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澍对苏轼的接受
2020-01-09李梦琪
黄 威 李梦琪
(1.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2. 深圳市光明区外国语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一、陶澍其人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其学识渊博,文学创作成就斐然,“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1]347,有《陶文毅公全集》《蜀輶日记》等著作传世。陶澍对苏轼极为仰慕,他对苏轼的接受主要体现在接受苏轼人格风范的滋养和熏陶、次韵苏轼诗作两方面,下文将分别展开论述。
二、接受苏轼人格风范的滋养和熏陶
陶澍通过在苏轼生辰举行祭祀活动、探访苏轼遗迹、吟咏苏轼故物等活动,来深化对苏轼身世、诗文的理解。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 年)是苏轼诞辰780 周年。这年十二月十九日,陶澍与朋友相约聚会,共同纪念苏轼生日。陶澍有诗记其事,《丙子十二月十九日,梁茝邻仪部,招同黄霁青、朱兰友、刘芙初、陈石士、胡墨庄集斋中,为苏轼先生作生日》:
九死南荒气未降,一鸣马枥心长在。归来客本是陈人,老去胸犹豁沧海。吾侪仰止切高山,雪堂风味徯前轨。烧猪且共试参寥,拄杖无须送难弟。羽衣登楼乐若何,祭灶请邻例如此。诗成持讯苏斋翁,是日,拜像借之翁覃溪先生。奎垣作作星芒炜。[2]81
短短几句诗凝练地总结了苏轼惊人的才华与多难的命运。“九死南荒气未降”“老去胸犹豁沧海” 赞美了苏轼面对苦难的顽强与旷达,陶澍此诗无疑道出了苏轼人格中最为可贵、最能滋养后人的部分。
江苏镇江金山寺留存着一条传说是苏轼留下的玉带。陶澍曾特意游览金山寺,赏玩玉带。他在《游金山观苏轼玉带作歌》一诗中写道:“老衲持盘出玉带,云此乃是苏公装。摩挲一再思往事,巧偷豪夺铦锋铓。蘧庐天地一旅舍,四大何遽非禅床。空者非空不解解,钝根之用原无方。一时雅谑成故事,图存宝笈犹辉煌。……始知在人不在物,经济故亦资文章。轩然一踏下山路,微风着水摇清光。”[2]78“巧偷豪夺铦锋铓” 指的是苏轼玉带留金山寺的缘起:
佛印禅师,法名了元,饶州人,公久与之游,时住持润州金山寺。公赴杭过润,为留数月。一日,值师挂牌,与弟子入室,公便服入方丈见之,师云:“内翰何来?此间无坐处。”公戏云:“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师曰:“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下即答,当从所请。如稍涉拟议,所系玉带愿留以镇山门。” 公许之,便解玉带置几上。师云:“山僧四大本无,五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公拟议未即答,师急呼侍者云:“收此玉带,永镇山门。” 公笑而与之。师遂取衲裙相报,因有二绝,公次韵答之。[3]1702
苏轼与佛印所辩,乃是空而有、有而空的公案。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答,陶澍在诗里替苏轼做了回应。“蘧庐天地一旅舍,四大何遽非禅床。空者非空不解解,钝根之用原无方。” 苏轼应该也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只是佛印不给他机会开口,“公拟议未即答”,佛印便让人收走了苏轼的玉带。面对佛印近乎耍赖的行为,苏轼不但不生气,反而作诗幽默地回应,可见苏轼开阔洒脱的人生境界。陶澍正是通过玉带背后的故事领悟了苏轼旷达洒落的人生境界,下山时才会有 “轩然一踏下山路,微风着水摇清光” 的感受。
陶澍在求学、为官期间辗转多地,几乎踏遍了中国的大半河山。所到之地,只要和苏轼有关,他必定特意探访,以致思慕之情。途经苏轼曾任知州的定州时,他写下 “相传苏轼守定州,始教民引唐河垦田,至今利之”[4]339的句子,追忆赞美了苏轼的政绩。路过苏轼故乡眉州时,陶澍特意去三苏故居实地考察,寻访苏轼后人。“二十里,泊眉州。南揖大峨,北枕长江,川原平旷,古名州也。三苏故宅,今为书院。问及州境,无一苏姓者。盖苏轼颍滨宦游未归,子孙世居汝颍,故乡丘墓遂无主者。老泉坟冢亦失。明嘉靖中,州守杨秉和遍索,始得之于石龙东岸柳沟山中,构祠以守云。”[4]291登乐山凌云山时,陶澍注意到 “悬崖镌‘苏轼载酒时游处’ 七字”[4]293,并和同游者一起祭拜苏轼。“同游者俱集,登楼拜苏轼像。史君疑焉,盖苏轼早岁读书此山,故像作少年,无髯,与他处所刻画有异。楼之前,为苏轼洗墨池。有亭曰‘清音’,苏轼手书也。”[4]294这些实地游历引发了陶澍与苏轼的心神交会,深化了他对苏轼身世、诗文的理解。
