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历史批评真实性原则的《象棋的故事》解读
2020-01-10贺琼洋
贺琼洋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细节的真实性
《象棋的故事》是用无数个细节堆砌起来的一部小说,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可能蕴藏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本文将着重通过对两处细节的深入挖掘分析其产生的逼真艺术效果,这两处细节是B 博士在经历囚禁事件后所留下来的后遗症现象。
首先是B 博士一个微小的面部表情,即他的嘴角抽动。关于B 博士嘴角抽搐的描写全文总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讲到自己被捕的时候,“B 博士停了一下,点燃了一支雪茄。火柴一亮,我看见他的右嘴神经质地抽动了几下”[1]401。第二次是B 博士讲述完自己被囚禁的经历之后,“他的左嘴角出现了那个奇怪的抽搐,他没有能把它控制住”[1]413。第三次,当琴多维奇提议再下一盘象棋时,B 博士开始变得极度兴奋,“他嘴角抽搐得越来越频繁”[1]424。这三次嘴角抽搐无一例外都与在被囚禁的空间所产生的不愉快的象棋记忆有关。象棋虽然对于B 博士的囚禁时光是一种暂时的慰藉,但也是迫使他进行自我对弈导致精神混乱的元凶。所以,B 博士这个嘴角抽动的细节表示只要提到或面对这种心理创伤,生理上就会相应地做出嘴角抽搐的反应,表现了法西斯主义对人类的身体、心灵、精神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并且这种伤害是持续性的、永久性的。
其次,在最后与琴多维奇展开的一场关键性对弈中,关于B 博士的一个细节描写使他的整个人物形象变得更为鲜活、生动。“他的步子尽管很急,可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来回;就仿佛他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次都碰到一堵看不见的栏杆,迫使他往回走。”[1]423琴多维奇利用阴险狡诈的缓慢出棋的计策使B 博士出现了焦急不安的情绪,B 博士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其步伐已然划出了囚禁他数月的那个房间的空间大小。表面上B 博士早已逃离那个被纳粹控制、被虚无填满的房间,获得了身体上的绝对自由,而实际上过去他所经历的空间体验已化为潜意识深深埋藏在他的内心,B博士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空间局限性已经在他个人精神世界中留下了永久的疤痕,他的心灵仍然在受到纳粹的无形控制和囚禁,无法获得解脱,只能终日生活在法西斯主义的阴影之下直到被吞噬。多年以后,B 博士仍然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用脚步划出那个囚室的空间大小,足以说明纳粹分子对当时人们的毒害之深及影响之久,这在一定程度上将B 博士深受法西斯残害的人物形象烘托得更为真实可信。
二、人物的真实性
《象棋的故事》这部小说中有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即米尔柯·琴多维奇和B 博士。他们具有鲜明且独具一格的人物性格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特定社会时期的普遍性,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
(一)米尔柯·琴多维奇
琴多维奇虽然是一个天赋异禀的象棋天才,但是他在人格上有很大的缺陷,他的智力极其低下,连一般普通人所具备的基本技能都无法掌握。这也为后来他对待别人的傲慢态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正是因为他的无知以及偶然的成功使他日益成为一个目中无人的傲慢之人,这是合乎逻辑的。琴多维奇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贪婪,“他从一个城市旅行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只要给他报酬,他就为任何一个寒怆的象棋俱乐部下棋”[1]385。这也为后来琴多维奇以250 美元的酬金答应与麦克柯诺尔下棋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他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和迷恋,才使之后所发生的一次次象棋对弈合乎现实逻辑。琴多维奇这个人物不仅真实,甚至可以将他看作一个特定的对象,即希特勒。琴多维奇与希特勒无论是在成长背景还是个人经历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出身在偏远地方且年幼丧父,都缺乏良好的教育。二者都不是名门贵族出身,也没有高深的智慧,却都出人意料地一跃成名,获得众人仰慕的地位。因此,可以将琴多维奇看作希特勒的化身,或者是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琴多维奇是茨威格结合一般的社会现实和特殊人物个例创作而成的具有真实性特点的人物,他的性格发展符合现实逻辑。
(二)B 博士
