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留学生文化课教学新途径探讨
2020-01-09邢虹雨
■邢虹雨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人类正经历着一场极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病毒打乱了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状态。中国政府号召“在家隔离”,为避免人员聚集,减少感染风险,全国各个大中小院校的开学日期都被不同程度地推迟。但教育不能推迟,既要闭门战“疫”,又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停课不停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方针,全中国大中小院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纷纷以网络教学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教学对象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华留学生。当全中国的大中小学生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网课教育时,面对国际关系巨变、交往减少、文化差异凸显的形势,来华留学生的中文教育,尤其是文化课教学需要怎么维系呢?
一、疫情对文化教学的影响
可以想到的是,此次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对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国家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陆方[1]从全球经济衰退、国际交往减少、国际冲突加剧和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几个方面分析了一下新冠疫情后的国际形势。同时,王辉[2]从全球经济受挫、国际关系巨变、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技术革新加速、文化差异凸显等方面谈到了国际中文教育将面临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意识形态分歧、主流价值观变异引发了当前国际人文交流的主要障碍。疫情暴发后,各个国家在疫情的认知、防范、治疗等诸多方面存在分歧。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些分歧越来越大。而不同国家之间的卫生观念、社会规则、自由尺度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更加放大了这些分歧。更为严重的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或许不再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可能成为国际交往的障碍。在诸多的挑战和风险面前,如何消除分歧,让不同文化之间重新握手言和,共同战“疫”,中国文化课这个平台或许能传递一种声音,让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声音。那么这个重新被赋予的使命有哪些新的内容,又该如何去完成,这是笔者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
二、文化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开始来华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中外交流的渠道不断地在拓宽,“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让来华留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播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的国际接受度也在“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的指引下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体现的以和为贵、谦逊包容赋予了中国文化更多的魅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见识,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虽然疫情的影响为文化课教学增加了更多的挑战,但全球化这一时代的主旋律仍然是大势所趋。
(二)助力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多年来,语言作为文化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载体,促成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纽带关系。目前,对外汉语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基本已达成共识,文化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3]。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来华留学生的逐渐增多,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引发了众多的学者及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思考。中国文化中具有特色的剪纸、脸谱、戏剧、饮食……以及不同地域间的个性色彩让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的不断充实和应用,把文化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通过感知、了解、理解和比较四个阶段获取文化的相关信息,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知[4]。同时,语言的文化属性揭示了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5],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感性认知的过程中,语言功能也得到了提高。
三、文化课教学的困境
(一)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让中外的文化交流受到了阻碍,疫情蔓延给国际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文化差异不断被放大,各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遇到了严重的阻碍。国际交往减少,世界将被孤立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想裹挟[2]。各种舆论压力、文化冲突导致文化活动处于不断地被淡化、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二)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疫情期间,来华留学生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多数利用寒假留在中国的留学生,因疫情影响,纷纷买票回国,但仍有部分留学生自愿留在中国,他们和中国人民一起,闭门战“疫”,还有部分留学生旅居他国,留学生群体的异地变成了异国。其次,留学生本身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复杂。在涉及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等等方面的时候,敏感程度因疫情期间的特殊性而不断加剧[6]。
(三)教学内容的敏感性
随着国际交往减少,国际之间的冲突加剧,中国形象中的负面印象“交通混乱”“污染严重”“公德心缺失”等在不断被放大,积极印象中的“人民热情”“百姓生活”“自然风光”在不断缩水。我们在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注重不同国别之间的文化差异之外,需要特别注意规避文化冲突。王辉[2]建议,当前形势下,需专注语言主业,尊重文化差异,淡化文化活动,优化教师、教材建设,缓解舆论压力,避免文化冲突。
(四)授课平台的局限性
遵循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方针,全中国大中小院校纷纷以网络教学的形式,开展新学期的教学工作。网络教学有效地阻断了疫情向校园传播,帮助学校顺利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所以组织网络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7]。
首先,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也借助微信、学习通、腾讯课堂、慕课等众多网络平台展开。但留学生群体分布在世界各国,我们不得不综合异国问题、时差问题、学习环境、网络环境等等因素。其次,网课作为新生事物,教师本身也存在经验匮乏、条件受限问题。同时,网络课程内容怎么安排,时间段怎么安排,长期对着电脑、手机,是否会对师生健康产生影响,我们也需要考虑。此外,留学生的学习怎么监督,学生的积极性怎么调动,教学评价如何开展,这些都成为网络平台授课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文化课教学的新途径
(一)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文化课教学旨在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会跨文化思考。在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教师在选择文化事实时会综合教学对象、内容、难度、体验活动等因素。明确教学对象的同时,教师需要对文化内容的合理性作出判断。当前形势下,教师在选择文化课教学内容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前时代因素,尊重文化差异,重视文化内涵,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避免误解和冲突。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疫情期间涌现的中国“战疫”故事作为文化内容。讲述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在“战疫”中发生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发两种思考:(1)在疫情面前,我们尊重所有的国家为抗击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国家可以不同,体制可以不同,但努力是等价的;(2)明确“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反对将病毒污名化和政治化,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战胜病毒,大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抗击病毒。通过讲好中国“战疫”故事,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认同感[1]。
(二)网络平台的多元利用
疫情期间,“在家隔离”成了全民号召,网络教学开始普及。留学生分布全球各地,首先网络上课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安排上课的时间、地点;其次,网络授课平台多数能够保留教师上课的内容,学生表示,课后可以复习查看[8]。
但留学生群体仍然具有特殊性,针对他们的异国、时差、学习环境以及网络等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安排教学:(1)网络平台的选择和利用,教师需综合考察目前应用较多的网络教学平台,选择2-3个稳定性比较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安排学生安装、使用,综合利用如微信、学习通及腾讯课堂等平台来开展教学。(2)授课方式的选择上,需要考虑留学生所在地的网络环境,网络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可采用直播授课式,学生可直接与老师进行互动,语音以及视频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网络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PPT录播与腾讯会议相结合的授课模式,采用腾讯会议共享屏幕进行面对面互动,再利用微信平台提问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充分熟悉并利用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例如学习通平台的抢答、主题讨论等,适时调动学生积极性,调整慵懒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首先,传统文化课教学主要以课堂授课和实地体验两种方式开展教学。面对面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直观展示、直接阐释、课堂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这些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显然更为直观。网络教学有其局限性,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优势,虽然不能面对面互动,但稳定的网络授课平台,如学习通、慕课等,都有讨论区、互动区,教师可以引导式提问,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自由发问,教师回答的同时还可以引发同学之间的讨论。对于课堂授课中那些腼腆的学生而言,这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设计一系列任务来开展教学,例如在布置手剪窗花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工具,利用直播授课的方式,分解剪纸过程,再以录播的方式发送给学生们,这样课堂上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在课下查看录播,反复学习,这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最后,反馈信息的充分利用。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内学生的参与程度统计,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析,适时调整教学方法,选择更为合适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文化差异日益凸显的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时刻洞悉时事动态,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实时调整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