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间隔年

2020-01-09李玉玲

科教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意向间隔动机

李玉玲

(滨州职业学院护理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3)

间隔年(gap year),是指在长期的职业发展轨迹的背景下,在教育、培训、工作一段时间后,空出的一段时间。间隔年可以包括结构性的活动:例如兼职、志愿者(更多的时候是以做志愿者的方式旅游),也可以包括非结构性的活动,像休闲。大多数间隔年的参与者都是两类活动兼而有之。世界范围内,据估计有15%~20%的学生已经度过、或者正在进行、或者准备开始自己的间隔年。

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相关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这种数据统计来源不清晰,也侧面反映出,高校应届生毕业去向模糊、变化快的特点。[1]实际的情况是,仍然有大量的应届生继续准备、公务员、事业编的考试;准备国内、国外继续深造;或者继续通过积累社会经验,以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在这段过渡时间,混杂着学习、兼职、旅游,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间隔年。这样的过渡正在成为许多潜在离校学生的重要选择。

间隔年的主要原因是从刻板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拿出时间来休息一下。而且也确实起到了作用。间隔年的倡议者称,间隔年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和发展成熟,准备好未来的教育和职业规划。进行过间隔年后,年轻人会有更好的表现,职业选择构成、提高就业能力、多样的生活技巧和对于自身发展的客观评价。参与间隔年可以增强个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这些都可以提高将来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竞争力又可以生活带来更多的机会。谋生的经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

相对于上述内容,也有人认为,间隔年会干扰学生从学校到未来的教育和工作的正常过渡,这段时间的缺失会给学业和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尽管对于学生参与间隔年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是国内鲜有关于参与间隔年学生的研究。对于间隔年现象,本文尝试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进行解释。

1 延迟发展

古尔德指出,人类进化的重点在于延迟发展,特别是早期生长的延长,给人类适应环境带来益处。[3]

首要的是,发育期的大大增加,其实对应了生理层面大脑生长的时间要求。由于大脑突触密度的发展与大脑区域功能的实现发展不同步,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人类大脑从胎儿开始发展,且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期。个体的神经元数量在2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随着环境适应的过程,神经间的联结会不断修正,将适宜个体生存的联结保留并强化。这样的结果是产生了对环境的变化适应更快的大脑,进而产生了与时俱进的行为和认知结构。

18至25岁,是剧烈动荡又充满各种可能的时期。个体通过增强个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以提高将来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竞争力又可以给生活带来更多的机会,从而在爱情、事业和人生方面有更多元的选择和体验。在25岁左右,也就是这段时间的尾期,开始明确人生的发展轨迹,并按此而努力。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这段时间开始稳定。[4]从生理的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的要求两方面看,青年在25岁左右才能形成相对稳定,具有个人特色的社会适应方式。

其次,成人的社会角色,儿童主要通过后天的社会化习得,要想成功在未来扮演好成人的角色,以适应现在这个飞速发展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就需要延长早年发育的时间。时间的延长,保证了儿童有足够多的时间演练各种社会角色和熟悉不同的文化习俗。[5]所以就有学者曾提出:“延迟发展是社会生活的生物学基础”。[6]

相对于其他动物的发育成熟,人的发育时间要长的多,也就意味着个体成熟的时间会比较晚,在自然进化中,这是具有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为此获得的补偿又是值得的,这使人类个体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灵活性,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7]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个体教育时间的延长,教育内容的增加。现在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生活方式的进化和知识的迭代,个体内原始的适应机制与当前的生存环境相适应,需要更多的时间。个体知识技能和心理结构的太早确定,面对变化,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仅仅完成内容固定、教法规范的教育内容,难以满足现实的要求。间隔年成为个体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

个体的延迟发展也反映出社会自身的适应过程,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水平需要有与之对应的社会发展水平。这是一个涉及到遗传、进化、文社会化的宏大的体系,个体和个体组成的社会都在其中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

延迟发展机制为年轻人提供了继续适应的时间、空间。间隔年现象则成为这一发展机制的具体表现。经历间隔年或许可以帮助年轻人明确下一步的工作和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的执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行为预测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的、解释和预测行为效果比较好的是TRA理性行为理论和TPB计划行为理论。

