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意识形态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0-01-09潘宛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群体价值观核心

潘宛莹

“意识形态”概念自从产生之后,就受到人们的积极关注,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后,“意识形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巨大的争论,在这一特殊的概念领域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沃特·卡尔尼斯所言,“在意识形态概念的进程中,马克思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积极革命实践的结果,也是其思想体系不断深化发展的结果,在当今这个“意识形态的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着复杂性,一方面受到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内部各类群体意识形态的复杂交互作用,可以说如何合理地引导群体意识形态发挥积极效力,重塑当代人尤其是最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如今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群体意识形态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关于群体意识形态的定义,学界历来争议已久,笔者认为其是指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形成的具备普遍适用性的共同知识观念和价值追求,是在共同体内部的所有个体的统一生活规范和行动纲领.在其本质上,群体意识形态本身首先是一种兼具价值引领和利益集中体现功能的意识形态,因而具备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可能;其次,它又根本区别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阶级属性的单一性和强制性,是一种构成多元、思想庞杂的意识形态,可以说各个社会阶层和共同体内部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意识形态,而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形态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在当前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群体意识形态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备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作为凝练着当前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广义的意识形态,其不仅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诉求,更是贯彻党的指导思想、解决人民利益诉求的重要方法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真正贯彻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自1795年法国人特斯杜·德·特拉西首次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以来,意识形态就成为最有争议的一个概念,直至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标志马克思主义思想已趋成熟的经典巨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至今看来仍未过时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然而伴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盛行,意识形态理论逐渐被替换为卢卡奇的“阶级意识”、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这些时代特色鲜明的阐释固然丰富了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含义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曲解了马克思的本来面目,所以为了消解群体意识形态中的消极作用,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凝聚了我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如下特质,其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其二是“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这样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论述而是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实践路径,与群体意识形态相比具备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的适用性,是群体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引领力量,但群体意识形态毕竟是共同体内部自发的现象,在对各群体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群体意识形态的表现

1.1 认同度高,但认知模糊

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在其主流意识形态信仰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身处共同体之内的大学生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展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拥护.青年大学生因其所受教育水平较高、所处环境较为单纯,且一直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并能在生活中自觉抵制一些分裂国家、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部分地区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仍然不甚乐观.部分青年学生缺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动性,在学习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投入不足.尽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存在“信而不知”的问题,未能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之间缺乏共通共生,在思想上自觉或不自觉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侵蚀.

1.2 凝聚力强,但差异显著

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生成过程中一直受到国家主流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引导,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发挥了正面的作用,就全国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当前我国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行之有效的直接写照,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下,高校学生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向心力.但是在青年学生整体素质和国家认同感稳步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状况差异性较强,首先,从地区而言,部分贫困落后、交通不便、网络不畅的偏远地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思想政策认知不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精髓的把握也存有偏差;其次,从民族而言,主流上各民族对于中华文明认同度高,对党忠诚,热爱祖国,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认识不足;最后,从个人知识背景而言,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日常学习过程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状况,通常来说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有研究热情、有详细系统学习规划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为深刻,信仰更为坚定.

1.3 学习有余,但实践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促使当前大学生无论在课上或课下都广泛阅读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就学习情况而言,大多数高校学生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认同状况与现实生活有所脱离,不能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情况.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度,但真正用其指导实践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比如,在国家层面要积极响应党的方针政策,自觉抵制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渗透;在社会层面要积极发挥个人价值,创造精神财富回馈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职尽力;在个人层面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抵御多元文化冲击.

2 群体意识形态之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现状尚存不足,这是与群体意识形态的特性息息相关的.群体意识形态是共同体内部自发形成的,缺乏自我革新的先进性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内部生发出来的意识形态往往杂糅了各种社会思潮,不具备明确的政治性和倾向性,是一种如马克思所言的“虚假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所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群体意识形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民间性的或非主流的社会思潮”.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群体意识形态本身确实蕴含着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相悖的因素,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警惕群体意识形态消磨学生意志、刺激学生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消极因素,但同时也要发挥群体意识形态中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程度的因素,发挥群体意识形态教化人心、趋利避害、文化整合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与践行是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发生机制不可分割的,二者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有效提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基本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的核心体现,是引导人的行为,维系社会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旗帜”[5].在我国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居于主导地位,具有统领全局的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其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道标,但只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不可能是独有的、一元的,群体意识形态正是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表现,各个共同体内部孕育的群体意识形态会因其主体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差异而呈现出先进或落后的不同样态,为了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主流意识形态不得不正视群体意识形态中的消极因素,并想方设法借助于这些消极因素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加强规范与约束,发挥其引导与整合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全国各族人民的,因此不能忽略任何群体的特殊性,正如葛兰西所言“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社会水泥作用”[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离不开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

