如此就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规模报酬递减规律”有了更好更深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4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送,更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熟悉不同的教学方法,懂得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应对教学,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增加课堂的灵活性与趣味性,让所有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主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实践体会,探讨了该课程教学办法的改革,目的是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任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猜你喜欢

经济学原理院校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简明经济学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