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中学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2020-01-09骆伟山
文∣骆伟山
教研组是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最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新课改对教研组职能的要求更高,教研组不仅是一个基层教学研究组织,更是一个站在新课改前沿阵地的团队组织。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认识到了教研组的作用,开始有计划地依托教研组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南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中的预习学案、江苏洋思中学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等,均是充分发挥了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综合考虑了各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学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有利于教研组功能的发挥,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的建设如此重要,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研组建设存在虚化甚至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研组的职责只是表现为教学管理和上传下达,教研组只是被动地听取学校指令,没有自身的意志,不能根据学科的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不少学校缺乏教学研究的氛围,只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路,很少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没有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实施好新课程。第二,教研组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参与度近乎空白,教研组的意见对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不构成影响,不能很好地为学校决策起到有效的参谋作用。第三,教研组功能窄化,很多学校以偏概全,将教研组建设窄化为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没能充分发挥教研组应有的功能,导致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僵化,收效不大,教师对待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仅是被动应付。第四,部分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在想办法加强教研组建设,出台了一些措施,但却没有相应的检查、考核与反馈的跟进办法,使得措施没能很好地落实。针对以上现状,欠发达地区教研组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相关规范制度,为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保障。
教研组有其特殊性,它隶属于学校的教研处,是学校职能部门的分支,担当的职能不仅仅是上传下达,还需要有自主研究、组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对教研组的管理首先要依托于有效的制度。制度有效才能促进教研组的专业化发展。制度管理是职能部门运行的基本保障。对教研组的建设、运行、效能考核,学校都应依据实际校情完善管理制度。以制度为导向,可以为教研组的前行指明方向;以制度为底线,可以保障教研组工作的规范化、常规化;以制度为考核依据,可以刺激教研组的活动效能。
应该先由学校组织完善教研组的各项制度,再由教研组长召集各学科教研组成员在学校教研组制度的基础上做细化。如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岗位职责制度、课堂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必须围绕教研组活动、骨干力量培养、教师个体和教研组专业发展,从而为教研组发挥核心职能提供保障。
有了健全规范的规章制度,还要注重制度的执行力,否则,制度管理将很难发挥其规范、调控、保障、评价的作用。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普遍缺乏内驱力,更加需要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来加强教研组专业发展的效能。
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教研组专业发展的底线保障,而真正要让教研组成为一个目标一致、具有发展力、充满团队张力的“学习共同体”,还要注重教研组文化氛围的营造,突出价值引领的作用。
二、确立共同愿景
顾泠沅先生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实践的角度指出,教研组是“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现代教研组在本质上应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教研组管理上,学校要理解和尊重教研组的特殊性,切不可一味强调教研活动必须事事处处统一在制度之下,以致出现教研活动“出勤不出力”“人在心不在”的应付现象。应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团队建设的优势,引导教研组确立共同的职业发展愿景,发挥互助共进的优势,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提升专业化层次。
首先,教研组应以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做好短、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教研组的专业发展既是落实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执行组织,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在完善目标时必须站在这两个基本点上,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个人发展保持一致。只有这样,目标才能成为一种价值引领,才能激发教研组成员的内驱力,让被动的管理转化为教师主动发展的自觉行为,让科组目标成为科组教师的共同愿景。
