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协同机制研究

2020-01-10麻艳丽

科教导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大省河南协同

麻艳丽

(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7)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既承担着科教强国的重负,又面临着与世界接轨的挑战。河南高等教育在“双一流”语境下奋起直追,河南高等教育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但在新时期又恰逢跨越式大发展良机,具备区位优势。河南高等教育应走出一条创新、协同发展之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助力国家腾飞。

1 实现校际协同,形成学科优势

在“双一流”建设大潮中,河南高等教育理应从建设一流学科入手。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存在量少质差瓶颈,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必然趋势,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难以实现的,但把建设一流学科作为突破口却是可能的。

河南高校具备明显的河南“地方模式”,如曾经的纺织工学院、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粮食学院、轻工业学院、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从学校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学科特色,而这些高校曾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相适应。随着河南经济大省建设的开展,高校联盟也开始变为现实,很多高校之间实现了资源优化组合,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这是河南高校协同发展的一个见证。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河南高等教育应继续秉承协同理念,以更加开放协作的姿态进行校际合作,实现学科建设集约化,争创一流学科。在协同发展争创一流学科的进程中,河南高等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是树立开放合作的办学理念。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坚持竞争创新意识,又要坚持全省一盘棋思路,放弃本位主义思想,坚持合则双赢战略思维。高校决策者在进行资源整合与联盟过程中,优先挖掘本校优质学科资源,寻找相关院校相关学科契合点,实现强强联合和学科优化升级,争创国家级优质学科,努力实现“十三五”期间河南高等教育国家级优质学科的突破。

二是遵循自愿独立的联合原则。高校根据各自发展现状与规划,不失时机地做出重大改革举措,这本身体现着社会主义高校自主办学的基本宗旨。地方高校更是依据校情,选择与本校相关、相近、相似的学校进行协商共建,也体现了高校自主开拓与改革精神。在高校联盟实际操作中避免出现被“绑架”之嫌,即参加联盟协作的高校是各自独立的实体,通过协议进行阶段性的协作;如果协作达不成实效,则可以协商解除协议,另寻其他协作伙伴;一个高校还可以同时与数个高校协作,进行综合运营;协作中的高校不存在隶属关系,是平等合作的主体,以发展优势学科为最终目标。

三是以点带面,有序推进。鉴于河南高校分布地域广泛、资源相对分散的现实,应该树立一个或数个协作的典范,以积累经验并带动高校全面协作。河南知名大学为数不多,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实力相对较强院校如果能率先围绕特定学科展开合作,并本着可持续发展思路长期合作,成果应该会比较明显的。

四是政府引领作用得到彰显。地方政府虽对高校具体发展规划无直接参与权,但在政策法规制定、协调、服务、监督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是共建共生关系,地方高校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建设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设;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管理彰显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治理能力。河南省政府对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明确清晰的规划与引导,首先这体现在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 年,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产出一批重大知识和科技创新成果。其次,政府应为高校联盟发展创建合宜的制度性架构和引领,政府应出台科学合理的联盟指导意见,并转化为指导不同类型高校合作的优惠政策,有条件的话进行相关财政支持,[1]以加速这种合作落地生根,扎实推进。

2 实现校企协同,形成科研优势

伴随河南省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建成农业大省、工业强省、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日益变得清晰。与之相适应的是,河南高等教育应与时俱进,推动专业调整与科研重点转向。纵观河南高等教育院校建设,在129 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占77 所,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层次较低,但这也有可能成为中部崛起中河南高等教育腾飞的底座。虽然河南高等教育整体科研实力不高,但各个院校工科技术类专业底色鲜明,如与河南农业大省相适应的农学学科与研究平台、与人口大省相应的师范类院校的成熟办学经验累积、与郑州航空港建设相应的航空科研平台的建成等,都将成为新时期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中实现科研兴校的有力抓手。

与工业强省战略相应的是河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枢纽作用发挥中,逐渐构建起具有高成长性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绿色经济产业体系。[2]与生态强省战略相应的是,河南高等教育无论在旅游学院设立还是在生态学相关专业建设方面,各高校不约而同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如不少高校依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增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这是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实现校企协同,不仅有利于专业培养方案的社会衔接,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更在于校企之间在科研攻关中的联合发力。高校三大功能之一是进行科学研究,河南高校由于实力弱等原因,进行教学始终是最主要的功能。随着科技兴豫战略的实施,高校进行科研攻关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

河南高校校企协同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聚焦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需求,有的放矢与新型产业企业主体进行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共享创新资源;二是高校借助大学科技园建设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吸引相关企业前来洽谈合作,寻找合作伙伴;三是高校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打造自主知识产权高地,有偿服务地方企业,进而实现与企业长期合作。

3 实现与国际协同,打造名牌效应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是当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河南高等教育应借助信息化机遇实现与国际接轨。纵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教育的大众化往往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滑坡,这是规律性的结论。在高校扩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寻找平稳点,是河南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必须面临的问题症结。对河南高等教育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因为河南高等教育虽历史悠久却现状堪忧,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合拍律动,实现国际化看似好高骛远之举。但仔细分析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大势,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与河南在“一带一路”中的良好契机,河南高等教育也必将迎来崭新的跨越式发展良机。在实现“人文强省”“科技强省”的过程中,河南高等教育只要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化科技的“输出大省”,领跑全国、享誉世界。[3]

河南高等教育在实现国际协同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发掘本校最优质、最具潜力学科学术资源,寻找国际同行学科学术嫁接点,以讲座、论坛形式进行接洽与交流,培育学科学术共生点,构建合作渠道;二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原则,通过选派学术精英进修、访学等了解、学习国际经验,构建学术桥梁;河南由于区位劣势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但中部崛起战略中河南呈现出来的区位优势日渐明朗。构建文化大省的历史使命倒逼河南高等教育打破常规力挽英才。近几年,无论政府还是高校投资人才已然见效,引进高端人才、促进学科飞跃、提升学校知名度成为高等教育新时期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人才的领军作用非常凸显。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教学方式革新,实现远程教育共享,进而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合作。“慕课”化取向的教学改革在河南高校已高度普及,远程教育实时共享,学生获取知识来源多元化。河南本土高校承办的国际教育学院为学生进行跨境学习提供正规渠道与支持,同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人数也与日俱增。目前,我省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有20 来所,以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留学生人数最多,主要接受来自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美国等国家的学生,他们主攻中医、中文、建筑、武术等具备中原特色的专业文化教育。[4]

河南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再是愿景式的期盼,已化为高校铸造特色品牌、增强知名度的美好现实。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其成功借助“一带一路”河南机遇,率先加入“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和“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在留学生培养与对外合作办学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联合国际专家开展科研协同攻关方面,已与美国、法国、德国、韩国、南非等20 余所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堪称典范。[5]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立足航空学科专业,与全球航空名企名校多层次合作,打造区域航空科学创新高地,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大省河南协同
大省担当与大国蓄力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出彩河南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