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对预防术后入住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20-01-09郭燕
郭燕
河南新里程安钢总医院ICU 安阳 455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多发生于下肢。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引起肺栓塞,后期可引起血栓形成综合征等并发症,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ICU是医院收治危急重症患者的特殊科室,术后因病情需要入住ICU的患者存在病情危重、麻醉及手术创伤、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和长时间制动等高危因素,极大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影响顺利康复,甚者危及其生命安全。如何加强护理干预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已经成为ICU护理工作中的热点和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院对术后入住ICU的患者,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因,加强系统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01—2019-06间术后入住我院ICU的38例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龄32~67岁,平均51.20岁。均为择期手术后的患者,其中颅脑术后13例,心胸外科术后7例,腹部术后9例,骨科术后6例,泌尿外科术后3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排除:(1)凝血功能障碍者。(2)术前有静脉血栓史。(3)术前彩超检查提示下肢静脉血栓者。(4)有精神障碍史的患者。
1.2系统护理方法
1.2.1 严密监测病情,全面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尤其要注意严密观察患者下肢的色泽、皮温及有无疼痛和肿胀,并做好记录。采用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Autei量表)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10分为低风险,11~14分为中等风险,≥15分为高风险。
1.2.2 心理护理 术后进入ICU的患者由于病情重及环境的陌生感,易产生悲观、消极等负面情绪。对神志清楚或恢复清楚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与其沟通,掌握负面情绪的诱因。针对性进行疏导。可列举已恢复良好的病例,缓解其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走出困境、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耐心讲解血栓形成的因素、症状、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 加强用药护理和运动、饮食等指导 (1)遵医嘱合理运用止血剂及脱水剂:遵医嘱加强D-二聚体等检测,降低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及血容量不足导致血液黏滞度增高等风险。采血及输液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进行穿刺和留置导管,避免在瘫痪的一侧肢体和同一静脉及部位进行频繁穿刺,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概率。必要时使用精密输液器可有效防止微粒进入血管内。输注刺激性药物时,应避免药物外渗。加强皮肤护理,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说明早期下床运动的重要性:恢复饮食后,遵患者从少量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适当增加饮水量,利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2]。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腹压增高而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的风险。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及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个体化制定康复运动方案。翻身和调整体位,1次/3 h。垫高脚踝悬空小腿,协助患者开展踝关节被动运动与膝关节伸屈运动。适时为患者进行下肢按摩及热敷理疗等,增加其舒适感和减轻肌肉酸痛感,促进血液回流。在病情允许下鼓励低风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不能下床活动者在床上行被动活动,穿循序减压弹力袜。对中、高风险患者,应早期做好被动活动的指导,穿循序减压弹力袜,并使用间歇充气泵及空气波压力仪以达到促进股、腘静脉等血管血流速度,预防血流淤滞等目的,以避免静脉血栓形成。
1.3观察指标(1)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2)统计入住ICU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 结果
本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股静脉血流速度为(22.02±3.05)cm/s,护理干预后为(31.43±4.86)cm/s,改善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住ICU期间仅发生1例(5.2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采取溶栓等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肺栓塞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均顺利转回相关科室。
3 体会
静脉血流过于缓慢,以及静脉壁损伤与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3]。此外,较长时间手术所导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亦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升高[4]。文献报道[5],ICU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患者。为此,我们对术后入住ICU的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评估,识别其高危因素,并制定系统性的护理措施,将被动预防转变为主动预防。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增加患者的防范意识。并加强用药护理和饮食、运动指导及辅助器械干预等。促进了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