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探析
2020-01-10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崇左 532200)
0 引言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受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冲击,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校需要合理审视大数据的优缺点,大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为基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为目标,尽可能确保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师需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升大数据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合理性,让大数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地,指导学生开展网络实践,探索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的规律,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1 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特点
1.1 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大数据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向具有指向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引导性。海量的数据资源既可以帮助高校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也可以帮助高校分析大学生目前的思想政治行为特征,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调整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方向。大数据可以指导教学活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先进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活动,从全局看待学生的个性行为,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持续促进其政治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1.2 即时性
即时性是指大数据具有资源共享的功能,教师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及时有效的索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思想政治资讯,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并根据云计算技术分析和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结合学生的个性潜能,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调解。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与大学生时时开启沟通,通过即时性的数据反馈与跟踪,打破思政教育传统的局限,提升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及时反应性。
1.3 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大数据可以改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评估方式,也就是说,大数据可以集中采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并通过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分析和数据预测,减小传统思想政治纸质调查的结果偏差。大数据可以运用系统数据资料库,对学生当下的思想政治行为进行记录和保存,做出学生思想政治预测报告。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总体数据分析,准确获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和思想问题。总体而言,其比传统样本数据调查的结果更为准确,过程更为科学,也更具有说服力。
2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1 学生地位的提升
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获取思政教育资源的途径不再依赖于教师,共享和开放性的数据环境会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逐渐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取符合自身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模式,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主动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有效传播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避免被资本主义腐蚀思想侵蚀。
2.2 学生思维的开放
学生群体是活跃在网络第一线的主力军,大数据新奇和多样化的数据形势,为学生打开接受新鲜事物的窗口。学生的思维也会随着数据信息的多样性逐渐开放,大数据不仅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活跃学生的思政思维,也可以随时为学生解决思政困惑。通过学习先进的思政理念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大数据的信息比较庞大和复杂多变,意志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困扰,大学生尚未经历完整的社会实践,在价值评价和是非观区分上仍有一些困惑,教师需要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一味依赖网络固化自身的思维。
2.3 思政环境的动态
传统思政教学仅仅在高校的课堂中开展,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使思政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只能在课堂中接收思政内容,长期容易产生忽略思政教育、抵触思政教育的心理。而大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平台,既拓宽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也避免了传统教育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数据服务,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大数据可以使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由静态走向动态,也会加深信息的辨识难度,所以很多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不符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产生强大的冲击,高校在使用大数据时必须要摒弃这一弊端。
3 思政教育结合大数据的创新方式
3.1 构建思政云课堂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政水平和学习的兴趣构建大数据思政云课堂,利用思政云课堂分析学生的思政意识,了解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智能手机或电脑掌握思政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设置符合学生的云课堂主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交流和探索思政内容。教师还可以结合微课、慕课等形式扩大教育对象,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到同质的思政服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提高对思政教育的兴趣、拓展想象的空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云课堂中推出多样化的思政课题,同时,结合学生浏览的次数,利用网络寻找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做到授课、分析于一体的思政课堂模式。
3.2 传播健康的网络意识形态
在利用大数据传播网络意识形态方面,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在数据平台中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持着开发数据和利用数据的意识,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思政教师需要及时根据学生数据的变化趋势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调整学生的不良思想。教师要提升自身对数据的敏感程度,通过分析学生的综合思想,了解学生的优势与特长,第一时间利用数据信息与学生开展沟通。如可以开展网络咨询室、QQ或微信等交流平台,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发布最先进的思政教育信息,组织健康性的网络校园活动,以云平台为基础,让学生在网络中活跃思想。思政教师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保持意识形态稳定性的前提下,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输出,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并利用思政知识解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筛选和甄别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动过滤不良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触碰。
3.3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系统
大数据背景下思政教育需要形成体系化的一致发展,高校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以及学校固有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渗透。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将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思想教育信息进行整合和分类,运用大数据系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分析各院系各部门之间的思想教育信息,掌握最新教育政策的变化。高校在思政数据系统中可以构建预测和分析模块,以随时掌握学生的个性动态,并与社会中的主流媒体、社交平台和企业进行密切联系,运用社会信息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思政教学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中通过思政趋势报告,不断发扬优势、改进不足。高校在自身的大数据系统中需要过滤不良信息,即对学生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需要及时剔除,让学生时刻学习到健康的教学信息资源,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庞大的大数据库资源信息,高校需要正确把握大数据的利与弊,通过大数据资源库分析学生的思政行为,及时布置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方案。通过思政云课堂和网络意识形态的构建,让学生提高信息甄别能力的同时,可以正确思考和处理问题。高校仍需不断摸索大数据的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