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冰嬉文化形态及其价值探究

2020-01-10王文敬王若光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冰鞋爬犁滑冰

王文敬,王若光

清代乾隆时期,是康乾盛世的辉煌时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带动下,清代的冰嬉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了解清代冰嬉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析清代冰嬉的文化形态,旨在为传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冰雪文化,普及冰雪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1 冰嬉文化的内涵

1.1 冰嬉

冰嬉,又称“冰戏”,是冰上活动的泛称,相当于现代的滑冰运动。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清代冰上运动,源于满族习俗。清代窦光鼐、朱筠撰《日下旧闻考·宫室·西苑一》中记载“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云。”清代乾隆时期,冰雪运动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时期,并被钦定为“国俗”。

1.2 冰嬉文化形态

文化四层说将文化分为制度、物质、行为和精神四种。笔者以四分法为基础,从器物或遗存的实物方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活动,从一定社会制度研究社会形态,从某种语言入手研究人类的精神[2],从作风习惯和表现形式研究人类的行为形态,最后结合清代的冰嬉运动,逐一剖析冰嬉文化之形态。

2 清代冰嬉文化形态的结构

2.1 清代冰嬉的物质文化形态

2.1.1 清代冰嬉之器物 清代滑冰器物主要采用冰鞋、冰床、狗车和爬犁等。冰鞋最初主要是木制和嵌铁木制,到了清代时基本已属于金属制作。《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能暂止[3]。 冰床,又称“凌床”“拖床”,是一种冰上运输交通工具,在蒙古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使用较多,满族称为“珲楚”或“浑黜”。《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十三:“按,珲楚,满洲语冰床也,旧作浑黜[4]。”清代时,冰床不仅是皇帝观赏冰嬉的交通工具,在民间百姓中运用也非常广泛。《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以后,水泽腹坚,则什刹海、护城河、二闸等处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3]。

狗车,狗驾驭的车子,也是北方赫哲族通常使用的雪上交通工具。《元一统志》中记载: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宽二尺余,以数狗拽之[5]。狗车主要载人,运送货物、粮食、公文等,可以说是当地比较得力的交通工具。爬犁,满族语为“法喇”,似榻无足,似车无轮,冬日御之。在清代,《吉林外纪》《扈从东巡日录》《西伯利东偏纪要》等均有记载。爬犁似车,似船,也似撬,是冰床、狗车的进一步改造。爬犁的种类很多,如狗爬犁、鹿爬犁、马爬犁等。且爬犁用途广泛,至今都有部分地区还作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2.1.2 清代冰嬉之技艺 清代的冰上运动类似于现代的滑冰运动,丰富多样。可以分为竞技和展演两大类:竞技运动包括抢等、抢球、冰上蹴鞠、转龙射球;展演运动包括打滑挞、摆山子、冰上杂技和花样滑冰等。

竞技类运动——抢等,类似于现代的速度滑冰。终点设置在皇上的冰床处,由皇上发令,竞赛者着内务府统一制造的专用比赛的冰鞋;分组站在起点处等候。每组并列出发,不计时间,按名次奖赏,分头等、二等。先冲线者(近御座者)为头等,依次奖赏。二为抢球,是清代宫廷“冰嬉”之一,在速滑竞赛“抢等”之后举行。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四:“继 (抢等)曰抢球。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6]。”三为冰上蹴鞠,是古代足球与冰上运动的结合,是一种冰球竞赛。主要采用蹴鞠的规则,也是清代军事训练项目之一。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提到:金海冰上做蹴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踢之使远去,喧笑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7]。四为转龙射球,集体编队走冰,是集射箭和滑冰于一体的冰上运动。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6]。

