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资水流域历史地理问题探讨
2020-01-10李春燕
李春燕
本文以湖南资水流域为研究范围, 研究时段大致定位在秦汉至明清时期, 研究主题为区域县制沿革、 河流水道变迁、 水口与渡口等自然与人文地理问题。 历史自然地理是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而河道、 水口作为地理上的微观地貌是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①孔艳: «明清时期湘江长沙段历史地理问题探讨»,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年, 第 1 页。沙洲淤积会导致河道变化, 改变河床的形态, 影响水道的发展。 对古代资水流域的水口与水道进行实证研究, 理清历史微观地貌的演变, 探讨区域经济开发与自然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 环境演变与社会的人文调适之间的关系等, 既有学术探讨上的理论意义, 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而对资水流域渡口的研究既可以反映当时的水上交通建设情况, 也可体现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动态, 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该区域的了解。 资水水系并不复杂, 以往的研究对它的关注并不多见, 其相关历史地理有值得考证的价值。
一、 区域地缘关系: 政区沿革与河湖水系
(一)行政区划沿革简介
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围是湖南资水流域, 这一区域大致辐射了三郡十一县。 它们分别是零陵郡、 邵陵郡、 长沙郡, 武冈县、 建兴县、 都梁县、 零陵县、 夫夷县、 邵陵县、 高平县、 邵阳县、 新化县、 安化县、 益阳县。 它们的建制沿革如下:
武冈县, 以武冈山为称。 武冈山地势险要, 左右二冈夹江对峙。«读史方舆纪要»卷81«永州府·武冈州»: “武冈山, 州北五里。”又云: “武冈废县, 今州治。 汉都梁县地, 晋太康初析置武冈县, 属邵陵郡, 宋、 齐以后因之, 隋省入邵阳县。”①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81, 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第3814 页。武冈县即今武冈市, 资水沿东北方向过其东南。
建兴县,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61«宝庆府·古迹»: “建兴废县, 在武冈州东北。 晋置县, 南北朝梁省。 唐武德四年复置, 寻省入武冈。 «宋书·州郡志»邵陵太守领县建兴, 晋武帝分邵陵立。 «唐书·地理志»邵州武冈, 武德七年, 省建兴入焉。 按«水经注», 建兴在武冈县东、 都梁县之西, «唐志»亦曰省入武冈, «宋志»云分邵陵立, 似误。”②潘锡恩: «(嘉庆)重修一统志», 上海书店1984 年版, 第408 页。«水经注疏»卷38 云“大溪迳建兴县南”③郦道元注, 杨守敬、 熊会贞疏: «水经注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2 页。, 建兴县即今邵阳市洞口县。
都梁县,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38 云: “«御览»九百八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 都梁县有小山, 山上水极浅, 其中悉生兰草, 绿叶紫茎, 芳风藻谷。 俗谓兰为都梁, 即以为号县。”①郦道元注, 杨守敬、 熊会贞疏: «水经注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2 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中·邵州武冈县»云“都梁山, 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②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中华书局1983 年版, 第715 页。, 都梁县的定位当以此为依据。 都梁县位于资水分支大溪水下游, 即今隆回县附近。
零陵县,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38 云: “«汉书·艺文志»有«秦零陵令信»一篇。 难秦相李斯。 又刘逵«吴都赋·注»亦引秦零陵令上书云云, 则县为秦置, 当属桂林郡。 汉为零陵郡治。 后汉当属零陵郡,吴、 晋、 宋、 齐、 梁因。 在今全州西南。”③郦道元注, 杨守敬、 熊会贞疏: «水经注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22 页。«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守, 崩于苍梧之野, 葬于江南九疑, 是为零陵”④«史记», 中华书局 2014 年版, 第 52 页。。 «隋书·地理志下»: “零陵, 旧曰泉陵……”⑤«隋书», 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第 896 页。«旧唐书·地理志»载: “零陵,汉泉陵县地, 属零陵郡。 汉郡治泉陵县, 故城在今州北二里。 隋平陈, 改泉陵为零陵县, 仍移于今理。”⑥«旧唐书»,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1615~1616 页。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中·永州零陵县»: “零陵县, 本汉泉陵县地, 隋平陈改为零陵县。”⑦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中华书局1983 年版, 第710 页。宋欧阳忞«舆地广记»: “零陵县, 本汉泉陵县, 属零陵郡, 东汉为郡治, 宋、 齐、 梁、 陈因之。 隋置永州, 改泉陵为零陵县。”⑧欧阳忞: «舆地广记»,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第755 页。汉零陵县今位于广西全州县西南咸水乡附近。
夫夷县, 汉元硕五年三月, 长沙定王子义被封为夫夷侯, 析昭陵县, 置侯国, 属零陵郡, 三国吴为县, 属邵陵郡。 «太平寰宇记·邵州·武冈县»: “夫夷故城, 汉县, 故城在今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扶水之地。 东晋以大司马恒元子父名同, 改为扶县。 至隋平陈, 省, 以地入邵阳。 今城在。”①乐史: «太平寰宇记»卷115,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第2335 页。«读史方舆纪要»卷81«永州府·武冈州»: “夫夷城, 在州东北百四十里。”②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中华书局2005 年版, 第3814 页。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下篇)»认为“百”上疑脱“二”字。③张修桂: «‹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下篇)», «历史地理»2014年第 1 期, 第 4 页。«(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61«宝庆府·古迹»: “夫夷故城, 在新宁县东北。”④潘锡恩: «(嘉庆)重修一统志», 上海书店1984 年版, 第407 页。夫夷县今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
邵陵县,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傅»: 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⑤«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第 1166 页。。 邵陵郡的设置, 郦道元以«吴书»为据。 «读史方舆纪要»卷81«宝庆府·邵阳县»: 汉置昭陵县, “三国吴宝鼎元年改昭陵曰邵陵, 为郡治, 晋以后因之。 隋废郡, 改县曰邵阳县, 属潭州。 唐复为邵州治”⑥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中华书局2005 年版, 第3809 页。。 «隋书·地理志·长沙郡»: “邵阳, 旧置邵陵郡。 平陈,郡废, 并夫夷、 都梁二县入焉。”⑦«隋书», 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第 895 页。«元和郡县图志»中«江南道五中·邵州邵阳县»: “郭下。 本汉昭陵县, 属长沙国……在邵水之阳, 故名。”⑧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中华书局1983 年版, 第714~715 页。«太平寰宇记·邵州·邵阳县»: “古建州城, 在县北二里, 隔资水。 昔邵州理此城, 隋开皇九年改为建州, 至十八年即移理所与水南, 今州城也。”⑨乐史: «太平寰宇记»卷115,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第2334 页。邵陵县即位于今湖南省邵阳市。
高平县, «宋书·州郡志·邵陵郡·高平县»: “高平男相, 吴立。 晋武帝太康元年, 改曰南高平, 后更曰高平。”⑩«宋书»,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第 1133 页。«太平寰宇记·邵州·邵阳县»: “古高平县城, 在县北七十里。 隋开皇九年以其并入邵阳县, 其城废。”⑪乐史: «太平寰宇记»卷115,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第2334 页。«(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361«宝庆府·古迹»:“高平废县, 在新化县西南。 吴置县, 晋宋齐因之, 南北朝梁省。«府志», 在新化县西南一百里永宁乡, 地名石脚, 故址犹存。”①潘锡恩: «(嘉庆)重修一统志», 上海书店1984 年版, 第408 页。
