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路径探究
2020-01-10郭敏
郭 敏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冲突、中西思想碰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血脉与国家发展的精神载体,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等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其具体实现路径成为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现代网络技术与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汇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思想价值观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长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较为单纯。加之部分学生本身认知能力、是非明辨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不良文化、有害信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做出错误的行为举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且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其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等,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其辨别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品格[1],并使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其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形成的优秀智慧成果,具有独特文化内涵[2]。高校利用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把握其重要文化价值,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精神作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在支撑力。在大量外来思想文化侵入中国社会的今天,部分大学生出现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情况,甚至错误地将所有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落后文化。学校在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渗透优秀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知,不断提升文化自信,自觉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队伍中,促进这一优秀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
(一)积极开设相关校本课程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次在各大重要会议上强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于2014 年3 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因此,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要求,各大高校应当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有课程与教材体系中,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挖掘更多优秀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应当着眼于本地区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与充分利用,如福建地区的高校可以将当地特有的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客家文化与妈祖文化当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大爱精神,不断促使学生形成较高人格修养与文化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学校及教师需要主动联合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围绕地域特色文化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统一开设专门的必修课程,使得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学习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由此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学生尽可能多地讲解、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更要重视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所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落实到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主动结合学生实际与具体教育内容,开展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等,自行组成探究小组,通过开展实地调研、街头访问等各种实践活动,发掘身边存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探究、归纳总结得到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内涵等汇总整理成探究报告、PPT等形式提交给教师,由教师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教学点评。此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立国学社、书法社等学生社团,举办诗词大会、编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电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在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育学生形成良好核心素养,促进其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三)运用网络等现代教育工具
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多项优势特点的网络以及各种新兴媒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重要工具[4]。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现有局域网等优势资源,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开设相应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佳作,包括经典诗文、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不断汲取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自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文化专栏或是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将平时阅读浏览的优秀传统文化文艺作品、影音视频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的学习笔记、学习心得等,分类整理与统一打包,及时上传至相应网站或网络教育平台中。此外,高校应注重开发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微课程”与“微视频”,在视觉呈现形式、内容传播载体等层面实现课程设计的创新。同时,注重增强课程设计的互动性,设置讨论模块、评论区以及投票等板块,完善学分的分配,以此有效强化大学生群体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传播效果。
(四)加强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显然不够[5]。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长、社会企业、教育机构等多方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教育载体与平台。例如将在中央电视总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栏目作为教育素材,创办校级、院级的“汉字听写大会”“古诗文朗诵比赛” 等主题活动,借助教育形式与载体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唤醒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展现民族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自觉,为相关教育工作的深入落实创造良好条件。另外,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对现有教师人才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其参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活动,使其不断学习更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手段,借助师资力量建设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健全学生品格、培养其良好核心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学校及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对现有各项优势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深入挖掘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由此建立起相应的校本课程。同时,积极运用网络教育工具、丰富教育载体与平台,借助多重举措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