三、次韵苏轼诗作
陶澍对苏轼的接受,还体现在他对其诗作的次韵上。次韵,即利用已有诗歌作品之韵进行再创作。诗中必须用原诗韵字,且先后顺序与原作一致。陶澍次韵的古人诗作,除偶有一两首是次韵韩愈、李商隐外,其余全是次韵苏轼诗作,计有《丙子顺天乡试,奉命监试内帘有作,用苏轼韵》《用苏轼韵题雪浪石铭缩临本,应李兰卿》《凤翔东湖苏文忠公祠石刻九日一首,有 “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之名,读之怅然有怀舍弟子晋,辄次原韵,书祠壁》《陈石士摹苏轼石铫图,作笺属赋,即用坡老次周穜韵》《壬午十二月二十四日大雪,用苏轼韵》二首、《癸未正月初五日复雪,叠苏轼韵》二首、《腊八日大雪,用苏轼韵》二首等十余首。
铫,是宋代新出现的一种煮茶器。苏轼的好友周穜送给他一件石铫后,苏轼以《次韵周穜惠石铫》诗答谢:“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乾。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5]1215此外,还画了一幅《石铫图》[5]1275。当陶澍的友人临摹了苏轼的《石铫图》请他题诗时,他便用苏轼诗的原韵写了一首《陈石士摹苏轼石铫图,作笺属赋,即用坡老次周穜韵》:“曾从活火试新泉,一勺中涵百斛宽。忽化烟云来纸上,犹馀苔藓带秋寒。名香会客茶初点,古墨题诗字未干。便合洛阳高索价,不须米贵问长安。”[2]213诗中既介绍了石铫的制作工艺与功能,又描摹了《石铫图》的美学特征,还包含着对友人画艺的赞美。陶澍的次韵诗和苏轼的原作不仅是形式与内容上的相似,更是内在情感的相同,都包含着对友人深情厚谊的 感激。
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 年),陶澍典试四川,途经凤翔,在苏公祠读到了苏轼《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一诗,有所感怀:
是日馆东湖苏公祠,有王兰泉宗伯昶所画苏轼三像,刻石壁间。祠内松柏甚茂。苏公重九不与府会,游至此,有《怀子由》一诗,石刻尚存。诗曰:“花开酒美盍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已违。不向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 按:公以嘉祐六年签判凤翔,治平二年,罢判,登闻鼓院。来时年甫二十有六,去时年三十耳。而云明年人应老,当是为陈公弼所扼,故辞气憔杀如此。仆今年三十有三,视公作诗之年,则已过之,读此凄然。念舍弟子晋,南北隔别三年,亦不觉有泪如云也。因次韵和之。[4]264
苏轼原诗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 年)九月九日作于凤翔。当时,入仕之初的苏轼签判凤翔府。陈希亮见苏轼年少气盛,有意识地敲打他,想挫一下他的骄气,培养他坚毅不屈的精神。但当时的苏轼不太理解陈希亮的苦心,认为上司是在无端打压自己,遂避免与其接触。即使是重阳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他也拒绝参加陈希亮举办的节日宴会。同时,苏轼自感怀才不遇,前途渺茫,便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愤懑,以及对弟弟和家乡的思念之情。陶澍对苏轼的生平十分熟悉,精准地把握了此诗的内涵,理解了苏轼当时的处境和痛苦。“云明年人应老,当是为陈公弼所扼,故辞气憔杀如此。” 苏轼对弟弟的怀念也引发了陶澍自己对弟弟子晋(陶溍)的思念之情,用苏诗原韵创作了《凤翔东湖苏文忠公祠石刻九日一首,有 “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 之名,读之怅然有怀舍弟子晋,辄次原韵,书祠壁》一诗:“东湖亭子好烟树,遥接陈仓古翠微。秋气忽从林外至,浮云疑向故乡飞。山川入望人俱远,风雨连床梦久违。何日卜田如石佛,不应猿鹤弄嘲讥。”[2]176两诗形式技巧和情感内涵都极为相似,陶澍可称得上是苏轼800 年后的知己了。陶澍通过次韵苏轼诗作的方式,自觉接受苏轼诗歌的熏陶,与其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
结语
陶澍通过接受苏轼人格风范的熏陶、次韵苏轼诗作等方式获得了丰富的滋养,苏轼的诗风也深刻地影响了陶澍的诗歌面貌。陶澍为诗转益多师,他诗风中博学雄奇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轼诗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