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探索与实践
2020-01-09尤月兰任晓博
尤月兰,任晓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阶段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需要我们厘清时代新人与民族复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把握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时代特征,处理好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在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拓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一、“时代新人”的理论内涵
(一)“时代新人”命题的时代性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承担着特定的时代要求,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89-29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也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代青年学生人生际遇与中国梦的实践进程、“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战略在时间上、空间上高度契合。面对崭新的时代解决新矛盾的社会需求,传统思政理论教育也面临着青年学生关于知识获得、价值认同等方面的美好需求和社会资源、教育模式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置身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恰逢世界历史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必然面临各种文化思潮国际化交锋,“时代新人”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斗争势必更加突出,这要求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的关系,对中国道路的国际智慧要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认知。思政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坚定的信念、统一的思想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长城。
(二)“民族复兴”命题的传承性
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未来走势最深刻的思考。早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便在文章中指出“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并第一次提出复兴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论断[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3]161,这也是共产党人最早关于民族复兴历史层次的准确表述,这三个层次的复兴目标也是今天“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雏形。毛泽东不仅系统回答了民族复兴的层次也对其进程作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划分,进一步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后,从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到十九大写进党章,“民族复兴”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被代代传承,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民族复兴的各个阶段,对青年在这一使命中的作用有着统一的要求和期望。李大钊期望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4]。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对青年的历史使命寄予深情的期待:“青年时光非常可贵,要用来干事业,辛勤耕耘,为将来留下珍贵的回忆”[4],这种期待内容明确而具体,在安徽调研时对大学生强调:“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结尾,更是把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赋予新时代的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从五四运动开始,在近现代历史不同阶段,切实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下,青年以怎样的姿态胜任这一责任,也是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之体现。
(三)“初心”与“使命”的有机契合性
“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内涵上来说包含了“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也体现了“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的有效契合。青年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是要处理好历史传承的“初心”和时代要求的“使命”间的逻辑关系。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梦”践行的主体,把个人目标追求与民族复兴有机融合是重要的实践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了青年大学生个人成长和民族复兴之间的逻辑关系:青年大学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 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程参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梦”践行也成为青年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历史实践。只有把体现个人价值的“青春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实践中,才能让个人追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呈现出科学性和现实性;“中国梦”历史实践进程的有序展开也是青年学生“青春梦”得以实现的现实保障。青年学生可以“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大幸。”[6]
二、以大学生群体为例的“时代新人”现状实证分析
课题组以“历史使命”和“民族复兴”为主题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1 214 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以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为主,涵盖合肥其他院校部分大学生,包含了学生干部、社团骨干、有境外学习经历学生和家境困难学生等多种类型,覆盖面较广。受调查学生中大一大二学生占比90.1%,大三学生占比7.5%,大四学生占比3.4%。对以“0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进行了思政理论认知水平、群体价值观个性特点进行全面调查。
“00 后”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成长于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对新生活充满热情和期望,对国家民族的发展目标有着较高的解读兴趣。在问卷中,76%的同学在“你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词汇”中选择的是“中国梦”“七十华诞”“学习强国”的选项,18%的同学则选择了“AI”“996”“直播带货”等社会信息较明显的的词汇。时代特征鲜明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于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问题的认知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价值现象繁杂,主流价值观引导力量弱化
大学生群体处在独立人格完善时期,在多元化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受到各种思想冲击很大,呈现出“反传统化”“去权威化”等鲜明特征。调查中11%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时代价值”选择的是“说不清楚”;95%的大学生在微博、微信、抖音上关注了“娱乐”“搞笑”的账号,仅有4.5%的受调查学生关注了“政府”的网页和账号,不关注的原因基本选填的是“没意思、无聊、不关心”等淡漠的词汇。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被大量的西方价值观碎片所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刻的认同,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例如,对偶像网红等现象的关注使大学生处于浮夸烦躁的精神状态;“佛系”等网络流行文化也对青年的人生态度有着消极的影响;对于知识的来源倾向于网络搜索和网络红人的碎片解读。这些情况反映出大学生对政治词汇、政治生活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网络语言的层面,对主流媒体的淡漠使其无法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因而对“使命”“责任”的认知无法达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要求。
(二)功利化心态重,价值观发展不均衡
市场化的导向性使高校学习内容呈现出学业知识和就业技能之间紧密契合的状态,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就业的压力远高于个人成长成才的综合压力,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追求功利化的实用主义。在学习中重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公共课学习,在大学学习规划中,90%的大学生有“考证”或是“考研”的职前规划,76%的调查对象认为公共课尤其是思政理论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无兴趣。这种情形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要求的宏观思维、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有着较远的差距。另外,在调查中,关于宏观性的问题“中国发展的国际背景”“大学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间的关系”有高达12%的调查对象回答是“说不清楚”,甚至有2%的大学生选择的是“没有必要了解”,因为对历史发展和时代命题无法形成正确认知,40%的调查对象认为“上课玩手机”“沉迷网络”“混沌终日”是正常现象。
(三)主体特征鲜明,社会责任担当不够
改革开放40 年,中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提高,“00后”大学生群体作为家庭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主体特征鲜明,并勇于追求个人价值,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特征。调查对象中,高达95%的学生对“是否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和目标选择”的回答是“是”。这种独立而明确的个体特征是新一代大学生理性思维的表现。但是有少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无法形成科学的认识,表现在:一是对国情缺乏认知的热情;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形成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集体主义在新的时代下是否过时”的回答,有11%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集体没有基本的关心,沉醉于渺茫的个性;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责任心,沉醉于功利性的职业规划;更不愿意艰苦奋斗,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见,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现状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间还有着明显差距,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家、社会和大学生对时代新人教育的需求和高校思政理论工作现实瓶颈之间矛盾的体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地缘文化优势和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力度不够,无法让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足够的价值认同。优秀地缘文化平台不足,地方文化优势无法通过合适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传播。安徽新华学院虽同安徽省新四军研究学会、合肥市党史学会建立合作共创关系,但在问卷调查关于地方文化合作单位的了解中,有35%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清楚”,关于地方文化的了解需求调查项中有23%的同学选择的是“自觉无此类需求”。搭建地缘文化传播平台,构建适合时代新人现实需求的地缘文化传播方式仍然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现实瓶颈。另外,对“时代新人”的教育,多是依靠思政理论课有限的课堂讲授,校园社团虽种类繁多,但大多是满足学生职业规划的课外延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方面的课外教育引导不足。54%的受调查学生除了思政理论课堂很少接触正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97%的大学生都有参加过校园社团和志愿者的实践经历,但只有30%的受调查大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感受。探索时代新人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契合模式,搭建多元化价值观教育载体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深化。
