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规则游戏的编制与实施建议
2020-01-09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林华帧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林华帧
一、立足儿童视角的规则游戏的编制
一是巧选游戏素材:站在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上选择规则游戏载体。我们常常在想:是什么导致了游戏的“不乐”“假游戏”的现状?以往,教师虽然看中规则游戏的教育价值,但仍有许多规则游戏虽然被冠以游戏,实质是教,不是幼儿心中的游戏,因此不快乐。作为教师,迫于许多无奈且必须面对的客观原因:班容量无法缩小的现状、铺天盖地的案头检查等,思来想去,问题变得复杂了,更多的是从“教”出发点(怎样组织,幼儿应该会喜欢等),想当然地去编制规则游戏,规则游戏就变成是“教师的”了。幼儿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认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兴趣点也变幻莫测。在选择游戏载体时,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抓住幼儿对某一个事物或数学关键经验的兴趣点,设计游戏,因势利导,使游戏贴近幼儿的生活,让规则游戏成为学习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载体。如“无敌套圈”“糖果商店”“玩具拍卖会”等,幼儿在这类游戏中过足了“经理”“老板”的扮演角色的隐,享受了“买卖过程”的乐趣,又习得了关于数概念、量的比较等数学经验,乐此不疲,颇有成就感。
二是预留弹性空间:站在保障幼儿充分独立思考的角度设计规则游戏玩法。规则游戏的设计不能缺乏幼儿独立思考的成分。游戏任务在指向教学目标时,需要幼儿通过充分的思考,走一些“弯道”后才能达成终极任务目标。而这个“走弯道”的过程就是幼儿探索发现并获得相关经验的过程,也是教育目标隐形渗透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弯道”,它具备让幼儿独立思考的成分,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能让幼儿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周围事物,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三是凸显融会贯通: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编制值得推广的规则游戏模式。这种游戏模式,如果玩法不变、角色不变,知识经验变换一下,仍然是一个深受幼儿喜爱、可融会贯通、可持续开展的规则游戏。如“扑克牌的圆圈舞会”,基本玩法:根据音乐《开始和结束》的暗示,变换着找圆圈舞伴,从小圆圈到大圆圈再到小圆圈,从“找颜色相同的舞伴”到“找数量相同的舞伴”再到“找颜色相同且数量也相同的舞伴”;从“找比5多1的舞伴”“找比5少1的舞伴”到“找个和你合起来是10的舞伴”等,随着游戏任务的变化而变换着寻找不同的舞伴。“圆圈舞会”变成“图形宝宝的圆圈舞会”“水果蔬菜的圆圈舞会”“五官的圆圈舞会”“时间的圆圈舞会”。另外还有“翻骰子”“抢椅子”“跳房子”“抓抓乐”“格子棋棋类游戏”等数学游戏,也具备同样特点,不仅适用于理解抽象的数概念,也可用于感知“集合”“形”“量”“时间”“空间”,还可推广运用到其他领域中。而在材料的提供方面同样存在可变性,在简单的基础上突显功能性。一些简单的、低结构的材料如“扑克牌”“夹子”“骰子”均能给幼儿带来游戏体验,它们可随着游戏设计目的的不同而承载不同的数学教育的诸多目标。
四是提倡简约设计:站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角度设置游戏环节。活动未必是环节越多越好,有效的环节一个就够,游戏环节简单但意图要清晰。如“包装糖果”,一个很简单的“包装”环节就足以让幼儿不断地重复“操作——思考——操作、验证——思考”的探索路程,活动效果也是显而易见。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规则游戏的实施建议
基于以上编制策略的思考,幼儿园规则游戏应立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视角,选择适宜的游戏载体,师生共同探索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巧妙地将数学目标隐于游戏规则中,使幼儿“学”的程度深化了,教师“教”的痕迹淡化了。通过教师“教”,促进幼儿有效地“学”的实施建议如下。
一是不设立物质奖励或制定惩罚性规则,要尊重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究。以往的数学活动,教师习惯于设立物质奖励(如奖励小贴纸等)或使用惩罚性规则(如停止游戏等)作为游戏结果的认定来刺激幼儿的游戏,这样的方法会使幼儿因担心和害怕而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幼儿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会导致幼儿对游戏存在很强烈的功利性,不利于幼儿的人格健康发展。在游戏中,教师应该以正面的鼓励为主,肯定幼儿的出色表现,支持幼儿的困难疑惑,让幼儿在真正宽松的游戏情境中去学习和体验。
二是不急于介入干预,要用“看得多”来替代“说得多”支持幼儿游戏开展。教师不应是一个心无旁骛的旁观者,而是心中装着满满的某节课的小目标和整个领域的教育大目标,关注过程,在充分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静观其变,因人而异地介入、“蜻蜓点水”地点拨。以不同角色呈现不同的活动形式: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与协调作用;在小组活动,教师起着观察与鼓励的作用;在个别活动中,教师以观察为主,与之交谈、指导。
三是不做浅表层指导,要以问题为线索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与推进。教师可以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进行问题思考,如活动前的思考: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什么、游戏如何隐形渗透各种教学目标、游戏玩法如何设计才能让幼儿反复地自主思考与探索、材料如何投放才开放等;活动中的思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做法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哪些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幼儿是否喜欢活动材料、教师的应对是否有效等;活动后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什么、幼儿的解决策略是什么、教师的策略能否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编制的教学游戏存在哪些优点与不足、如何改进、是“孩子在游戏”还是“游戏孩子”、我们做到“真游戏”了吗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对幼儿在游戏中“学”和教师“教”的行为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有效的互动策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视角的规则游戏的编制与实施,使幼儿变得更加开心、自主、独立,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和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学习数学的兴趣倍增,学会运用数学经验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教师能够更新教育理念,主动以“研究幼儿”为基础,思考数学游戏的设计和指导,提升数学游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