新化县, 北宋熙宁五年(1072 年)置, 属邵州, 治所在今湖南新化县北白溪镇附近。 «寰宇通志»卷56«新化县»: “取新归德化之义。”④陈循: «寰宇通志»卷56, 明景泰刻本, 第16 页。绍圣中移治今新化县。 南宋宝庆初属宝庆府。 元属宝庆路。明、 清属宝庆府。
安化县, 北宋熙宁六年(1073 年)置, 取“归安德化”之意, 隶潭州, 治今湖南安化县东南伊溪东岸启安坪。 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钟相起义, 进驻于此。 县城为战火所毁, 移治伊溪西今梅城镇。 元属天临路, 明、 清属长沙府。
益阳县, 熊会贞«水经注疏»云: “秦县, 见«方舆纪要», 汉属长沙国, 后汉属长沙郡, 吴属衡阳郡, 晋、 宋、 齐、 梁因。 在今益阳县东八十里。”⑤郦道元注, 杨守敬、 熊会贞疏: «水经注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6 页。诸志谓益阳汉县, 唯«读史方舆纪要»以为秦县,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不从, 作汉县。 今里耶秦简有益阳, 为秦县无疑。 «太平寰宇记»中«潭州·益阳县»亦云: “本汉旧县, 属长沙国。按«地图»云: ‘今县东八十里, 即汉之益阳故城也。’贞观二十年移理于此。”⑥乐史: «太平寰宇记»卷114,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第2324 页。
零陵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 年)分桂阳郡置, 领零陵、 始安、泉陵等十县, 治所零陵县, 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咸水乡附近, 东汉迁治泉陵县, 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 宋、 齐、 梁因之。
邵陵郡, 两汉«志», 长沙领昭陵县, 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①«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第 1166 页。, 以县为郡治, 则昭陵改为邵陵, 当在吴宝鼎年间, 治所在今邵阳市。 晋、 宋、 齐、 梁因之。
长沙郡, 战国秦置, 治所在临湘县。 «史记·天官书»载: “轸为车, 主风。 其旁有一小星, 曰长沙星。”②«史记», 中华书局 2014 年版, 第 1556 页。«方舆胜览»卷 23 云: 长沙“郡以长沙星得名”③祝穆: «方舆胜览», 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第 410 页。。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 年)改为长沙国。 东汉复为郡。 隋开皇中废。 大业初复改潭州为长沙郡, 并改临湘县为长沙县, 为长沙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 年)复名潭州。 天宝元年(742 年)又改名长沙郡, 乾元元年(758 年)复名潭州。
(二)资水流域的水系分布
清学者夏大观«九江考»云: “资水出零陵郡都梁县东北, 历夫夷、 邵阳、 新化、 安化、 益阳, 东至湘阴县临资口, 即水经所云水青口, 与湘水合入湖。”④贺长龄: «皇朝经世文编»卷117, 清道光丁亥刻本, 第29 页。«水经»: “资水出零陵郡都梁县路山, 东北过夫夷县, 东北过邵陵县之北,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 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 东北入于江也。”郦道元«水经注»: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纠山, 盖路山之别名也, 谓之大溪水, 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 县分都梁之所置也。 县左右二冈对峙, 重阻齐秀, 间可二里, 旧传后汉伐五溪蛮, 蛮保此冈, 故曰武冈, 县即其称焉。 大溪迳建兴县南, 又迳都梁县南, 汉武帝元朔五年, 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 县西有小山, 山上有渟水, 既清且浅, 其中悉生兰草, 绿叶紫茎, 芳风藻川, 兰馨远馥, 俗谓兰为都梁, 山因以号, 县受名焉。
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 东北流迳扶阳县南, 本零陵之夫夷县也。 汉武帝元朔五年, 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注邵陵水, 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县治郡下, 南临大溪, 水迳其北, 谓之邵陵水。 魏咸熙二年, 吴宝鼎元年, 孙皓分零陵北部, 立邵陵郡于邵陵县, 县故昭陵也。 溪水东得高平水口, 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 西南流迳高平县南, 又东入邵陵县界, 南入于邵水。 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 西北流迳邵阳县南, 县故昭阳也。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 谓之邵阳水口。 自下东北出益阳县, 其间迳流山峡, 名之为茱萸江, 盖水变名也。
