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净沙·秋思》艺术鉴赏初探

2020-01-09高启明

课外语文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文言文

高启明

(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后池小学,甘肃 临潭 747500)

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古人在文学方面成绩斐然,涌现出了许多古代经典文言名篇,而部分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学生学习古文多有畏难情绪,读不通,难理解。语文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做示范朗诵,希望通过助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有些经典古文名篇,因为阅读的困难阻碍了人们的欣赏,也希望我的朗读能够对喜欢古文的朋友有些微帮助,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一般来说,越是开放的年代,越需要经典文化的指导。当前,就是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体会,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古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的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重明显增加了。怎么学、学什么成为当前的一个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经调查,许多学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认为太难学。像以前的那种读读、背背、译译的教法、学法,既让教师缺乏教学激情,又让学生兴趣索然。那么,应该怎样让学生愉快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是“怕”、是“不懂”,其实文字这种东西有其一惯性。文言文多为记叙文、散文和浅显的议论文,在高中稍深一点,无论怎样,兴趣的培养应为学好的基础。培养方法,根据体裁不同或把文字化为大致的故事,或详述、或引申、或点拨,引起其阅读兴趣。比如《伤仲永》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宋朝王安石曾经见过一个聪明绝顶的孩子,但后天学习中没有努力,后来这个人怎么样了呢?再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可以把背景介绍清楚,人人皆知的诸葛亮的忠心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不是那么困难的。因为他们求知欲很强烈,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

二、重点找出不解之处

让学生查查字典、写生词是必要的,但不能任务太重,以免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比如《伤仲永》,只要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就应口头表扬,至于它的现实意义或故事内涵,学生能回答固然好,但也不要过分表扬,这会造成一种误导,使有的学生不“求思”而去“求巧”,借助各种资料,靠现成的东西求得表扬,这很明显是不可取的。因此他们只要下了一番功夫,大意明白了,难点找出来了,就达到了目的。

三、点拨难点、要点

难点、要点相比,要点是重中之重,难点也是要点时,要加以着重讲解,如果不是这样,难点要先放一放,把要点解决,它包括字、句、篇章、中心、构思等。坚决避免课堂逐句译文,“老师译后学生译,口头译完书面译”是要不得的,这种教法、学法是没有抓住要点、没能抓住教学任务的中心。自读课更要以自读为主,点拨为主,绝不能老师自己当了学生解决一切问题的“靠山”。

四、“不译之译”是应有的境界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一定道理的。一篇文章,只有多读才能领悟精髓。文章的脉络、语气等,靠译是译不好的,要靠读、要靠悟、要靠感情体验。作者的叙述、议论、构思仿佛是自己在叙述、在发议论、在写作,这种深入其中的扎实功夫,是学好文言文的基本功。所以我们要倡导学生通读、多读、熟读,这样才能起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五、读、背领会精髓

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求粗知大意,未免太遗憾了。几千年的文学精华,从我们身边轻轻溜走,太不应该了。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多读、多背的基础上,他们就有了一定的体验,领悟了文章的内涵、情感、思想,它就会成为我们行为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塑造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天净沙·秋思》是古诗文中的一篇经典篇目,文章令历代文人咏诵不绝。这首曲子是一篇悲秋的作品。在秋季,文人多会有感而发,这是中国文坛的一种传统。《天净沙·秋思》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多种景物呈现,而自然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远方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作者马致远,约生活于十一世纪后半期至十二世纪初,早年曾热衷于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漂泊20年后才进入仕途。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其作品多数表现他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惆怅无奈的情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他人生境遇的一种真实写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每读起这首小令,一种凄美、无奈的忧伤便会袭上心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傍晚荒凉的异乡村寨。寥寥二十八个字,为何使人这样感伤?诗人的抒情究竟有何“本事”,引发读者伤感的触媒何在呢?无非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内容和语言。