展演类运动——打滑挞,清代冰上军事体育项目。是一种由高处向下快速滑行的体育活动。参加者主要是“善冰行”的八旗士兵。其早期为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后来则主要作为一种宫廷内的体育表演娱乐活动。每逢冬季,清宫禁内先汲水逐渐浇成冰山,高达三四丈,莹滑无比。表演者脚登用猪皮制成的冰鞋,从冰山顶上挺直身体下滑,以到地不倒为胜。二为摆山子,即集体进行的走队形、摆字表演,类似今天的团体操。由100名滑冰能手分为两队。每位滑冰健儿头戴朱缨,项佩貂尾,身穿五色战裙,脚系威武铃。两队健儿,在领队的带领下,一齐左转、右转,一齐向后跃翻,一同伸腿张臂,整齐划一,十分壮观[8]。三为冰上杂技和花样滑冰。它们是将滑冰与文化娱乐活动相结合的新型冰嬉运动。冰上杂技有冰上爬竿、盘杠(即托着木杠滑行)、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缘竿、冰上倒立、掌上立人、肩上叠罗汉等。还有军事性质的溜冰射箭等。花样滑冰有各种各样的姿势,有大蝎子式、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卧鱼儿、醉卧春、千斤坠、鹞子翻身、仙猴献桃、童子拜观音等。还有命名为“双飞燕”的双人花样滑冰的姿势[9]。

2.1.3 清代冰嬉之“冰” 冰面是人类克服自然、驯服冰和展示技艺的活动舞台。要在冰面上滑行,举办冰上运动有两个关键,即冰的承载力和冰面滑度能否达到冰上滑行的标准。

冰面如果不能承载人与物的重量,将有陷入冰窟的危险,在较大的河流检测冰面承载力更为困难。《述征记》上有这样的经验:“河水初合,狐听无声,方可渡。”就是说河水刚结冰的时候是否能在冰上行走,主要看狐狸,因为狐耳能听到冰下的水声,来判断冰的厚度,狐可走,人亦可走[10]。清朝时期的冰嬉运动主要在太液池举办。“沍而不流兮碍矜鳞之鲤,凝而原澈兮疏倒影之梅”,意思是池水冻结不能流动,池中的鲤鱼也难以游动时,即是冰坚之时,池冰晶莹如镜。“顺时陈国俗,择地试雄观”就是按习俗,冬至以后,太液池冰冻坚实,即可举行冰嬉大典[11]。而在举办之前,在太液池要先选择冰质优良的冰面作为冰嬉场地。

检测冰面滑度是从最简单的打滑溜开始的。人在冰面上行走时给地面一个蹬力,反过来地面会给人以反作用力,推动人体向相反方向移动。因满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一带,本身就具备冰上滑行的技能,自然就拥有了对冰的感受力和利用冰的能力,能克制和控制冰面滑性。

2.2 清代冰嬉文化之社会形态

2.2.1 清代冰嬉为民族风俗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满族人长期生活在东北长白山一带,气候寒冷,冰冻期较长。当地人们为满足出行、狩猎等生活与生产需要,不得不掌握冰雪上滑行的本领。“冬春之际,冰雪载地,凡薪米器用,皆用冰床载用。犬数十,负之而行,驱以长鞭,弛数百里。遇冬日坚冰,足蹈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尤善伏孥捕貂[12]”。

2.2.2 清代冰嬉被钦定为“国俗” 冰嬉最初产生之时,并没有被定为国俗,只是军事训练项目之一。因为乾隆皇帝十分重视冰嬉,将其作为宫廷活动,钦定为国俗,并每年举行大典,由皇帝和王公大臣检阅。在乾隆的《冰词赋》中记载: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含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13]。清窦光鼐、朱筠等《日下旧闻考·宫室·西苑一》记载: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13]。可见清朝乾隆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和军事的极大发展,清代的冰嬉运动已成为古代冰雪运动的辉煌时代的代表。大型的宫廷活动和冰嬉大典已经不亚于当代的冬季运动会,在整个古代史中绝无仅有。

2.2.3 清代冰嬉的管理制度 清代的冰嬉运动主要包括官方管理制度和民间管理制度。朝廷制定了规章制度并设置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机构称为“冰鞋处”,对参加冰嬉的人员和器物进行管理;专设“技勇冰鞋营”,专职兵丁称为“冰鞋”;教练称为“冰鞋教习”,长官为冰鞋大臣。据《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二十一》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14]。

