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双元育人的经验、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1-09谢宏伟闵文韬
谢宏伟 张 岳 闵文韬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企业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学徒制为主,即“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技术或者技能教授,但这对师傅的理论传授功底要求较高,对学徒的学习能力也有要求。而高校则普遍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虽然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大部分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加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融汇贯通,在实际岗位上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差强人意。德国在战后为了解决理论和实际技能转换运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其经济能在战后迅速腾飞双元制教育功不可没。近些年,此培养制度被我国一些高校所借鉴采用。
1 新时期高校双元育人的主要经验
当前我国高校双元育人的主要经验还是以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主,现代学徒制试点使我国产教融合更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健全,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自2015年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正式启动开始,先后约有600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和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率先探索我国双元育人模式,并且各地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也全面启动。这是目前我国在高职院校实施双元育人教育制度的主要经验。
其次,双元育人在高等本科院校也有一些经验所得。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每学期都会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实训,虽然实训时间短暂,但是基本可以做到下企业、上岗位,学生也会针对自身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在实际岗位中遇到的问题去逐一核对校验,努力让自身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再者,大学期间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绝大部分都是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切身体会。例如湖南省某民办高校在今年暑假组织了全校大一学生去工厂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使得学生对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一次很好的淬火熔炼。并且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在毕业前都会至少参加一个学期的实习,这也是高校双元育人成果的一次展示。
2 新时期高校双元育人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的质、量也水涨船高,从而高校双元育人的规模也是逐年递增。然而,随着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规模逐渐扩大,制度实施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主体认识误区大
何为误区?“误区”是由于长期错误认知而形成的,而当前我国高校双元育人制度便存在主体的认识误区。特别是双元育人制度的实施主体——学校和企业双方存在诸多认识的误区,这也导致双元育人制度的实施路径如“八仙过海”,使得试点整体成效甚微。学校在整个制度实施过程中并非是唯一主体,不能自己一条腿走路;也不能什么都要占据主动,如在学生的课程开发,导师的选择和详细的培养方案等都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坐在一起商定。再者,企业一方也不能片面地认为企业一方只是负责提供学生在理论实践过程中的实际工作岗位。这都属于主体认识的误区。
新时期双元制要真正体现双元育人制度的优势所在,不能只是顶着双元育人的帽子,这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徒惹行家笑话。双元育人制中的校企双方犹如火车的两条铁轨,只有精诚合作,才能携手共赢,为国家培养真正的高技能、强理论的工匠型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2.2 行业作为不明显
双元育人制实施的主体虽然是学校和企业,但是作为企业一方最大的结构体系,行业协会是否在校企双方实施双元育人制度时是否提出充分的指导意见,帮助学校和企业更好的去实施双元育人。其次,行业在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在具体岗位上锻炼时是否制定一个严格合理的考评制度,对学生做到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评。再者,对于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岗位上锻炼,行业协会是否起到一个监督指导的作用,我想这也是新时期我国双元育人制度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从近几年双元育人的实践成果来看,行业的作为确实不够明显。
2.3 拿来主义冒头高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虽然应用很广泛,甚至被评价为是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这才被我国高校和企业所借鉴,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双元制在德国取得空前成绩,是有其先天土壤优势所在的。其一,德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确保其实施;其二,德国双元制的理论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理论课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德国双元制取胜的关键。然而,我国校企所实施的双元育人制却只知“拿来就用”,没有深入分析双元育人制度,使之中国化、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新时期高校双元育人的方略选择
新时期,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供给侧结构改革持续深化。因而,全面探析我国高校双元育人的实施路径,更显重要和迫切。
3.1 借鉴国外,政府主导
德国双元制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最重要的是其确立政府主导的地位,以法律形式进行规定,相比,我国政府主导明显不够。因此,我们要充分借鉴德国成功之经验,取其精华,更要将其本土化融合,使之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加速器。
再者,要想双元制在我国得以发挥优势,政府主导地位就不能假借他手。政府要主动作为,率先联合行业领头企业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双元育人制度的标准,并要积极为校企双方的深入合作提供政策优惠和支持。比如,邀请德国双元制取得成功的校企合作双方和我国校企双方进行经验的交流;再者,携手行业企业制定我国校企合作中学生资质的认定和审核。这些须由政府权威部门来主导推进,不能由校企双方或单独一方来制定,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协调推进。
3.2 行业领头,积极作为
新时期行业企业作为行业的领头羊,需有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双元制的实施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更是不可估量。其次,行业企业要体现自身社会担当,作为行业领头企业,积极主动配合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本行业的学徒考核标准,奠定好行业基础,形成行业特色。再者,要协助企业坚持科学原则,明确人才培养思路及内容,包括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导师选拔、教学标准制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学业评价等。
新时期最为紧缺的便是具有高技术、强理论的高精尖人才,而实施双元育人制度对于行业内人才的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行业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之后的行业快速发展蓄好力。
3.3 深度融合,合理选择
双元制是联合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知识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负责教学,而技能传授主要依靠企业师傅来完成,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岗位来培养,使学生在岗位成才。故而,合理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其一,政府需要合理选择行业。合理选择进行校企合作的行业是确保双元育人的前提条件。并非是所有行业都适合进行双元育人模式的培养,只有根据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为新时期更好发展注入强能量。
其二,行业需要合理选择企业。作为行业的执牛耳者,行业要慎重选择合适的企业来参与双元育人制度的试点,以便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壁垒,攻坚克难。行业要本着公正公平之心,合理选择。不仅要考虑到能否为本行业以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更要考虑到,该企业是否具有培养学徒的能力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
其三,企业需要合理选择学校。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合理选择合作校方,不能只顾学校名气。认为是名校,师资力量雄厚便扎堆选择。企业要拿出社会责任担当,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合理进行合作校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合作校方的师资,更要考虑到其专业的对口性。
其四,校企需要合理选择导师。校企双方都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扎实组建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校方需要遴选出专业理论知识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教授;企业一方需要挑选出一批技术过硬、实操能力强的师傅负责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技能传授。校企双方导师需要精诚合作为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