……
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 又谓之资水。 应邵曰: 县在益水之阳。 今无益水, 亦或资水之殊目矣。 然此县之左右, 处处有深潭, 渔者咸轻舟委浪, 谣咏相和, 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 水南十里, 有井数百口, 浅者四五赤, 或三五丈, 深者亦不测其深。 古老相传, 昔人以杖撞地, 辄便成井。 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
湖即洞庭湖也。 所入之处, 谓之益阳江口。①郦道元: «水经注»卷 38,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第 893 页。
资水有西源与南源两个源头, 西源出自零陵郡都梁县路山(唐纠山), 初源名为大溪水, 经武冈、 建兴与另一源头汇于今邵阳县; 南源出自零陵郡夫夷县少延山, 初源名为夫水, 经新宁县与西源汇于今邵阳县。 郦道元按照由南至北, 由左及右的顺序描述了资水从上游至入江口的山水地形。
电压暂降发生的次数与敏感设备运行之间的联系可以由记录的电压暂降的幅值、持续时间长短等特征绘成敏感曲线,从而很直观地反映出来。
资水位于湖南省中部, 西面以雪峰山脉和沅水交界, 东隔衡山山脉与湘水毗邻, 南以五岭山脉和广西桂水流域相接。②李承银: «资水», «中国水利»1985 年第 11 期, 第 36 页。主要一级支流有大溪水、 夫夷水、 云泉水、 邵水、 高平水等, 但这些支流大多短小。 资水流域形状南北长而东西窄, 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 位于亚热带范围, 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 水量丰富。 其河道地质岩性硬软相间, 易于侵蚀的石灰岩地层与坚硬的冰积层交错分布, 受流水的作用形成较大的比降, 造成险滩。 此外, 由于河谷时宽时窄, 在峡谷中流速快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与卵石, 在盆地沉淀后又形成浅滩。 由于滩险较多, 暗礁棋布, 资水流域大多不便于航行。①薛家骧: «资水», «人民长江»1956 年第 4 期, 第 28 页。
对资水主要河道水系分布的了解, 有助于自然环境变迁以及渡口建设等人文地理方面的讨论。 图一与图二为资水流域的古、 今水系分布图。②图一由笔者根据清代杨守敬撰«水经注图»光绪三十一年观海棠刻本中卷 38«资水篇»的信息绘制而成, 在 469~470、 474~475、 480 页。 图二由笔者根据谷歌卫星地图绘制而成。
图二 今资水流域图
图一 «水经注图»资水流域图
二、 自然环境变迁: 关于水口与河道的考证
(一)“邵陵浦水口”的位置
郦道元«水经注»云“夫水又东注邵陵水, 谓之邵陵浦水口也”,杨守敬«水经注疏»按: 邵陵水即大溪。①郦道元注, 杨守敬、 熊会贞疏: «水经注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3 页。但笔者认为邵陵水即大溪的说法并不准确。 据«水经注»下文“县治郡下, 南临大溪, 水迳其北, 谓之邵陵水”可知, 资水沿东北方向过邵陵县后始被称为“邵陵水”, 且“南临大溪”说明杨守敬承认邵陵县南面为大溪水, 故此处大溪水并不能与邵陵水画等号。 “夫水又东注邵陵水”应为“夫水又东注大溪水”, 因此邵陵浦水口的位置问题就值得探究。
“邵陵浦水口”中“浦水”二字意义重复,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61«宝庆府·山川»云: “邵陵浦口, 在邵阳县西九十里”①潘锡恩: «(嘉庆)重修一统志», 上海书店1984 年版, 第399 页。, 此处作“邵陵浦口”, “水”字衍。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 作“邵陵水口”, “浦”字衍。 «水经注»下文又云“溪水东得高平水口”以及“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 谓之邵阳水口”, 依“高平水口”“邵阳水口”来看, 此处“邵陵浦水口”极有可能为“浦”字衍, 作“邵陵水口”更为合适。 但按主、 支流交汇口的名称通常取支流名称或支流通过的地名为名的惯例, 邵陵并不在此处, 此处名为“夫水口”或“大溪水口”比之“邵陵水口”更为合适。 且“县治郡下, 南临大溪”也说明此处应为“大溪水口”。
那“邵陵水口”究竟在何处?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61«宝庆府·山川»云: “邵陵浦口, 在邵阳县西九十里。”②潘锡恩: «(嘉庆)重修一统志», 上海书店1984 年版, 第399 页。古邵阳县即今邵东市。 古“邵陵水口”应为大溪水沿东北方向过邵陵县注入资水的水口, 在“邵阳水口”的北部(见图一)。
(二)关于“邵陵水”“邵水”“邵阳水”之考证