生发于大学生内部的群体意识形态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如下积极作用:第一,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群体意识形态是共同体内部一切行动者知识观念的集合,因而本身具备影响引导行动者的能力,大学生群体作为自我意识勃发、自制力薄弱的社会典型群体,本身需要教化的平台和机会,相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其内部自然形成的群体意识形态更契合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审美需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体意识形态形成合力后将更易于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弃恶扬善.第二,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具有趋利避害的作用.群体意识形态作为集群心理的集中体现,本身具备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天然因素,基于此,可以在正确引导群体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背景下,采取大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告诫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路径.第三,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具有文化整合的作用,青年学生是网络文化产生影响的重要对象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侵蚀渗透的主要目标,因此大学生群体内部极容易产生两股截然相反的思想力量相互较量的情况,其一是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主张,其二则是自觉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抵制一切不正确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善加利用群体意识形态文化整合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积极扬弃的属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更加凸显.

3 群体意识形态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生机制已经离不开群体意识形态的作用力,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社会也经历了剧烈的思想变迁,尤其身处网络时代的浪潮中,意识形态领域的虚拟化和碎片化日益凸显,面对群体意识形态文化多元、差异明显的特征,及其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亟需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挖掘群体意识形态的意义所在,探寻群体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生性,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属性,合理利用各种社会思潮中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元素,使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知”且有“信”.在此过程中随着大学生主体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的提升,群体意识形态也将得到科学指导,从而使两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群体意识形态视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其一,明确大学生共同价值追求.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深度融入世界体系之中,在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弊端,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后果——消费主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渗入我国,并在近年里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极大影响,应该说消费主义本身只是西方经济高度发达后的产物,对于刺激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颇有益处,但值得警惕的是消费主义背后所隐藏的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对世界的又一次“殖民”.消费主义带来的物欲膨胀直接造成了大学生消费观的迷茫,具体地说即是消费符号化的泛滥,商品不再作为供青年人使用的劳动产品,而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统领人思想的资本工具.大学生消费观的异化实质也是群体意识形态的局限性的呈现,作为共同体内部最集中的文化现象,群体意识形态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所处时代的消极因素,因而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具备引领社会风尚的超前意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长,凝聚青年思想、规范青年行为,在青年群体中形成质朴节俭、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正确价值观,为大学生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奠定群体意识形态的基础.

其二,坚定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支撑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稳定基石和不竭动力,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7]当前,大学生群体面临的思想问题的核心便在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这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出现了崇尚自由化、符号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因而充分发挥群体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进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就需要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生群体适宜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显然,针对新时期的青年学生,仅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力度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通过符合所处时代和教育对象特点的舆论宣传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体系.同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和立场,克服当前一些大学生知行不合、脱离实际的倾向,使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中的重大意义.

其三,整合大学生健康文化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具备代表性的典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下来的累累硕果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指南针”,同时对整个世界而言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束之高阁的空谈理想,而是始终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是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敞开性的生发机制,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实际运行都会与各种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作为其群体内部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本身固然带有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但也不自觉地会沾染上腐朽的、落后的消极因素,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这种自发性的现象,就需要自觉扬弃其中的不利因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整合大学生群体中繁多杂乱的文化种类,营造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接续.

其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传统.思想传统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具备丰富、优秀的思想传统,尤其注重对学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如果说西方的思想传统是以成真、成善为核心的“人对物”的学问,以科学的精神为指导,强调追求真理和探求世界的终极奥秘,那么中国的思想传统则是以成人为核心的“人对人”的学问,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道德实践,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基于中华民族广博深厚的思想传统,凭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我们具备了深入挖掘并创新民族思想传统的沃土.大学生群体有着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开发新事物的创造力,大学生内部形成的群体意识形态也是具备高昂的前进性和生发性的,因而若想真正使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引导下,发扬传统思想中“学以成人”的文化,使青年学生真正作为人而成为人.只要能切实弘扬优秀思想传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将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显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离不开对其群体意识形态的引导和重塑,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既是主观的,也是现实的,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口号式的宣传上,还要立足于新时代的新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做牢、做实,一方面通过网络舆情实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线下交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真正在源头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

猜你喜欢

群体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