其次,对科组的建设目标进行分解。如“要在三年内成长为一个怎么样的教研组”,先站在目标终点倒推最近三年的行动规划,再将目标按学年、学期进行分解,真正成为教研组发展的行动规划。广东省河源市有一所在市区附近的县城初级中学,学校生源虽参差不齐,但是教师团队稳定,借着县窗口学校的有利条件,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成长较快,师资力量逐渐强大。但最近几年学生数量以极快的速度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乡镇教师的调入,原有的相对稳定的教研组团队被打破。一方面是乡镇教师原本工作随意性大、缺乏专业成长意识的作风,给教研组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乡镇教师普遍专业素养较低,在适应新学校工作上也有较大的阻力。针对这一现状,学校教研处带领教研组长制订了三年目标与计划。三年目标:营造互助包容、钻研求进的教研组文化氛围,以备课组为下层组织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蜕变。第一步:各学科选定三名专业能力强、敬业扎实、个性开朗大方的骨干教师作为备课组长,以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为日常教研交流主平台,以备课组长为首,带领本备课组教师完善备课组的专业发展目标。第二步:结合每年市、县、校教学大赛,开展科组内的教师培养。在校级赛课中,要求各备课组派出两名代表,并且组织团队参与磨课。在备赛磨课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而且充分激发了教师的潜力。在后续的县赛、市赛中,每个教研组的参赛教师身后都有强大的团队支持,教研组的每个成员都在教研组找到了归属感,亲身体会到互助包容、钻研求进的团队魅力,树立了集体荣誉感。第三步:搭建平台让每个人都有专业发展的机会。以语文教研组为例,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研组开展了创建书香校园、申报名师工作室、申报研究课题、编写校本教材,及其他凸显科组特色的活动,每项活动都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同时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长处。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感受到了尊重,又有了扬己所长的机会,很自然地形成了凝聚力。
三、做好队伍建设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研组缺乏“灵魂人物”,即教研组骨干教师。教研组的发展便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教师显得游离涣散。比如,在教师队伍较大的学校中,教研组下分多个备课组,倘若备课组长不能成长为本备课组的“灵魂人物”,教研组长事无巨细管理多个备课组,不仅疲于应付,且效能低下。相反,有些教研组长非常注重培养教研组的核心团队,一手抓教研组工作的大方向,一手抓由备课组长、社团指导教师组成的核心团队建设,既提高了效能,又培养了教师。教研组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全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而想要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培养核心力量,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为教研组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要建立科学的培训学习机制。为防止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故步自封、坐井观天,教研组应在每学年的工作计划中合理安排外出培训学习,既重视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也注意年轻教师的共同成长。
要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师徒结对不是简单的教学上的以老带新,而要让擅长研究、业绩成果突出的教师带动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
某学校教研组提出“梯队式”教师专业发展思路,由教研组长将组内教师分为核心梯队、骨干梯队、成长梯队,分层制订成长计划,为不同梯队的教师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有针对性地“打磨”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个人专业不断发展,教研组也有了更加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研组发挥职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的重要途径。各教研组应该结合学科特色开展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激活教研组的生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研活动策划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针对教研活动形式的调查中,认为理论学习有效的比例仅为0.88%,而认为同课异构、经验介绍、案例学习等实践类形式有效的比例高达97%。实践研究是校本研究的重要抓手,但是任何实践研究缺少了理论指导,都将走向困顿与停滞。所以,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应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应用理论提升教师的专业高度,指导更有效的实践研究,两者不可偏废。教研组可以组织全体成员同读一本教育教学论著,每个月进行一次心得交流,要求每个人在交流会上发言谈感受。
(二)教研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体系化
确定了教研组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就应该在活动的形式上实现多样化。例如,以同课同构、同课异构、集备磨课进行实践研究;以开设讲座、沙龙、读书会、共读共写等提升理论水平;以定期开展团队拓展活动激发教研组的活力,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
此外,还可尝试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师生活动。以语文学科为例,教研组应根据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要求合理安排师生活动。例如,按学年计划,合理安排师生进行演讲比赛、师生写作比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展示舞台。
(三)教研活动内容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
教学研究就如一个学校发展的发动机,教研组活动的常态化能保证动力的持续供给。要求教师在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开展教研活动,学校、教师都有畏难心理,这就需要适当的引领和指导。学校可以对集体备课的成效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比如,每次集体备课后在工作群上上传图片和活动记录,集体备课后统一制作课件、统一布置作业,让教师们逐渐体会到集体备课的好处。为了进一步探索集体备课的专业化,还可尝试举行全校的集体备课现场展示比赛,建立集体备课模式:以单元教学目标为起点,向上追溯课程标准中的依据,在课后的评价检测中结合考纲要求,分析近五年的中考类型题,命制类篇评练。备课组教师可尝试以板块为单位分担主备任务,每个教师一个学年精心钻研一个板块或主题的教学,每学期打磨一个较为成熟的教学案例和一篇论文。
学校对集体备课活动的探索,大致经历从形式规范到过程高效的不同阶段。集体备课要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日常教研活动紧密联系,让教师不用额外抽出精力另起炉灶开展教学研究。学校应鼓励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某种类型课文的教学上,几年下来,每个教师都能打磨出自己擅长的教学板块,这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加自信心。
在教研实践活动中还要让教师读写结合、做思结合,及时反思,写作成文,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充分结合,让教研活动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真正动起来、思考起来、改变起来。
教研组的建设是一个庞杂的工程,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教师个人的努力,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设有利于学校进步、教师个人成长、学生成才的高效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