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清徐农谚的语言文化价值

2020-01-09王晓黎武振宇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构词谚语方言

王晓黎 武振宇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清徐县地处山西中部,耕地面积广阔,自古便是农业生产地,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累积了大量的农业谚语来指导农业生产。谚语是一种民间智慧与经验相结合的话语,它长期在民众的生活中广泛流传,是一种口头艺术。虽然有些农谚因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着独特的区域性特点,但没有明确界限,一定意义上有着普遍性特点。故清徐农业谚语在一定程度上亦可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农业之特色。谚语不仅承载着农业文化,而且反映着一地语言的特色。通过对农谚的研究可以管窥清徐方言在语音、语义、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实际面貌,了解其传承脉络。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百余条流传在山西清徐农村地区的农业谚语,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取一些有地域特色的农业谚语加以分析,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语言价值及文化内涵。

一、清徐农业谚语的文化价值

中国素来便是农业大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民众将所总结的经验以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并在新的生产实践中获取新知,总结出农业生产的种种规律。如清徐方言中,“粪是地里金” 是指种田积肥的重要性。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事》中记载:“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忽,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所谓惜粪如金也。”时至今日,清徐民众仍然会积攒农家肥,将其视为 “田之宝”。

农业谚语是民众日常农业生活经验的累积,实用性较强。本文结合费洁心先生的分类并作出适当调整[1]1-2,将清徐农谚分为气象、时令、农作、施肥4 大类,并对典型农谚的整体意义予以阐释。

(一)气象类

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也。古代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对气象的把握,遵循自然规律。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以 “二十四节气” 为主的历法知识,根据气象特点适时耕种、施肥、收割。清徐农业谚语,是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对当地气候特点规律的总结。

比如:“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连阴上” 是指农历初一降水不要紧,初二如果也是阴雨天气,则前半月将不会有好天气;“八月初一一场雨,一直旱到明年五月底”是指农历八月初一若发生降水,第二年会发生大旱;“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十五雪打灯” 是指八月十五天气不好,来年正月十五天气也不好,等等。

气象类谚语是民众对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体现,其产生与发展适应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需求。

(二)时令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体现出先民对农业种植时间的把握,充分体现了人类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正如清徐当地流传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年纪不饶人,节令不饶人”“播种赶早一天,收获提前七天”“不懂庄稼脾气,枉受一年力气” 等谚语一样,是先民对顺天应时时令观的认知。除强调农时的重要性外,当地民众还根据每类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总结了一些谚语。比如: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是指清徐当地播种小麦的最佳时间是秋分前后;“八月种麦五月割,不零不整九个月” 是指小麦的生长周期为从第一年八月份种植,第二年五月份收割,正好九个月;“处暑枣儿旋眼眼,白露枣儿两头红” 是指清徐当地红枣在白露、处暑两个节气的成熟情况,等等。

时令类谚语是民众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做出的规律性总结,是 “不违农时” 的最好体现。

(三)农作类

农业耕作主要包括选种、耕田、栽培、灌溉、除草、收获等。农业生产是天、地、人相互配合的结果,民众在长期的农业耕作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与此相关的谚语以指导农业生产。

比如:“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早起三朝顶一工,早起三年顶一冬,人勤地不懒” 等谚语是先民总结的勤劳致富的生存之道;“年年选良种,丰收有盼头” 是指选种是一年获得丰收的关键,民众将粮食丰收寄托在好的品种;“春天刨一镐,秋后吃个饱” 强调了春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高粱玉茭间豆子,好像娘娘见孙子” 是指在高粱、玉米之间种植黄豆,互相有利,可互相促进,等等。

农作类谚语体现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可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

(四)施肥类

《荀子·富国篇》云:“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可见,施肥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作为 “众庶之事” 来做。先民很早就懂得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周礼·地官》中也有先民根据土壤的性质而施用不同牲畜粪便的记载。施肥与农作生产相互配合,使土地越来越肥沃。清徐当地就流传着许多强调施肥重要性的谚语。

比如:“种地不上肥,等于瞎胡混”“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土地肥沃全在人,土地变坏是人不勤”“猪是农家宝,粪是地里金”“春端粪堆,秋看粮堆”“扫帚勤,肥堆增”“会耕会种,不如愣汉上粪”,等等。

施肥类谚语反映了先民对土地的重视,是先民对 “养田” 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二、清徐农业谚语的语言学价值

清徐方言作为晋语区的典型代表,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长期流传的农业谚语则是清徐方言的典范,整体上反映了汉语口语的实际面貌。流传在清徐地区的农业谚语中保存了大量的口语材料、晋语语法现象,其句型结构、修辞作用等表现形式对于近代汉语方言研究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

(一)晋语现象的存留

随着普通话的大面积普及,很少有方言能够保持独立发展的道路,清徐方言也不例外。但一些口头流传的历史悠久的材料却能很好地体现当地方言特色,清徐农业谚语中就保存了许多清徐方言甚至晋语的特色。

1. 多样的重叠

清徐话中的不少名词是以重叠方式构成的,重叠方式多样。例如:草帽帽、秧苗苗、菜菜蔬蔬、豆角角、葡萄蛋蛋、籽籽、苗苗多、穗穗多、集义的南瓜棱棱深、四角角里、把把草、不怕苗苗小,就怕虫虫咬、受苦人睡觉觉等。

