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构策略
2020-01-09河北省大城县教育和体育局杨高旺
■河北省大城县教育和体育局 杨高旺
德国学者费迪南·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认为: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与人进行社交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联结状态。20世纪80年代,随着共同体相关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校本研修的不断发展,教师不断地在研究中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而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前提,在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共建共享。
一、“互联网+”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内涵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互联网+ 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指出要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团体,是教师为了加快专业成熟、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而付诸努力的有机组织。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一般是缺乏上升到理论层次的经验知识,这就需要凭借学习组织来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用“互联网+”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共同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和途径,将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二、“互联网+”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关键特征
一是基于共同愿景的交流协作。共同的愿景是一个组织未来的前景,也是凝聚人心的有力措施和保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树立“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思想,彼此之间在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展开平等对话与交流协作,共同探讨和反思,形成集体智慧,由此拉近了同侪间的感情,推动了协作学习,产生了1+1>2的效果,有利于共同体中每个人的专业发展。
二是基于异构互补的资源共享。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能广泛网罗不同学科、背景的多元化教师群体,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合的多赢局面。通过网络搭建的虚拟空间,具有开放性、异质性、交互性和可扩展性,使不同个体间的协作成为可能,知识与智慧在传递、转化、建构的过程中,使学习过程变得更为轻松,优化了资源配置,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教师之间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思想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利用各种资源对知识进行迭代和完善。这样的研讨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修生态,是教育生活中普适的真实问题情境。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开放性,认知冲突、问题解决、智慧共享、知识建构。
三、“互联网+”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施流程
一是准确定位,内外兼修,促进教师发展共同体个体的自主发展。在学习内容的设计安排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中,秉持一个理念:“学是为了教学应用”,即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角色认识,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着学习者展开。每个参与者首先应调研自身的发展优势、劣势和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和规划,形成对自我发展合理化的期许和动机激活。
二是任务驱动,平等对话,建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的精神家园。在共同体平台上,大家既是学习者,也是任务的承担者。通过任务的驱动,同质促进、异质互补,共享经验与成功,摒弃各自为战、以邻为壑的教研陋习,最大化地发挥每一教师和教师共同体的潜质和功能,从而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使共同体成为教师教学反思、交流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精神家园。
三是合理调适,有效推进,健全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保障机制。(1)制度的保障机制。(2)平等的关系机制。每个教师平等享有合作和对话权。(3)导师的引领机制。(4)研修的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对用户进行数据评价反馈,如教师研修之星,课程统计排行,资源下载次数等。(5)资源的共享机制。构建丰富的资源库体系,促进教师研究和学习,最大化地发挥共同体的优势。
四、“互联网+”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构模式
一是专业引领的视角:网络名师工作室。自我提升阶段,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整体打造阶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训活动。例如,线下组织送课下乡、同课异构、展评代训等活动;线上开展视频观摩、论坛交流、疑难解答、网上评课、网上磨课等活动。成果展示阶段,借助工作室搭建的社交群、微信订阅号、APP等网络资源工具进行成果分享,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的团队关系。
二是兴趣驱动的视角:自组织“互联网+教研共同体”。以兴趣为导向,跨区域、跨校际开展实践性活动,是自组织的“互联网+教研共同体”的具体表征。组织形式主要有一校带多校和多校联盟,通过“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同课异构”、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的活动,交流研究信息和动态,分享研究体验与困惑,共同探讨问题、寻找对策,发达地区带动薄弱校区,发挥协同作用和互联网共享精神,使各个分散个体、团队通过网络,组合成一个研究共同体。
三是学科实践的视角:合作式师徒制教研。师徒结对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另一种形式,师徒合作交往的过程,使教师职业生涯的延续性得以生长。在新知识时代,师徒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师傅在某些领域或许需要徒弟的帮助,合作式师徒制让师徒二人携手前行,互惠互利,是一个从“外控”走向“内驱”的过程。合作式师徒制教研,让共同体的教师共同收获专业成长的喜悦,共同获得持续发展的满足。
五、结语
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是为了未来而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过去或者现在。为了迎接挑战,各种教师培训让人应接不暇,而基于“互联网+”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教师研训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