其次,“时代新人”培养教育理念发展不够。时代新人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着思想引导、政治认同、理论认知的全方位要求。如何把思政理论教育的全面性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具体性进行有效结合,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又一现实困境。传统教学模式多采取理论灌输模式,教学内容上对大学生实际困惑关注有限,无法让新时代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理论升华,无法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受访对象中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与咨询工作”不满意达42%,对“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总体要求”回答“没思考过”达3.5%。对于如何把时代命题有效地传递给青年学生,高校思政理论工作者一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理论内化程度和对实践生活关注程度,并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现实底蕴和价值追求进行综合把握;二要在深入理解各种问题和现象在自媒体时代的新特点基础上完成思政教师教育新理念的价值认同,在实践中使思政教育理念和时代发展及学生需求紧密契合。
最后,思政理论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对价值观教育规律把握不够,使很多高校对思政理论教育实践上不够重视,没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效探索多渠道的教育模式。从“课程思政”到“大思政”,传统的思政理论教育虽然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进行了多次创新和整合,但在实践中的有效展开依然不尽如人意,受调查学生中高达91%的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的回答是“不了解”,76%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没有明确接受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甚至有12%的大学生表示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接触过非主流价值观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思政理论课所垄断的领域。有效推进“大思政”教育理念,提高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整体思政理论水平,既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现实方法。另外,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4%的受访对象没有通过网络学习过思政理论,28%的调查对象对目前学生的党建工作“不满意”,32%的学生认为思政理论教育的现实弊端是网络化不够。培养高校思政教师对新媒体多种平台的有效操作,虽可以解决这一现状,但对思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具有伟大梦想并投身于伟大事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政理论课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有效机制,才能做到“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7]。
“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紧抓时代脉搏,又要传承民族精神。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地缘优势,深挖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历史文化熏陶,校园文明践行,思政理论导向的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时代新人践行机制。
(一)发扬地方优秀文化,筑牢理论时代根基
培养“时代新人”,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定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民族复兴进程的方向保障。安徽省社会主义文化资源优势鲜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7年黄麻起义到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始终红旗不倒,并形成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小岗18 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经过40 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今天,立足于先辈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依托著名高校,安徽进行“科技强省”战略实践并取得丰硕的成果。2016 年,习近平在金寨、小岗和中国科技大学调研时,对这些精神进行了充分地肯定并期望在新的时代下进行传承和深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为安徽高校进行“时代新人”的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从历史走向新时代,地缘优势使理想和信念有了现实的根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深挖地方文化的时代价值,把社会主义实践中彰显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时代新人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在情境教化下完成对青年大学生“理论自信”的教育和内化,用党的百年征程的实践深化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用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引导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融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塑造“新人”时代内涵
立足自然历史规律,人们总是把美好的期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这种青春观在中国共产党青年观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本质特征”[8]。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强调,青年学生思政工作应该在挖掘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大学的校园优势,体现出教育工作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学校园是青年学生由校园生活转向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承担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重任。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作为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安徽省最大的民办本科院校,本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制度自信的力证。以市场为导向的灵活的办学模式,时代化的专业设置,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等办学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学习的转化有着现实示范和引领作用。市场经济产物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办学的导向形成有效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中渗透着文化气息,使时代新人历史使命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鲜明的学院特色,完成高等学校的育人功能。
(三)强化实践教学机制,培养使命担当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最终归宿,在认识的辩证过程中,理论也需要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走向绝对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青年学生要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只有经过多样化的社会历练,才能让青年学生对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进行感知和内化。“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9]学校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开发地方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模式探索;创建特色校企合作项目,使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状况更早把握,丰富社会阅历,健全人格培养以形成科学价值观。为有效培养青年大学生使命担当,安徽新华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渡江战役70周年之际组织学生参加纪念活动。通过倾听老战士口述历史,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历史,感受革命文化,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感悟远远超过课堂讲授。另外,学校志愿者协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社团学生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参与普法宣传、社区服务等公益事务,使学生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具体感知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让青年在被社会需要的历练中感受家国情怀,树立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人生理想,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是思政理论教育的有机构成,也是专业教育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延伸,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意义深远。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中存在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与思政理论教育工作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对思政理论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对高校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才能有效解决。思政工作者要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脉搏,传承社会主义文化,投身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