由«水经»中“又东北过邵陵县北”以及«水经注»中“水迳其北,谓之邵陵水”可知, 资水流经邵陵县, 有“邵陵水”之称。 杨守敬«水经注疏»云: “今罗江自全州东北流, 迳新宁县, 至邵阳县西南入资水。”③郦道元注, 杨守敬、 熊会贞疏: «水经注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3 页。其名来源于邵陵县。 这里杨守敬所指“罗江”即“夫水”, “夫水”“邵陵水”都是资水在不同地区的名称。 «水经注»云: “溪水东得高平水口, 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 西南流迳高平县南, 又东入邵陵县界, 南入于邵水。 邵水又东会云泉水, 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迳邵阳县南, 县故昭阳也。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 谓之邵阳水口。”在邵陵水段, 高平水与云泉水注入资水, 因此“南入于邵水”当作“南入于邵陵水”, 其下“邵水又东会云泉水”也当作“邵陵水又东会云泉水”, 两处“邵水”皆脱“陵”字,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可为证。因此此处的“邵水”实际上是指“邵陵水”。
邵阳水口, 因云泉水流经邵阳县南, 当时又有邵阳水之称, 故其注入邵陵水的水口, 即称为邵阳水口。 邵阳水其后简称为邵水, 但此“邵水”与«水经注»中的“邵水”指代并不相同。 综上所述, 邵陵水是资水流经邵陵县后河段的名称, «水经注»中“邵水”脱“陵”字, 实际上是邵陵水。 而邵阳水是资水的支流, 后世被称为“邵水”, 二者并不相同, 不可混为一谈。
(三)“高平水”“云泉水”注入资水的先后顺序
三、 水路要津: 对明清资水流域河流渡口的研究
资水流域水系并不复杂, 支流短小, 险滩较多, 但当地同样重视渡口的设置与修建。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 关于明清时期湖南境内渡口修建和管理的专著不多, 只有少部分对此进行了简单论述, 而有关资水流域附近渡口修建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张艳芳«明代渡口述略»对渡口进行了大致分类, 对渡口的配套设施、 管理运作进行了宏观描述。 张俊在«清代两湖地区的桥梁与渡口»中展现了两湖地区的渡口设置、 管理以及修建。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资水流域的主要渡口进行探究。
(一)渡口的设置
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的相关记载来看, 明代资水流域的渡口设置还不是很普遍, 只有零星几个渡口。 明代对渡口管理的许多法令与措施往往是与桥梁连在一起的, 对桥梁渡口的管理, 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 一向被认为是王政之要、 守令之责。①张艳芳: «明代渡口述略», «中国地方志»2008 年第 3 期, 第 51 页。
根据明清时期渡口运作的方式, 可将其分为三类: 官渡、 私渡和义渡。 «(同治)崇阳县志»卷2«建置志·津梁»曾记载“津要之所, 地方有司造船以济往来, 曰官渡; 自里中好善者为之, 曰义渡”。 但具体到某个渡口而言, 其所属类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如«新宁县志»记载, 新宁县的城南渡原本不设渡口, 知县李华在任时为方便群众往来捐出俸金修造了渡船。 三年后, 生员蒋从龙将此事上报布政司参议, 将城南渡定为官渡, 将渡口费用编入条鞭银内。 由此, 城南渡由义渡转化为官渡。 新宁县的低平渡, 是东安、 武冈一带的往来要路, 当地的豪强刘周等人“置船私渡, 百计索诈, 商民苦之”②沈文系等纂修: «(万历)新宁县志»卷4«地理考·津梁», 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版, 第82 页。。 知县沈文系在任时, 为杜绝这一弊端, 捐出俸禄造船, 旁近的蒋、 吕等姓居民也自愿捐款购置田地作为渡夫的工食。这样, 低平渡就由私渡转化为义渡。 这说明在官渡未达到覆盖范围时, 义渡的修建弥补了一定的空白。 义渡、 官渡之间的相互转化也证明了地方政策的灵活性, 渡口官修或民修与渡口的所有权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有些民间义渡捐资者只负责捐造渡船, 并没有设置专门渡夫, 这为来往行旅渡河埋下了安全隐患。 地方志中有一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某些义渡未设渡夫的事实。 如湖南零陵县高溪渡, 由当地好善之士“集义置四舟, 人赖以济, 至于今百年, 夫横舟无人者, 野渡平津也”,时人感叹: “兹渡险且要, 士民工贾之所经, 妇竖之所趋, 安得人人习操舟而后济? 则须舟子巫矣!”①嵇有庆修, 刘沛纂: «(光绪)零陵县志»卷2«建置·津梁», 民国二十年补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233~234 页。义渡在人员设置方面, 由于缺乏固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存在缺员的情况。
(二)渡口的管理
