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和实现路径
2020-01-09贲志雯眭国荣
贲志雯 眭国荣
(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大学生常见的负面情绪及成因
(一)负面情绪的表现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离开父母与家庭,进入新的环境后需要自己去处理所有问题,主要包括学业问题、生活问题、人际关系等。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业内容时,强烈的求知欲与相对较弱的意志力之间产生矛盾,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加上大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均衡,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波动,容易产生诸多负面情绪[1]:
一是消极。造成大学生消极学习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上的压力,学生表现为无心学习、上课不专注、不爱人际交往、对与学习有关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浑浑噩噩,毫无追求。
二是抑郁。抑郁的主要特点是情绪低落,随着发展程度的变化,抑郁也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者恶化至抑郁性神经症。造成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外在原因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因为成绩、人际交往等产生压力,内在原因主要有家庭成长环境问题、学生自我评价低、学生自身抗压能力较差、情绪管理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一遇到问题极容易影响情绪导致抑郁。
三是焦虑。焦虑是一种持续而复杂的状态,通常伴随着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主要是由于对自身的健康或重要的事情作出严重估计,内心不安,具体表现为无法静心学习或工作、坐立难安、被急躁和焦躁的情绪一直影响着日常生命活动。这种焦虑情绪不但会导致考试成绩下降,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2]。
(二)负面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调查显示,50% 以上的大学生在初入校园时不能适应大学校园和大学的学习模式,有明显的焦虑感。刚刚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既缺乏社会经历,又充满理想和追求,对所有的事物充满新鲜感,有着十足的热情,欣喜于脱离父母的束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但是,由于自控能力差,容易被情绪左右,加上自身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局限性,容易受到情绪困扰。面对这样的状况,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产生的情绪也不完全相同,其中认知能力差、自我纠偏能力低的学生便很难自我排解,陷入负面情绪中。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情绪、心理、兴趣等方面的关注,未能把大学生看作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体;高校教师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无法关注到每名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心理状况,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另外,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心理学和情绪管理课程只是作为公共选修课,由学生自主决定是否学习这门课程。多方面的原因表明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更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变化。
3. 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
社会经济和社会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浮躁心态,这种浮躁的社会状态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如多元文化中包含的奢侈品消费、享乐主义、攀比之风都深深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随着多元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的盛行,追求物质、无心学习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也初露端倪,家庭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在这种风气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受到情绪困扰[3]。
二、高校加强情绪管理的意义
(一)对高校:情绪管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贯彻
第一,有利于和谐理念的传播。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大学生健康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条件。有效实施情绪管理,使学生摆正心态,有利于学生积极发展。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个体形成稳定、积极、乐观的性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现。高校传播和倡导 “和谐理念”,能使大学生从心理方面得到调适,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因此,情绪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使校园学生充分受益,有利于和谐理念的传播。
第二,有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高校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首要任务,由传统的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情绪管理工作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情绪,努力倾听学生心声的表达,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积极引导,正是对高校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将情绪管理与高校以人为本理念融合在一起,对高校学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对学生:情绪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良好的情绪是保证大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其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在短暂的大学生涯中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助于好的睡眠,精力充沛,活力十足,思维才会更加活跃,记忆才能更为深刻,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其次,情绪管理有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情绪的行为表达方式、处理方式体现着每个人对待事物的不同认知和感受,体现着每个人不同的人格。加强情绪管理,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脾气,能够观察和体贴他人情绪,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坚定、勇敢、善良的品质。
再次,良好的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初入校园,强烈求知欲与薄弱意志力之间的矛盾、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发展、“佛系” 价值观的流行,导致大学生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压力巨大的大学生甚至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而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开展情绪管理,能够在大学生精神层面给予其合理的引导和帮助,使其能够勇敢、积极地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
三、高校情绪管理的路径
(一)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个体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因而情绪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稳定性。网络上随手可得的各类视频、各种负面消息都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可将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每名学生个体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后,对待千变万化的世界或突然发生的事件有了相对成熟的想法,便不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实现自我约束。
(二)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情绪分析能力
情绪管理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帮助大学生提高情绪分析能力,首先要提高大学生识别情绪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既要正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敏锐地察觉自身的状态,并学会判断产生情绪的原因。其次,要提高大学生表达情绪的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地诉说情绪,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倾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比如,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向学生解释情绪的产生、变化和处理方法,贴切的生活案例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能够明晰情绪的发展变化,进而对自身的情绪有明确的认知,直到能逐渐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4]。再比如,辅导员教师可以在日常谈心谈话活动中、学生日常管理中与学生加强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耐心,引导其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开设相关课程,将情绪管理引入教学
情绪管理是个人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自己的情绪所作出的不断调整和反应的过程。在学校内,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感知学生的心态变化,通过向学生讲解系统的情绪管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自身情绪问题。这样不仅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而且能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情绪管理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情绪管理的技巧克服遇到的困难,实现自我管理。
(四)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
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也是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宣泄掉消极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宣泄情绪可以使紧张、焦虑的情绪得到短暂的释放。情绪宣泄的方法有多种:向他人诉说、剧烈运动、自我调节、心理咨询等。对此,高校可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和宿舍,多与人交流,排解心中的焦虑和压抑。学校可举办球赛、志愿者活动、座谈会,让学生尽可能打开心扉、与人交流,让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在愉快的集体活动中得到转移或释放,将挫折导致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