盖世太保为了从B 博士口中获取秘密情报,将B博士囚禁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没有粗暴的严刑拷打与肉体折磨,他的精神世界因物质的匮乏被迫抽为真空,填满虚无,这使他备受折磨。而他偶然偷来的一本棋谱成为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象棋成为他囚禁岁月中唯一的精神消遣。象棋是必须由两个人的思维进行碰撞与交锋才得以存在的活动,而被囚禁的B 博士只身一人,没有对象能与他交流,他不得不开始在心里进行自我对弈,这也揭示了在法西斯主义压迫下人们的一种精神困境,是欧洲文明走向衰落的征兆。在第三场激烈对弈中,B 博士情绪的变化令人玩味。刚开始B 博士轻松潇洒,不久则由冷静转为激动,进而坐立不安,无意识地踱来踱去,不停地喝水,兴奋、激动、焦虑,下错了棋失态大叫,最后如梦初醒地退出了比赛。这一段描写展示了一位举止端庄优雅的绅士精神失常的全部过程,表明当初被纳粹囚禁的空虚岁月对B 博士的精神与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法西斯的罪孽深重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与琴多维奇这个人物一样,B 博士似乎也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物,即作者茨威格本人。二者都出身贵族,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战争爆发后茨威格漂泊在异国他乡,没有受到任何肉体上的折磨,但他依然被一种孤独感和空虚感紧紧包围着,就如同被纳粹软禁的B 博士。B 博士得救以后被驱逐出了自己的祖国,这也与茨威格的个人经历相吻合。因此,可以将B 博士看作德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反法西斯、反战争的先锋战士[2]。B 博士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体现在:他与当时真实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人物自身想要传递出来的情感也是真实而又动人的。
三、时代背景的真实性
《象棋的故事》中并没有一开始就交代小说中所处的时代背景,直到B 博士开始自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才得以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准确定位在二战期间。我们可以将代表法西斯分子的琴多维奇在轮船上所下的三场棋局看作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一次浓缩概括。第一次,在与以麦克柯诺尔为首的象棋爱好者的对弈中,琴多维奇不费吹灰之力获得胜利,这暗示当时深受法西斯主义迫害的受害者们,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手无缚鸡之力,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第二次,比赛依旧是在琴多维奇和麦克柯诺尔等人之间展开,但战况因为有了旁观者B 博士的加入而发生改变,双方战成了和棋。这里象征着B 博士所代表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从而产生了一种与法西斯主义抗衡的无形力量。在这个时候,大家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B 博士所象征的人道主义者身上,并因此看到了战胜法西斯的一丝曙光。第三次,也是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这次对弈是在琴多维奇和B 博士之间展开的,这是法西斯主义与坚决反法西斯的人道主义所展开的一次正面交锋。开始的第一盘棋B 博士赢得了胜利,而在第二盘棋时,琴多维奇发现并利用B 博士情绪不稳定的特点,逼得B 博士最后主动认输并退出比赛。其背后隐藏的主要原因就是,B 博士曾在纳粹党的囚禁下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和伤害一直存在,并在无形中持续影响着他。琴多维奇的最终胜利,在现实情境中意味着法西斯在当时仍然猖獗,并没有因为知识分子们为人道主义理想摇旗呐喊而发生实质性改变。作者茨威格一直致力于用其卓越的写作才能来揭露法西斯对人的精神摧残,但对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来说仍然收效甚微,表现了茨威格对于欧洲精神文明衰落的失落以及无法改善社会现状的无可奈何。小说中B 博士主动退出比赛,也象征着当时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纳粹攫取政权和实施种种残暴行为时选择沉默并臣服于纳粹[3]。所以,茨威格对小说情节的安排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揭示出了法西斯主义对当时整个文明社会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践踏与摧残,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苦闷。
结语
《象棋的故事》这篇作品中所发生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无论是细节、人物形象还是历史背景,甚至是三者联合为我们呈现出来的心理活动,都具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中没有出现一处有关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战争描写,但读者却能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以及法西斯的罪恶。这是因为,对人们熟知的皮肉痛苦进行描写,可能仅仅会给读者带来短时间的视觉冲击,而只有通过描写法西斯对人的精神施加的暴力,才能让读者获得更为长久的心灵震撼。正如B博士的亲身经历一般,他所遭受的无形无声的囚禁看起来人道至极,实则却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令人痛苦不堪。茨威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对特殊时代进行了最为深刻的剖析,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