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唯物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0-01-09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何小敏

天津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阶级观念

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 何小敏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下的一重要内容,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现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应当是在唯物史观的理念指导之下,以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等核心内容为主,传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现阶段的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以及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以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唯物史观。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唯物史观的意义

从某种角度来看,历史是多方面的,人类对于历史内容与现象的研究,也是从多角度、多内容进行分析的,这就形成了多样化的历史观念。在我国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中,我们观看历史的角度只有一个,那就是唯物史观。而且近年来,随着许多西方历史观念的引入,人们才逐渐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的意识。

例如:近代化历史观念、全球化历史观念、社会历史观念等内容。这种新式历史观念的引入一方面活跃了历史教学,使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特点;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追求新颖,盲目追随时代的潮流,进行唯物史观的渗透,使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不够合理。而前不久,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就明确指出了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唯物史观。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渗透唯物史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历史教学过程中种种事件的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地位是需要重点突出的。

二、唯物史观的概念

唯物史观一般是指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同时也反映了科学对社会历史观的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学阶段是学生自身成长以及处理各方面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唯物史观的渗透来开展教学,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学习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的各种观念形成变得更加正确,对于其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唯物史观

(一)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进行历史内容分析

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物质的生产活动是人类进行所有活动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类实践活动。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以及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相互关系,以及性质也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政治阶级的统治形式、法律制度、思想艺术文化等的内容,这就说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到了反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个观点去分析历史。

例如:教师讲解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井田制以及分封制这两种制度逐渐瓦解崩溃。

为了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纷纷开始变法、改革。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整体局面。同时,教师在分析小农经济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关系内容时也可以利用该观点进行分析。

(二)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

在中国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意识,一切的历史现象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的存在有着其存在的必然性。在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科学艺术之间,都是存在着某种联系的,并且在相互影响之下,逐渐变化和发展,他们之间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也有着间接的关系。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持续向前推进的,虽然有些内容是反复的,但总体而言仍然是向前发展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历史现象,例如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外交政策及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从直接以及间接的关系角度来分析鸦片战争对我国社会整体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三)利用具体的问题分析历史内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并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同样也是唯物史观对历史分析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具体的问题放在某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例如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时,要将其放置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下进行分析。

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例:在当时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来说,该政策的颁布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的。而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重农抑商政策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们要重点突出其落后性。

(四)利用阶级进行问题分析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一些阶级的因素。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奴隶主、地主或是资产阶级,他们都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为具体活动的出发点以及目的。尽管他们有时候会采取一些有利于统治者的措施,主要的目的仍然是缓和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所以教师在讲解关于阶级社会的内容时,应当运用阶级进行问题分析,并从阶级的观点分析阶级社会中所在的一些现象以及问题出现的本质。

以梭伦改革为例:尽管在改革过程中,有些内容利于平民以及下等民众,但是其最终目的仍然是缓和奴隶主以及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梭伦之所以要采取这一系列维护平民利益的措施,是因为当时平民以及奴隶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经常会爆发一些反抗战争,如果不及时制止,奴隶主的统治就会处于危难中。由此可见,梭伦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之上,为了维护奴隶主统治而实施的政策。

四、结语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并以此来看待一些历史以及现实的问题。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已经被实践证明的历史科学观念,在中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然后学生通过唯物史观来观察历史事件,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阶级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