2 TRA理性行为理论和TPB计划行为理论

TRA(理性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关于认知行为解释的经典理论,最早在1975被提出,该理论的提出不仅仅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在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对行为态度和对社会规范的主观性驱动了行为意向的形成。这种主观性又包括了对规范的理解和遵守规范的动机。真正的理性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是个体和他人的同时满足。

TPB(计划行为理论),实际上是对TRA的完善和发展,以致其在复杂社会中有更好的适用性。阿耶兹(Ajzen)1985继续对TRA理论模型进行了补全,增加了对感知到行为管理的因素,形成了TPB的理论模型。核心思想是,除了TRA中的态度和主观性因素,还有对行为的管理,这三方因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意向,并且除了社会心理学,其他许多领域的行为意向解释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也体现了TRB理论实质上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体能够感知到行动中有利和不利的因素。[8]即当个体在同时满足自身和外在的需求时,也会考虑自己行为实施的可能性以及实施的潜在后果。

TRA假设态度和社会常模对于行为意向的预测起到关键的作用;TPB则假设,对行为控制难易程度的理解,能够预测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明确了指向行为的目标和意图。行为意向的特点在于,通过形成具体化计划中的何时何地开始,整体促进行动。如果行为意向不够明确和清晰,则需要发展出明确和清晰行为意向的适应性功能。间隔年可以作为一个年轻人清晰自身毕业后计划的一个良机。面对毕业后的不确定性,间隔年可能是解决不确定性的方法,并能带来适应性的结果。[9]

3 动机的影响

为了充分理解影响年轻人学后的不确定和意图,动机经常在动机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行为意向整体上构建了活动和行为目标的动机定向。TRA和TPB模型中的行为意向包涵了影响行为的动机因素。

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学校中低成就的学生更愿意参与间隔年,因为他们不确定也不清楚将来的学习。同样的O’Reilly通过质化研究发现间隔年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认同和确定的良机。从参与间隔年的方面来说,在大学期间,按部就班生活、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明确的继续学习或工作的动机。

动机多被描述为“可以帮助人们从事、坚持、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因而,从根本上说,动机与行为意向遥相呼应。当有动机时,做选择的时候更加明确,执行的时候更加持久。反之亦反。目前国外的间隔年研究中,被认定为低动机的学生离校后更不确定,并且会在进行间隔年的动机中表现出来。

行为意向的心理过程能够有效的促进目标的达成。这个过程聚焦于行动中的关键节点,实质上是将行动中的关键部分通过想象假设和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联系起来。这个想象的过程能够启动对实际中有用信息的注意,即个体在行动中搜集相关信息时,会很容易的关注这些可能对行动有帮助的信息。[10]

在间隔年期间,通过具体的实践,将预想的关键情境和可能产生的新行为进行联结,让个体的意图有了明确的指向,能够更好的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和工作动机。

4 小结

当今社会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在如此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适应并生存可不是件轻易的事。年轻人在面对眼前这个模糊的世界的时候,手足无措。行为意向和动机的不清晰,是已有适应机制与环境不适应、不匹配的信号。当出现对当前无法做判断的时候,个体的适应策略是延迟发展。具体的形式就是间隔年。适当的经历间隔年有助于年轻人形成清晰、具体的行动意图和动机,通过间隔年的方式为年轻人看清眼前的世界,提供了缓冲的时间和空间。

参与间隔年可以增强个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这些都可以提高将来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竞争力又可以生活带来更多的机会。谋生的经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把部分精力放在学前的间隔年上,从而形成的调动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构建了一个重要的优势,这群年轻人会比别人得到更多,不仅仅在入学考试方面,而且体现在应届毕业生就业方面。

本文仅从延迟发展的角度对间隔年的出现,以及间隔年可能对动机和行为意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论述,缺少关于间隔年对于TRA和TPB模型中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在其影响机制中,延迟发展所表现出个体的自动适应方式,这两方面的深入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相信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深入研究,能更好的了解进化产生的适应。

猜你喜欢

意向间隔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间隔问题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间隔之谜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动机不纯
上楼梯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