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生命教育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思考

2020-01-09平,甘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设精神生命

张 平,甘 超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对于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创设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是幼儿园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幼儿园都强调环境创设要从儿童自身出发,贴近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的生命成长与发展。可是,儿童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立足儿童生命创设幼儿园环境?怎样创设基于儿童生命的幼儿园环境?因此,本文从人的生命三维视角出发,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基于儿童的生命本身,聚焦儿童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合一的统一存在,做到保留儿童自然属性、尊重儿童精神需求、直面儿童社会化发展。

一、基于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解读

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人同时具有自然、精神、社会三种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精神属性是人存在的灵魂,社会属性是人存在的本质,这三种属性处于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统一状态中[1]。因此,从人的生命三维视角出发,“基于儿童生命”就是立足于儿童是自然、精神、社会三维属性的统一存在,儿童的生命存在可以通过合乎生命原则的幼儿教育得以体现。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儿童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统一的存在

依据人的三维生命,儿童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儿童期作为人生命历程的一个时间阶段,也有着与此阶段相适应的自然属性:其一表现为儿童的生物属性,是自然进化和发展的一部分。其二表现为儿童的生理属性。其次,儿童是精神的存在。儿童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这种精神存在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和精神本性满足上。最后,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儿童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的属性,表现在:从历史角度看,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生理遗传影响,也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从现实角度看,儿童也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等特点。

儿童是自然、精神与社会统一的生命存在。只有将儿童的生命从这三个维度去建构,才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因为生命的根本问题是生活问题,所以对生命的建构都必须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呈现出来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2]397。鉴于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意义则在于使生命回归生活。因此,儿童的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统一于幼儿园生活中,也统一于“有准备的环境”的各种活动中。

(二)儿童的生命存在是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儿童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统一于幼儿园的教育生活中,这不仅再次说明,彰显生命的教育必须要面向儿童生活的事实,还明确了基于儿童三维生命存在是幼儿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幼儿教育要重视儿童的自然性和精神属性,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其次,幼儿教育培养儿童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这个大背景,须依托社会生活来进行。

显然,以人的三维生命去理解儿童生命存在的本质,是幼儿教育所必须思考和探索的。在幼儿教育中,如果片面强调儿童的自然性和精神属性,可能会过分夸大自然的作用,削弱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从而使幼儿教育脱离社会。反过来,如果片面强调儿童的社会属性,可能会过分重视环境和教育的意义,忽略生理遗传的基础性要义,从而使得幼儿教育犯主观倾向的问题。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可能都忽视了儿童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限制了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马克思的人性论看来,“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还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存在物[3]。从生命理解及生命教育视角来看,儿童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三维现象。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体现出儿童的三维生命状态。但是,一些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中存在着背离儿童生命存在的现象,这种背离反过来会影响儿童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儿童三维生命存在被忽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儿童生命人为分离。

(一)忽视儿童自然、精神和社会统一的生命存在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要直面儿童的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这要求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关注如何变环境创设过程为彰显儿童生命的过程,真正实现与儿童真实生活世界的意义联结,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如在幼儿园中要保障儿童的自然存在,就要求幼儿园环境有健康的保障,而不能有危及儿童生命、安全的隐患存在。再如在幼儿园中要体现儿童的精神存在,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不能只依赖教师的知识传授,更多立足于儿童亲身体验成长的快乐以及亲自感受生命发展活力的各种活动中。在“有准备性环境”中活动,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创造力、互帮互助等以及儿童从中体验挑战、乐趣等的经历,无不是生命本质的彰显。再如在幼儿园中要实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就要求幼儿园环境创设要重视人际互动过程等。

但在很多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中,儿童的生命存在不是环境创设的逻辑起点,更多表现为一种手段性的参考存在。一些教师认为,创设的环境既然是根据儿童设计的,带来的价值就一定可以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在很多幼儿园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情景是: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创设环境,提前布置好设施设备,提供好相匹配的玩具和材料,儿童在教师布置好的环境中去游戏和活动。显然,这不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有准备的环境”的真正含义,因为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到的“有准备的环境”是一个能够包含儿童成长中所需要的心理、社会、精神等各个方面的环境创设,是根据儿童生命成长需要而建构的环境。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一方面,意味着把儿童生命对象化,甚至视儿童生命为“实体”或“物品”;另一方面,用“有用价值论”凌驾“生命价值论”。认为有用是环境创设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儿童生命的自然状态。由此可以看到,尽管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为了儿童,但是儿童的生命存在何在? 幼儿园环境创设没有真正把儿童看作自然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儿童生命存在处于被有意忽视的状态中。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儿童生命人为分离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彰显儿童生命存在,直指儿童生活,这样才能体现其意义。从主客体角度,儿童生命存在是主体,幼儿园教育环境是客体。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让主客体产生互动,生成意义,也就是说,环境创设与儿童生命产生互动,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主动建构生活经验,收获生命体验。