管理的好坏对明清时期资水流域渡口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视, 明清资水流域渡口及所施缮渡田的管理主体主要有: (1)归捐资者及其后裔或其宗族祠堂经管。 如湖南新化县人张自茂设立城东塔山湾义渡, 先造四船, 后倡捐买腴田三十余亩, 张自茂死后,其三子监生张灏“踵守义渡, 毋少失”②关培钧等修, 刘洪泽等纂: 同治«新化县志»卷19«人物·孝友一»,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1437~1438 页。, 张灏死后, 子监生张如震“经理义渡亦有法”③关培钧等修, 刘洪泽等纂: 同治«新化县志»卷25«人物·善行一»,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1865~186 页。。 (2)由官府直接经管, 这主要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桥梁或渡口。 如湖南零陵县太平渡, 嘉庆初陈命侯、 孙克协等倡捐添造船只, 增置田亩, “知府丁云锦批饬捕衙经管”④嵇有庆修, 刘沛纂: «(光绪)零陵县志»卷2«建置·津梁», 民国二十年补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233 页。。 零陵县平政桥, 同治四年冬月厘局捐铁链一, 救生船一, “向由经历掌管”, 光绪元年九月知县嵇有庆“通禀各宪将岁收一百一十千文改归厘局经管”。①嵇有庆修, 刘沛纂: «(光绪)零陵县志»卷2«建置·津梁», 民国二十年补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228~229 页。
渡口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经理田地、 掌管经费、 维修渡口和监督渡夫。 通常管理者要亲自监督所捐田地的佃种及生息, 不能假手他人, 也不得借机牟取私利。 如湖南安化县旷公渡, 在县南门外, 乾隆五十三年“每年共租谷三十石, 又署内渡夫银一两八钱三分”, “订簿四本, 拨清查十二人, 每年一换, 将银谷变卖, 择殷实家领收生息,清查人不得自领, 亦不得存于铺店, 以杜私领私吞等弊”。②邱育泉等修, 何才焕等纂: «(同治)安化县志»卷13«建置·津梁»,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版, 第383 页。渡夫大多由当地农民担任, 也有的让一些没有固定职业的游民充当渡夫。 湖南益阳县碧津官渡, 位于城东门大渡口, 乾隆年间有渡船四只,“臧、 王、 李三姓各派人撑架”③姚念杨等修, 赵裴哲等纂: «(同治)益阳县志»卷4«营建志下·津梁»,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版, 第304 页。。 如果津梁管理者不善经营或者不能秉公、 监守自盗, 渡口则不能长久。 乾隆年间, 湖南平江县邵阳渡里绅方培怀独力修建桥船, 同治元年又募置义田十四亩, 不料“经理非人, 桥船两误, 义田亦被典卖”④麻维绪等修, 李元度等纂: «(同治)平江县志»卷12«建置志三·桥渡»,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版, 第384 页。。
在渡口这类公共事业建设上, 民间自行修建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民修在资金筹措和管理上表现出极强的活力, 但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 民修渡口还存在很多缺陷。 而官府在地方渡口修建中也起到了提倡、 引导、 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二者互相补充。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 本文讨论了自然环境的演变等历史自然地理问题, 也讨论了对环境演变的调适与应对等历史人文地理问题, 尤为注重人地关系的探讨。 具体而言, 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论证了“邵陵浦水口”究竟位于何地的问题。 “邵陵浦水口”实际上“浦”字衍, 当作“邵陵水口”。 它的位置也并不是在大溪水与夫水的交汇处, 而应是大溪水流经邵陵县注入资水主流的水口。
第二, 厘清了“邵陵水”“邵水”“邵阳水”等水名之间的相关关系。 “邵陵水”一名指资水流经邵陵县后那一段的名称, “邵水”在«水经注»中是“邵陵水”脱“陵”字后的省称, 而“邵阳水”指资水的支流,从邵阳县注入邵陵水段, 后世省称为“邵水”。 二“邵水”指代并不相同, 不可混为一谈。
第三, 高平水与云泉水注入资水的先后顺序存在争议, 杨守敬认为«水经注»记载高平水注入邵陵水在云泉水之前。 但到了清代, 顺水(即高平水)注入资水在檀江(即云泉水)之后, 是河流改道的结果。但笔者认为在山脉走势的影响下, 河流改道的程度不会如此之大, 极有可能为«水经注»的错漏。
第四, 明清时期, 官方和民间都极为重视对资水流域渡口的建设。 但相比较来说, 民修渡口所占的比例要大于官修渡口。 但民修渡口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渡夫设置的缺少以及管理的不善都会给渡口日常运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官修渡口的管理则相对完善。
综论之, 区域经济开发与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后的人文因素演化密切关联, 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