2. 灵活的构词方式

晋语构词方式有附加式构词、屈折式构词以及重叠式构词[2]2。清徐方言主要以附加式构词法为主,又可分为前附加式构词和后附加式构词。前附加式构词是指词根前加词缀的构词方式,这里主要以 “圪”“忽”“日” 为主[3]51-54。

(1)圪字的构词形式主要有圪A、圪AA 和四字格

圪A式:小心扎昂圪针(刺)、一圪独葱儿(一把葱)、黄瓜长得圪料弯棍的(黄瓜长得不顺溜)、累了就圪蹴圪蹴(蹲下休息会儿)、就卖了这两个圪束束(没有卖个好价钱,赚得少)。

圪AA 式:圪台台、圪瞪瞪的就不干活(假装)、把水倒的圪劳劳了、用圪憋憋忽闪忽闪(纸片儿)。

四字格:站得圪晾半死的(站得累了)、茅车圪地圪摇的(独轮车不稳当)。

(2)忽字的构词方式主要有忽A、忽AA、四字格

忽A 式:这个锹忽摇忽摆的(铁锹不牢固)、忽闪了腰(闪了腰)、拿个锹忽挑给半天(不好好干活)。

忽AA 式:这个茅车成了忽摇摇了、每天忽悠悠地。

四字格:这温室的梁忽地忽摇的(温室的梁不稳)、忽忽疑疑地看见过去一个人(隐隐约约)、站起来忽抖忽抖(如抖抖身上的土)。

(3)日字构词形式主要有日A、日AA

日A 式:下地的衣服真日脏(脏)、日能地拿个小铲铲(轻巧耍小聪明)、这人才日样了(行为奇怪)、赚几个钱日显日显的(有钱刻意显摆)。

日AA 式:真是个日显显(显摆)。

3. 丰富的虚词

常用于口语中,感情色彩浓厚,具有诙谐幽默之意。比如:“享(啊)、咾、些、的” 等。“享” 字常附在第二人称作主语的祈使句主语后,起缓和祈使语气的作用兼表示试试看的意思,例如:你们享听刚,你们享看刚。“咾” 字既可作动态助词表示完成,也可作语气助词,例如:吃咾饭再上地吧,你要想早去地了咾你去吧。“些” 字本身有 “一点儿” 的意思,也常用在有表示运动趋向的动词的句子末尾,表示“咱们去”的意思,例如:今天又圪凉快些,咱们去栽秧子些。“的”字用作趋向动词,意为“去”,例如:大晌午去地了寻的受罪;也可表示职位或身份归属,如种地的、卖菜的。

4. 句型特色的多样化

因为谚语历史悠久且广为流传,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所以谚语一般都具有千锤百炼、一字不易的特点,句式的多样性体现出谚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透过精炼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管窥民间谚语的智慧。清徐农谚句式有经典的33 句式:“沙盖垆,粮丰收”“沙压碱,赛金板” 等;44 句式:“春端粪堆,秋看粮堆”“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等;55 句式:“草是病虫窝,草多病虫多”“不怕苗苗小,就怕虫虫咬” 等;77 句式 “麦收雨后种植谷,打个滚儿芽就出”“杨柳发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 等。也有复杂的337 句式和3333 句式,例如:“把把草,把把料,四角角里要搅到”“不留尾,不留稍,玉米种子选当腰”“春防旱,秋防涝,整地堰,排水道”“人治水,水利人,不治水,水害人” 等。

(二)语言形式的修辞性

谚语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凝聚了老百姓的经验之谈和朴素的智慧,散落在各个地方,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内涵。下面主要从辞律、辞格等方面综合分析清徐农业谚语的修辞特色。

1. 讲求韵律,格调优美

《说文解字》:“韵,和也。” 可见,韵就是为了和谐。由于押韵本身的特殊性,在谚语中常被使用。山西清徐农业谚语也不例外,押韵现象更为明显。其主要作用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吟诵顺口,易于理解和记忆。比如:收雨后种植谷,打个滚儿芽就出(姑苏韵);淋破公伏头,房檐水长流(油求韵);八月葱,九月空(中东韵);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人辰韵);不冻不消,冬浇太早(遥条韵),等等。

2. 辞格丰富,形象生动

谚语在语言表达中多采用辞格,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而且大多出自老百姓的经验之谈,便于后辈们借鉴与学习。清徐农业谚语运用的辞格主要有比喻、比拟、对比、夸张等,其中,有的为单项运用,有的则是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实际上,谚语的修辞现象比较复杂,在修辞活动中,有些修辞单位经常是几种修辞方式的综合体现,往往会有同一个谚语中多种修辞方法并存的现象。例如: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比喻);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比拟、对偶);狐爷山上戴帽帽,受苦常工睡觉觉(比拟、对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对偶);不懂庄稼脾气,枉受一年力气(比拟);苗苗多,穗穗多,好汉不如人马多(比喻);集义的南瓜棱棱深,又甜又绵噎死人(夸张)。

结语

中国素有以农立国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民众将积累的经验总结传承下来,便形成农业谚语。农业谚语是 “储藏农民经验智慧的一座宝库”[4]174,农业谚语简单通俗、幽默风趣、精炼生动,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农业经验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播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清徐农业谚语条目繁多,限于篇幅无法予以一一分析,仅将清徐农业谚语分为:气象、时令、农作、施肥4 大类。作为晋语区的典型代表,清徐方言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清徐方言构词方式多样,表现形式多样,辞格丰富,句型特色亦有着多样化的特点。谚语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农业谚语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汉语方言研究的领域,对汉语史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甄别农谚含义,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构词谚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方言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