主客体之间是一种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综合。[4]120如果幼儿园环境创设忽视儿童的生命存在,变成只是教师的“工作”或“任务”,只单一追求结果化和成果化,那么儿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环境形成互动?这样,儿童生命存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无法建立起一种认识关系。既然认识关系不存在,那么儿童也就根本不可能与环境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互动,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也就不成立。由于这种幼儿园环境创设“太务实”或“太功利性”,导致与儿童生命人为分离,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也不复存在。在这样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儿童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何在?如果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要体现意义的,就必须让儿童生命主动与环境产生互动。否则,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没有意义可言的。

总体来说,现实中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儿童生命存在被忽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儿童生命存在人为分离。但环境创设不是摆设,唯有把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过程真正地指向于儿童生命成长与发展才能体现其意义。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既存的环境,而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精神与社会合一的儿童个体。也就是说,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是从考虑儿童生命本质何在的前提下,再去思考如何创设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基于儿童生命教育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立足于儿童是自然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做到:保留儿童的自然属性、尊重儿童精神需求、直面儿童社会化发展。

(一)保留儿童自然属性

1.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回归自然

自然孕育并滋养着人的生命,同时自然也为人的生命体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立足于儿童是自然之子,回归自然,向自然开放[5]。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回归自然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幼儿园内部进行,例如一些幼儿园会合理设计和利用空间,在内部建有专门的植物园、沙水区等自然区域。还可以通过开展户外自然活动进行,植物园、动物园等都是可选之地。

2.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回归生理属性

儿童作为自然的存在,根本在于其具有生理属性,体现为身体的存在,也就意味着环境创设要回归儿童身体本身。首先,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尊重儿童是一种身体性的存在。身体从来不是一具具象化的肉体,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存在,而是生命的整体意象。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给予儿童充足地、自由地运用身体的机会,促进儿童生命的不断生长。如幼儿园不仅要创设促进儿童走、跑、跳等大运动发展的环境,还要让儿童多动手串珠、穿衣等,培养其精细动作的发展。其次,幼儿园环境创设回归身体,要求儿童不仅成为身体的主人,而且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让儿童成为承担者,同时儿童也能从环境中获得生活经验,并最终收获富有意义的生命体验。比如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重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让儿童用身体及感官去感受、游戏与学习,获得生命的愉悦体验。

(二)尊重儿童的精神需求

1.培育儿童“主人精神”

与成人一样,儿童也有着独立的、反映自我的精神世界,有着真实的精神需求。而儿童这种真实的精神需求是须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得到满足的。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尊重并适宜地满足儿童带有精神属性的生活需要。

而在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一些教师以工作的便利性为理由创设环境,导致环境创设中没有儿童的“影子”。因此,基于儿童的精神需求,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尊重儿童,让儿童用其独立的精神世界去成为建构互动环境的主角,并不断保持和推进儿童认知、情感、行为和环境创设的持续互动,培育儿童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如幼儿园创设大量的区角环境,让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材料之间产生互动,实现发展等等,这些方式非常易于把环境创设中儿童的视角表现出来。

2.重视心理环境的营造

幼儿园要满足儿童精神需求的要求,还应当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做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统筹协调[6]。首先,在物质环境创设时要保持多样化,可以让不同兴趣的儿童参与游戏,有助于其情绪情感的表达。其次,在精神环境创设时,要让儿童感受到人际互动的愉悦与成就,达到安慰心理的作用。最后,既然每位儿童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个体差异性,那么,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根据儿童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而不断完善与丰富,满足不同儿童的精神需要。

(三)直面儿童社会化发展

1.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

每位儿童都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地也就接受着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文化影响。要让儿童具有基本的社会属性,就要取材于传统和当前社会文化成果,让儿童在环境创设中感受到社会文化生活。因而,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一定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注重儿童所生活的社会文化处境,并基于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如利用环境创设让儿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2.重视社会性和个性发展

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从个性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化就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社会化绝不意味着抹煞人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结果也绝非排斥、否定共性”[7]。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既要直面儿童的社会存在,也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既要让儿童形成自我存在的意识,形成较好的个性,又要保持儿童之间、师幼之间的情感互动,促进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建立,使儿童的社会化不断发展和推进。

人的生命三维视角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儿童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对幼儿园基于儿童生命创设儿童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直面儿童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存在,就要立足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这也是通过幼儿园环境创设实现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创设精神生命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