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立德树人理念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
2020-01-09■张浩
■张 浩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知、情、意、行的综合体,始终把握教育过程的常态化管理,并贯穿于各学科的需求侧,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是育人的根本,德是为人品尚,修之于身,《论语·子路篇》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时刻影响着受教育者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增强人格魅力,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受教育者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落实课程改革创新中的“八个统一”,要从多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组建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平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格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注重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提出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更是每名学生的必修课。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职业与技能发展。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国家总体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改革活力在于创新,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大学生的思想素养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后继有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的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学生群体的要求,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创新,在理论中深化,弥补信息化短板,加强教学模式创新,成为时下教育所需。不断凝聚资源的合力,根据学生需求积极引导,多措并举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找准切入点,选取合理的教学渠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让思想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教法观念局限,缺乏教书育人初心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教育个性心理发展。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起步晚,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身处信息时代的教育观从结构形式的单一性不能转化为多样化的一专多能,不能主动适应课程教材教法跟着时代的进步而革新。首先,课程教材教法缺乏重视程度,各地方学校认识不一,认为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没有其他专业课程地位高,首先要保证专业技能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阶段,学习重复率高,可有可无的思想依然存在,而忽视了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初衷。其次,教材体系不成熟,全国各地区的教材从地方教材到统编教材再到地方教材,反反复复地进行调整调换,学生的现实需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虽然教材的构成体系不同,但教学内容依旧未有大的变动,与当代教育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价值取向偏差较大。教学方法的变化相对落后,在教学中教师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为主,学生以间接的接受式知识为主,忽略学生本体诉求,虚拟化、智能化教学手段能力欠缺,关心学生成才初心不足。
(二)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对教育缺乏科学性认识
传统教育三法宝“教室、黑板、课本”制约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不能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束缚,难以树立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创新是发展教育的不竭动力,只有抓住不断创新这个关键,才能让教育走得更久远。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去遵循教育规律,在遵循的基础上创新,按需求层次满足不同人,新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比教师多,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慢慢地成为知识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新技术的发展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教师对自己的定位缺乏科学理论性认识,满足于现状,一直认为获取知识是从教师和书本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思想依旧占主导。
(三)缺乏教学差距的对比,学懂弄通缺乏恒心
教师职业准则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方针政策,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准则的内容为提升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树立了标杆,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逾越师德师风红线。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师间缺乏竞争对比意识,有的教师注重课程建设与教材创新,而有的教师则固守本源,“吃老本”思想长盛不衰。在国内外教育学习方面,国外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国内则沿袭几千年来的应试教育制度,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养成,有的教师则会根据教育背景、教育方式和教育预期的不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化发展,弥补教育教学中差距,有的教师则缺乏学懂弄通的钻研恒心,常常是照本宣科念讲稿,墨守成规搞教学。
(四)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足,缺乏延伸课堂教学能力
进入新时代后,网络在多学科、多领域的渗透中让老师的职能也发生转变,向提升信息素养和改善教育教学手段倾斜,让课堂教学走出校园、走进自然,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跨国度、跨时间、跨学科延伸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有的教师只注重课件的美观,缺乏学生为主的理念,学习新技术的价值观片面,认为教学以教为主,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教案书籍是固定不变的,创新教学技能也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再多的信息化技能没什么提升。课堂延伸不能只限制于所学专业,应该取各科教学长处,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学科课程。
三、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谓教,是指将知识传授于人,育是指知识传授者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教育方式随受教育者的需求而转化,也是指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隐性教育是指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人格特性影响学生,正所谓“身形一例,胜似千言”。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快速前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等系列论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增加新的育人要素,在抓好思路、教学实践的创新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坚定文化自信、共享发展理念、网络教育平台上下功夫,从现有文化教育制度下找突破、从现有发展理念中找规律、从院校网络展示中找质量,加强和改进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弘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统一的思想教育战线,抓住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问题的症结,共同助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设的发展。
(一)坚守初心不忘本,筑牢思想强根基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35年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改、怎样教”提供了具体方案。教育作为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师作为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职业,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解决好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教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专业型人才队伍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强化理论头脑,在教与学中立正初心、修正初心、守正初心,争做学生敬仰爱戴的新型信息化一专多能教师。
1.立正初心。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立身做事的座右铭,要常常照镜子,正衣冠,不断校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偏差,立正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把稳政治方向之舵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政治导向,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理论滋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接受式学,作为利益共同体,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上立正初心,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接受学习上立正初心,只有立正初心才不迷失方向,立正初心才能在推动思想理论课的创新发展道路上深化思想牢固基础。
2.修正初心。“修正”一词涵义来源于拉丁文reisio,“修改、重新审查”的意思,字面意思就是“修改使正确”。“初心”一词,最早源于佛教,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言:“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智无智亦然,二心不同时”;又如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和最初的信念,才能最终达到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教育者的初心是教书育人,受教育者的初心是获取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我们要坚定这份信念与信仰,不忘本忘祖,时刻修正初心,加强思想理论创新,用思想政治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久的活力。
3.守正初心。守住初心,方能守正初心,在中华五千文明史上,尊师重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和时代新人的塑造者,注重教师发展紧抓薄弱环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推动教育事业的革新发展,根本在教师,基础在教育,关键在学生,所以说,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展“思政理论课”教改路径,事关国家教育事业长盛不衰。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旗帜,摆正心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找准定位,初心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引,创新教育理论方式方法与终身学习的意识,敢于破旧立新,锐意进取,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课程教材教法,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优势资源平台。
(二)立德树人担使命,理论革新谱新篇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立德树人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管是家庭、学校、社会,修身立德古往今来一直是立人之根本,立人先立德。立德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全方位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各环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材系统化、知识信息化,都是为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课程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学科体系改革创新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为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革新理论,融合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加之网络信息多样化、网络环境多变性、网民结构复杂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存在着“真”与“伪”的问题,共同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建设,面对真伪应该在细微之间找差距,应在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合而不同、融而化之的建设格局上,加强整体规划、精准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有助于协同各方思维理念,汇聚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合力。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之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全国教师与教材互通交流平台,以适合不同阶段目标要求,形成教育教学、课程教材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理论体系建设。
(三)对照准则找差距,学懂弄通促提升
职业行为准则明确规定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第一标准,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类重要讲话,为培养了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也是新时代下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作为教师要对照准则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查找自身不足,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差距中找出路,转变教学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转变教学理念方面,不受传统观念左右,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拓展知识层次,解决学技术、懂实践、精理论、通创新的学科素养需求;在终身学习方面,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应通过各方面增加知识储备量,纠正自己在教与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应有永不满足现状的心,用身边思想政治出类拔萃之人为榜样,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懂弄通中改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不断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四)找准症结抓落实,创新思政新格局
1.以“讲政治”为立教之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在思想上要以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教化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教育制度,深化课程精细化管理,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师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育人为先的师德。发展教育事业主体在教师,只有有了教师教育才能持续进行,只有有了创新教师教育团队和优质教师资源的机制体制才能让教师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落到实处。
2.以“提素质”为强教之道。强化专业技能,苦练教学水平,提升理论素质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新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富的材料。提升文化素质,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扩大知识面,强化教书育人,达到德才兼备的能力。
3.以“转教风”为修德之基。教师在备课、上课的同时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更换教材教法,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变教风,运用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娱乐相结合,在提升立德树人的同时还间接地创新教学。任何创新都意味着对某种旧的东西的突破,至少是对原有的东西的质疑 ,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和时空界限,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线下满足不同人员类型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在传播过程中更具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网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