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的“兴趣盎然” 与“学以致用” 一路同行
2020-01-10陈伟华
张 敏 陈伟华
(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0)
特级教师陆志平老师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心中有人,心中有文。心中有人即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兴趣盎然”,能够学有所乐;心中有文则是立足教材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学有所得。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张琳主任在河南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这样总结语文教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心有多美,语文就有多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所以,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更是展示美、感受美的场所。只有做到这点,才可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作为两条主要线索融会贯通于教材之中,在选篇上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有以文本为“柴”点燃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才会让学生乐于去学,积极思考,生成精彩的课堂,让课堂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出答案” 不是课堂的追求,通过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提炼信息、分析概括、探求答案的能力与方法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总之,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显然比拥有单纯的知识更有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在执教部编版语文教材时,在课堂之中要做到让“兴趣盎然” 与“学以致用” 一路同行。
一、深挖教材,将教学策略与编排意图合而为一
所有教材的编排以及内容的选择都不是随兴所至,而是经过严密的推理、慎重的选择、不断的筛选,才一步步完成的。所以,每一单元的选择,每一篇课文的使用,甚至每一道练习题的出现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其目的都是训练孩子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探索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师教学特点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教师的调动之下,在趣味中积极探索,并且真正实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编排有一个教学特殊单元,即以“预测” 为主题的阅读策略单元。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节课,我们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阅读策略进行深入分析。阅读策略是阅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活动。预测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自身的背景知识及生活经验,对文本后面的情节发展、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推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验证自己的推测,在推测与验证中不断推进阅读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策略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一边读一边预测,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其次,具体到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同样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不断学习、追问、探讨之后再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让学生预习,在对课文有所了解、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但是,相对本课而言,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提前预习之后,“预测” 这样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则会失去依托,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将会索然无味,更没有办法达成学习目标。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考虑单元编排的特殊性,我们做如下设计:
第一,课前不预习,将本课生字以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教学,确保真实性和及时性,还原阅读的真实场景。
第二,课前导入就进行猜测预热:同学们,上周四小红班进行了语文测试,周五下午就召开了家长会,五点半妈妈回来了,一进门妈妈就笑容满面地走到小红面前,摸了摸她的头说:“你是我的骄傲,乖女儿!各方面都比妈妈当年优秀!” 同学们预测一下,家长会上老师对妈妈说了些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问题一抛出,同学们就纷纷举起小手进行猜测,还从妈妈的动作、表情、语言中找到了猜测的依据。在教师这样“步步为营” 的问题设计之中,同学们还没走进文本就已经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于“预测” 这一方式也产生浓郁的兴趣。
第三,采取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通过“猜测—证实” 模式,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在反复的预测中,学生逐步学会从课文的题目、插图、内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等因素找到预测的依据。因为课前学生没有预习,不知道故事的情节发展,所以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依据进行个性化预测,课堂上各抒己见,精彩纷呈,一边读一边猜测,有效达到了建构学生阅读模式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教学提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打破窠臼的过程。在不断的改变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成不变、故步自封的教学模式早已经不再适用这个时代。
二、单元整合,将习得方法落实到位
部编版相较于以前版本的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突破了教材的封闭性,凸显出教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层层递进,点滴渗透,紧密相连。所以,在教学之中,教师备课要有全局意识,梳理课文之间“隐性” 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文与课文、甚至课文与课外知识环环相扣的关系。不必过于偏重思想内容的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要重视阅读技能和学习方法的习得。仍以三上语文阅读策略单元“预测” 为例,这一单元的编排序列是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知道,这几篇课文是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编排的,分别侧重于“学方法”“用方法”“梳理总结” 等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单元第一次出现了不完整课文。
所以,在执教这一单元时,教师不能单纯地将单元的三篇课文逐一列开,单独去讲。我们在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精讲的基础上,用多文本阅读的方式进行了单元整合。以《意想不到的结局》为议题开展多文本教学,将教材的阅读教学和多文本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课堂之上,学生边阅读边猜测,边猜测边验证,发言积极、热情高涨,最后续编故事,将自己想象的富有童趣的结局和故事的结局进行对比,明白在故事中即使根据文中依据进行合理预测,也很有可能和故事的情节发展不一样,将“学会预测的基本方法”这一语文要素落实到位。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能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课本看课本,多思考语文教学的大策略,从大处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收效会更大。”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至少研究整个单元,探索一个单元的教学模式,则必须要了解整个课本;而要更好地完成整个课本的教学,则又必须不断阅读古今中外各种典籍。诚如古人所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三、谋局全篇,形成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方法
部编版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 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力图让“教读”“自读” 和“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要求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材理解与训练上。通过精练巧练,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以学生有效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2]
(一)抓关键词语,品读感悟,重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1]关键词句,就是在课文中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词语或者语句。这种词语无可替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此类词语,并通过设定各种情境,让学生尝试用其他词语替代课文中的内容。通过比较,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准确用语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近义词、反义词等知识要点。
(二)体会重点句子,比较辨析,放飞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部编教材的神奇之处在于只要教师用心培养,处处都能给学生留下无边想象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把握住各种契机,采取各样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定能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三年级下册课文《荷花》中有这样几句描写:“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我们顺势利导:荷花还有哪些姿势?让学生想象。学生说:有的荷花从荷叶缝里钻出来,高高地昂着头,就像一位骄傲的公主在展示自己的风采;有的则侧着身子,好像在欣赏水中美丽的倒影;有的低着头,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沉默不语。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3]留给学生足够多的空间,其意义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更关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显然,成长的意义远大于短暂的获得和成功。
(三)揣摩段落写法,仿写迁移,创造表达
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模仿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找到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点的段落,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无疑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4]。
比如,部编版三下课文《燕子》一课中,第一段的写法很特别:“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让学生仿写,有学生写道:“一身金子似的绒毛,一对又尖又小的耳朵,两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加上降落伞似的尾巴,凑成了可爱机灵的小松鼠。” 这种仿写还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课堂之上,首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段落进行仿写。三年级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时期,练笔时不仅要结合文本语言,而且表达要注意做到自然、恰当、形式多样。把学习和仿写结合起来,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汲取营养,逐渐成长。
四、有效批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部编版语文教材尤其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层层递进中为学生建立一架不断向上攀爬的阶梯。作为语文教师要运用体悟人物情感、发挥合理想象、感受角色心理等多种教学手段,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运用圈一圈、画一画、标序号等多种阅读批注方法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模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效批注,是中高年级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批注方面,要就选取内容、圈画符号、批注位置等方面给予学生行之有效的指导和训练。在执教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中,我们就大胆让学生尝试学习默读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默读,默读的要求是什么;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默读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时用各种符号及时批注,并结合全文进行思考;最后教师带领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批注自学自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效实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懂得用自己心中的美去引导学生心中的美。在课堂中我们秉承“尚真求美,知行合一” 的教育信念,立足学生,深挖教材,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和文本对话,让学生以“兴趣盎然” 的精神状态达成“学以致用” 的教育目标,打造新时代大语文观下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