除朝廷的宫廷活动外,冰嬉运动也盛行于民间。冰嬉最初源于满族的风俗习惯,是在百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出来的,加之朝廷对冰上运动的大力推广,更能赢得百姓对冰嬉的热爱。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滑擦》中记载:太液池之五龙亭前,中海之水雲榭前,寒冬冰冻……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拖床代渡。更将拖床接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7]。可见民间冰嬉活动有固定的场地,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已成为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

2.3 清代冰嬉的行为文化

2.3.1 生活行为形态 《百戏竹枝词·走冰鞋》:“足着铁底铁,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舞跳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15]”李静山在《增补都门杂咏》中写到:“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15]。”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冻合琉璃明似镜,万人围跑着冰来。[15]”从这些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冰嬉已在民间普及,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在冰嬉运动中,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作用,而且能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

2.3.2 组织行为形态 《冰词赋》中“齐撙撙其轇轕兮昈陆离以属联,驻营营其佖路兮纷佌俿以罗骈,袒刘吕之左右兮各殊事以布班[13]”,描绘了在冰嬉大典中,参加冰嬉的队伍以各旗为单位聚集,而每一旗又有抢球、抢等的队伍,看起来错综复杂,实则各司其职,分明有序;“编伍森列,齐队便旋。于斯少息,以待号令之传焉。[13]”“尔其屯万人于中坚兮原堪舆以壁垒,奔八神以周卫兮招丁甲而发指[13]”,展现了冰嬉开赛前的准备,队伍编排整齐,调动灵动,而且站队的形式也特别有讲究,按五行八卦的方位聚集于冰嬉场地,“八神”还在天上守护者每一位作战者,并给予指示。

2.3.3 身体行为形态 身体其本质就是一种话语符号,在文化、历史与社会的进程中被建构,身体本身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也充满着张力[16]。在冰嬉运动中,不论是竞技类比赛还是展演性比赛,都是身体与冰融为一体的过程,都是通过身体表达体育项目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乾隆的《冰词赋》有过这样的记载:“过骥群而骏足抢捍,上扶摇而鹏翼图南。蠖略回翔,演沲纠纷。突都卢兮轻趫,迅龙骧兮鳞振。奕六虬兮沛艾。御八风兮穆盿。[13]”体现了冰上的运动健儿在竞赛中的表现,如骏马,如鹏鸟,速度之快;如飞蠖,滑行中的姿势起伏有度;又如蛟龙,便捷矫健。同时也反映了滑冰健将之间竞争激烈,速度快到如无形之风。

清宋竹坡在《冰嬉诗》中对滑冰运动的动作如前滑后滑、斜燕式、急停等进行描述,将冰上动作描绘得淋漓尽致。“何人冒寒作冰嬉,以履踏剑摩镜行。其直如失失逊疾,剑脊镜而刮有声。左足未住右足进,指前踵后相送迎。有时故意做侧行,凌虚取势斜燕轻。飘然而行陡然止,操纵自我随纵横。[16]”除技术动作之外,提到其战术谋略,“端因智独胜,奚必力俱殚。疾以徐斯疾,安其危乃安。[16]”

2.4 清代冰嬉文化之精神形态

2.4.1 清代冰嬉艺术之美 清代冰嬉文化形态体现的艺术之美主要通过器物之美、感受欣赏之美和文艺之美表达出来。

清代存留的器物主要有冰鞋、冰床、狗车、爬犁、冰刀、乌拉滑子、滑雪板等。每一种器物都是满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不仅便民利民,而且在军事训练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器物都有自己的属性,在不同的场合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显现自身之美。

除此之外,器物还包括感受之美和欣赏之美,主要通过冰嬉项目的表演者和参观者体现出来。参加冰嬉运动的将士们展示出自己的冰上技术,沉浸于大自然带来的冰天雪地,感受于天地万物之美。在场外观看的王公大臣和官眷们,可感受到冰嬉表演者的身体美、技艺美,感受到技艺与传统美的结合,达到自己欣赏之美。

