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树人”教育无痕
——浅谈德育与名著阅读的融合

2020-01-09吴亚红

课外语文 2020年21期
关键词:树人名著德育

吴亚红

(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城南分校,江苏 泰州 225300)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对学生来说,阅读是最重要的自我教育;对学校来说,阅读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然而在当今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电子游戏、抖音等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和学习、娱乐方式正以不可挡的气势侵占传统阅读的领地,影响学生的“三观”。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塑造学生的心灵?

一、阅读“树人”的德育价值

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受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外来价值观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变化。因此,学校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德育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事实上,在教师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后,为什么学生的改变和进步不明显甚至是微乎其微的呢?

教育部关于《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一文中指出: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却德育教材与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笔者开始思考名著阅读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文学名著具有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能力,它独特的艺术手段和美学魅力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人性、价值和品德的形成。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为此,笔者开始了德育与名著阅读的融合教育研究。

这里所谈的“阅读”不同于一般性的阅读活动,不是随意把书籍交给学生,让学生随意阅读。而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教育目的,推荐一些既能扣住德育目标,又具可读性、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来让学生阅读。这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汲取知识,并利用名著中生动、丰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在思考改进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阅读“树人”的作品选择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具特色。组成了和谐统整大写的“一”。如何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呢?这就需要教育者广泛阅读,带着“找宝”的目的,从大量作品中探寻最适合学生的读物。

选材者既要充分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阅读情趣,也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阅读的教育素材。

选择工作除了教育活动安排者自行完成,也可以广泛发动群众,如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群众的眼光是亮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众人找宝总比个人探宝收获更大些。

要较好地落实德育内容,笔者建议阅读素材的安排应体现出系列化、序列化。系列化是指同一主题有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向学生推荐《钱学森》《上下五千年》《史记》《资治通鉴》《汤姆叔叔的小屋》《铁丝网上的小花》等,供学生自主选择。序列化则是指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地推荐阅读,如“爱”的主题教育:一二年级读《小猪唏哩呼噜》《爷爷有办法》,三四年级读《第一百条裙子》《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五六年级读《青铜葵花》《草房子》《城南旧事》等。

总之,经典著作有它特有的育人价值,每个学生在阅读课中要学有所获,老师要引领学生有品质地阅读,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让阅读真正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三、阅读“树人”的有效途径

有了堪称经典的阅读素材,还不能简单化地交给学生,要立足课堂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进而形成鲜明的思想观点。

(一)阅读内容巧妙延伸,品味内涵

如以《小草和大树》为例,在了解了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不屈不挠打破传统观念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功的事迹后,笔者紧紧围绕“钢铁般的意志”这一主题,向学生介绍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史铁生的《我二十一岁那年》、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目,使学生真正感受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伟人,他们执着追求,积极进取,最终超越自我……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不难发现,课堂与课外阅读的结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定能带给学生情感与意志的改变。

(二)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知行合一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读书交流活动营造了充满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倾听、启发、接纳、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对话的过程。比如学习了《郑成功》这篇课文,笔者推荐了《岳飞》《钱学森》《乔布斯》《小兵张嘎》等书籍,让学生感悟如何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学生读后心灵很受触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也有了提高。以此为触发点,我又和学生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现状,他们也很乐意接受我的批评与建议,大家主动搞好个人清洁卫生工作与校园保洁工作,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学会看整本书,涵养美德

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学应以整本书为主体,以单篇短文为辅佐的设想。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发现:整本书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对学生品行的教育是很受用的,因为在情节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情感不断升华,教会他们思考人生。

如“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发生时,学生正在阅读《巴黎圣母院》,他们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笔者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活动。“心痛惋惜派”的发言掷地有声:“铭记历史,是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维克多·雨果《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文,不难感受到大作家的国际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既要牢记历史,也要展望未来;既要热爱祖国,也要放眼世界”“要在心灵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而不是‘冤冤相报’的狭隘因子” “胸怀天下乃真英雄”……这样的大情怀大格局,这胸怀天下的博爱精神,不正是德育所追求的大境界吗?

(四)“互联网+阅读”,事半功倍

有些名著的故事背景距离学生生活有点遥远,有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奥,有的故事发展线索也往往不止一条……这些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互联网+名著阅读”解决了语文名著阅读老大难的问题。它形式丰富,让阅读更加多样;它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让阅读成为常态;它具有即时性,让阅读更加便捷;它有强大的互动功能,让阅读更加有效。如《水浒传》,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精心选择的名著影片片断,并设置悬念,“欲知结果如何,请同学们看原著”。运用微信群、QQ群可以即时上传学生的朗诵录音,或是阅读感受,其他同学或家长也可以即时分享与点评,这样阅读就拓展到互联网这个更广阔的空间了。“互联网+名著阅读”不仅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且在观赏中可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完善人格。

(五)建构评价体系,提高“德育阅读”质量

“德育阅读”不同于普通的阅读评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注意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除了传统的查读书笔记、手抄报,举行读书报告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有条件的班级还可让学生就某一阅读内容在网上发表评论等。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考核内容之一,可在客观上激发、推动学生“德育阅读”。当然,学校还要关注阅读后的语言与行为,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阅读“树人”乃是一项“慢”的志业,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灵魂投入,以“知识”“情感”为开端,以“知识”启迪学生,以“情感”感动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转变。

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树人名著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