这首小令以通俗的内容和惊人的语言表现力,描绘了一个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游子悲秋怀乡的苦情。曲的前三句写景,每句由三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一个名词表现一个景象,传达一个意象。第一句写干枯的藤、苍老的树,还有那归巢的鸦,“枯藤”秋末之景:深秋到了,百花谢尽,叶子变黄变枯凋零,只留下那干枯的藤条弯弯曲曲缠绕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好似一对年老体衰孤独的夫妇相依为命,等待着夕阳落山。何等的萧瑟凄凉!再加上黄昏时正“呱呱”鸣噪归巢的乌鸦。在这气氛中,不言愁但是已经愁绪满纸。若此景转写春暖花开之季,阳光灿烂、暖风习习、鸟语花香,呈现在眼前的是挂满粉的花,绿的叶子的细藤缠绕在一棵初绽新芽的小树上,树上鹊儿喳喳,你准不会有这种感伤。这便是作者的传神之处吧,传神者,必以形。离形求神,神便失去依托。反之,离神求形,形便徒具躯壳。即使“形”描绘得再好,离开了“神”,也无法向读者传达这种忧伤。此处可与“秋至昏星易,空长楚月孤。萧条村成内,更点有如无”(翁卷的《宿邬子寨》)相媲美。

第二句突然转出一种色调明净,幽雅宁静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在作品中由作家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使得描写对象带有一种抒情的色彩,变得比实际生活更美,更富于诗人的情韵,也更富于深邃的思想力量,使读者产生一种超出笔墨之外的联想和感受进入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陶冶。而此处恰是如此,清清的流水、弯弯的小桥、幽静的人家,给人以无尽的暖意,让人联想到与家人团聚的欢乐与幸福,可此时游人无法与家人团聚,这更反衬了离人思乡的愁绪,看似平平淡淡的描写,实质又加深了一层——怀念家园而不得归。若眼前便是自己的家乡故里,还会有着这种滋味吗?

接着由远景写到近景,转入“古道”上。古道荒凉无生机可言,西风乍起,扬起阵阵黄沙,还有那因长途跋涉而累瘦的老马。到这里看似单纯的景物描写,但仔细想想,在这“古道”上能单单一匹马吗?不,马背上还有那“断肠人”。离家千万里的“断肠人”正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无所归止地奔波着。文到此处已经由客观景物写到抒情主人公的自身了,画面虽无人,却已点到了人,而且让读者体会出了他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

以上这三句,用九个细节十八个字构成一幅画面,看似平平淡淡的几种景物,但经作者一勾画,却极力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每每读至此处,虽未见人,却已闻其心声,且已体会到其心酸。以上十八个字,作者写作意图并没有点破,但字字点景传情。

以“夕阳西下”一句为背景,把前三句联结起来,强化了游子的愁情。夕阳景是美的,但它是一种带有无限惆怅的美景。正如李商隐诗中所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这种美是短暂的,这种美的出现也意味着终结。

以上皆为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所写的景物能够恰当地表达要抒的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中的”。记得南来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一书中说:“萧萧马鸣,悠悠柿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惟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荆轲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常人观之,语既不多,又无新巧;然而此二语遂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此亦所谓中的也。”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正好体现了“中的”的特色。画龙点睛,突出了主人公难以言表的沉重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已尽而意无穷,惆怅多多,忧伤无穷。它可使我们想起南唐李煜的词《虞美人》中的“愁思茫茫,无际无涯”;柳永词《雨霖铃》中的凄凉,悲伤而又无奈;李清照《声声慢》的孤寂、悲苦、凄凉与无望交织。融合在一起扣人心扉,使人分明感受到那如泣如诉却又难言的内心痛苦。因此,才能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不单内容使人伤感,作者那凝练自然、明白如话而且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语言也是深深打动读者的又一重要原因。

首先,从结构上,特别是开头的“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组成,毫无修饰,也不用连词连接却意境自现,构成了一幅幅可资想象的画面,视觉形象特别鲜明。以一种明白如话的语言、简洁的意象和沉郁的语流,再现了一个仕途不得志的人在寻找栖息家园过程中的失落和痛楚、迷惘和感伤。

其次,从音韵上看,本曲不仅意境优美,而且旋律流畅,韵脚为长元音,发声悠长而响亮,使人产生珠圆玉润的语义联想,进而产生那种凄美的伤感。正如古人所说:“凡音者,生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作者心中已充满悲秋怀乡的苦情,所以笔下的曲子再美,表现的也是那种哀伤,凄楚动人,让人读来伤感无限。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思文言文
秋思
天净沙·冬
秋思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天净沙·春
天净沙·秋思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