由于清代当时对冰嬉文化的高度重视,出现了很多的诗歌词赋、著作和绘画,如《冰词赋》和冰嬉图等,显现出一种文艺之美。乾隆的《冰词赋》中描写了冰嬉大典的活动盛况,可谓是中国古代冰雪文化的瑰宝之作,处处体现着冰嬉的美学特征。现藏于北京博物院的《冰嬉图》也描绘了清朝宫廷活动的盛况,主要是八旗士兵在溜冰的场景,有冰上杂技、花样滑冰等,各种滑冰姿势都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

2.4.2 清代冰嬉信仰之美 冰嬉承载了百姓、官员大臣和皇帝的不同信仰。

在民间的冰嬉活动中,人们通过一系列冰嬉项目如走冰、滑擦等来体现团结协作、奋勇进取的民族精神,表达自己的身体观,希望能强身健体,驱除百病;朝中大臣主要是对朝廷的忠诚和信仰,将冰嬉活动运用到军事训练中,以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和行军速度。“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规定八旗军必须练习冰嬉技艺。军机处、技勇冰鞋营等严格管理,按期举行大典,随时等待检阅。

3 清代冰嬉文化形成的社会条件

3.1 冰嬉文化形成的生产生活条件

满族是女真的后裔,长期生活在东北一带。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冰封期较长。人们为了克服气候的影响,只能自己适应,制造出行的冰雪工具,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在满足生活之后,为创造更多的财富,还要进行生产。少数民族一般以狩猎为生,需要将自己猎来的物品运送出去,既载人又载物,为此而制造出一系列冰上运输工具如冰床和爬犁等。

“冬春之际,冰雪载地,凡薪米器用,皆用冰床载用,犬数十,负之而行,驱以长鞭,驰数百里,遇冬日坚冰,足蹈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尤善伏孥捕貂”[12]。在任海的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满族的冰嬉活动在民间受到了妇女的热爱和喜欢,冰嬉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2 冰嬉文化形成的政治条件

清代建立初期,为保留满族的优秀传统习俗,发扬和传播满族的优秀文化,冰嬉被广泛应用于八旗士兵的常规训练。训练过程中的冰嬉,不仅能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和军队的凝聚力,更代表着民族的团结与稳定。

其次,冰嬉也作为一国巩固政治地位的手段,冰嬉被钦定为国俗。乾隆时期,皇帝极其喜爱和重视冰嬉,每年都在北海举行大典,并邀请众臣及皇后、皇子观赏。参与冰上运动的每一位士兵都有奖赏;在比赛中获得头等奖的还被赋予称号,大典结束后,还有盛宴款待,体现皇恩浩荡,团结人民,提高国家凝聚力。

3.3 冰嬉文化形成社会制度条件

清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利,军机处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后,将冰嬉带入皇宫,运用于军事训练,在当时的制度下,军队由统治者统一管理,所以冰嬉作为主要的军事训练也要集中统一管理。因此,乾隆时期设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冰鞋处”“技勇冰鞋营”,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4 结语

清代的冰嬉文化不仅为冰雪运动文化的研究提供史料,更为当今冰雪运动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提供借鉴。

清代冰嬉是古代冰雪运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它源于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属满族的特色文化,梳理和剖析清代的冰雪运动文化,可促进我们认识和了解古代传统优秀的冰雪运动文化。

2022年冬奥会即将到来,在群众中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文化为主要工作,弘扬和继承传统冰雪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重中之重。结合2022年冬奥会的背景,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冰雪项目的重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扩大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将冰雪运动推广为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传承和发扬优秀冰雪运动文化,不断完善和创新冰雪运动文化理论体系,对当代冰雪运动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冰鞋爬犁滑冰
奥运会滑冰
花样滑冰
凶手老罗
“鞋匠” 王阳:冰鞋延续我的冬奥梦
小xiǎo田tián鼠shǔ溜liū冰bīnɡ
玩爬犁
“雨课堂”平台用于滑冰课的初步实践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小老鼠滑冰
“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