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研究

2020-01-09

开放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真知研究者现象

□ 文 青

很多人常说“从理论的高度”,为什么理论就有高度?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理论是对局部的、零散的、个别的、具体现象认识的提炼。掌握了理论,等于掌握了对事物普遍的认识,这种普遍的认识反过来又使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个别,认识个别。所以,人们又常说,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这个实践指的就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

理论从哪里来?理论可以来自天赋的灵感,但更多的是来自经验研究。经验研究是理论建构的准备,理论建构是经验研究的发展。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这真知就是理论认识。

可是,我们研究者做的调查实证不少,投入的人员、时间、精力也够多,为什么建构出的理论数量却极不相称?而西方发达国家,情形似乎很不一样。过不了多久,一种新的研究视野或认识框架就破“土”而出了。就这次影响巨大的疫情而言,我甚至可大胆预测,发达国家的同行不是在心理学、社会学,就是医学、传播学上会冒出某种新理论。

这种理论深度缺乏的状况,如果翻翻大学的教科书,会更加一目了然。从哲学到经济学、美学等,很少有学科不依靠国外理论的支撑。在哲学上,删去康德的三大批判、没有马克思的《资本论》,哲学内涵就不足。在经济学上,芟除凯恩斯、弗里德曼的理论,经济金融学的大厦基本耸立不起来。在教育学上,缺少赫尔巴特、杜威的学说,教育学的理论大厦就不牢靠。

理论能力的薄弱,说明了什么?或者说,我们研究者不善于建构理论,原因是什么?不重视理论可能仅是一小方面。有人批评说,理论文章是纸上谈兵,吹牛皮,不如踏踏实实干点实在的工作。我想,这要看什么理论文章。如果把感受和体会描述当理论研究,那确实应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毕竟实干才能兴邦。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缺乏理论兴趣和偏好。很多研究仅止步于对西方理论的批判、引介,或者做些许验证、完善补充,而能够提出大理论的简直寥若晨星。很多所谓的理论文章,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理论之名下,实质在玩概念,争“口水”。最后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研究方法薄弱。很多研究走完“现状(或问题)—原因—对策建议”的“三板斧”套路,研究过程也就走完了。至于问题、原因是不是根本,对策建议是不是靠谱,似乎没人真正在意。

按照理论的定义,理论是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概括,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认识。或者说,理论指逻辑上相关的概念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罗伯特默顿)。不论哪种界定,掌握理论都是我们提升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好工具。有人说,只有上升到理论,我们才可以提炼认识,积累认识,更好地解释周围的社会事物。

总之,我们期待研究者不要忘记建构理论,不管这些理论是低层次的,解释局部的、有限的现象的,还是高层次的,能解释更全面、复杂现象的,抑或是最高的哲学理论,能解释一般的、普遍的现象的。

猜你喜欢

真知研究者现象
实验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