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剧《威尼斯商人》的舞台美学与借鉴之见

2020-01-09王曦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莎剧威尼斯商人威尼斯

王曦茜

艺术学研究

沙剧《威尼斯商人》的舞台美学与借鉴之见

王曦茜

(商洛学院 艺术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舞台美学的创新式设计与多样化表达,是五幕戏剧《威尼斯商人》在审美思维拓展、呈现策略变革上的重要突破。分析《威尼斯商人》舞台美学的呈现手法与创新表达,结合当前我国戏剧发展的实际,提出未来发展的借鉴之见,可有效增强国产戏剧美学的内涵与人文质感。

《威尼斯商人》;舞台美学;多元发展

继2016年《仲夏夜之梦》《李尔王》《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亚名剧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后,《威尼斯商人》也于2017年7月成为第四部由中国本土专业剧院改编、公演的西方经典戏剧。相比之前几部本土改编的莎剧带有试验性、探索性的表现风格,本次公演的《威尼斯商人》则对原著主题的把握更显游刃有余,并通过挖掘剧作的人文价值、思想内涵,以传统戏剧意涵为表达基体,融合了现代舞台艺术的审美形态,着力拓展故事的表现空间与延伸深度,去优化舞台环境的观感体验,并合理弘扬法治意识与奉献理念,强化了舞台效果的综合表现力,从而也在舞台美学呈现上取得了显著创新[1]。在国家大剧院公演的经典莎剧《威尼斯商人》以舞台美学的革新为突破口,重新诠释了这一巨作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对于正处在蓬勃发展期的中国戏剧来说,可通过参照该剧在舞台美学上的呈现手法,努力将坚持原创制作、推进创新式发展作为重点,革新戏剧的整体统筹思路,展现多元化的美学元素,丰富戏剧的社会内涵,强化剧作的社会反思性与人文诱导性,以期推动我国本土戏剧的自我变革。

一、《威尼斯商人》舞台美学的呈现手法

(一)注重构建瑰丽、精致的整体布景装饰,突出环境氛围的文化熏染感

莎翁早期的戏剧普遍带有基调轻快、叙事严谨的表现特征,反映到舞台布景的设计与表达上,则是强调精细、考究以及富丽的道具元素聚合。在忠实原作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此次公演的《威尼斯商人》,根据国内受众的审美偏好,重点在布景装饰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充分体现了早期莎剧优雅、明朗的独特韵致。在背景搭建上,该剧将模拟中世纪商业城市群落的环形屏风放置于舞台焦点位置,刚朵拉、船坞、教堂等在威尼斯较为常见的建筑影像赫然可见,使得壮阔、悠闲、繁荣的水城画卷渐次铺展开来。而在舞台的外沿,又布置了与环形屏风彼此映照的围栏、码头等,与整个舞台布景形成立体化的呼应。而这种强调壮丽、精细感的布景设计元素的充分聚合,则以自然、流畅的画面营造,凸显了极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气息性的舞台风格,由此也使得观众能够充分融入其绵远、瑰丽的文化熏染感之中[2]。

(二)展现鲜明、明快的色彩基调,强调角色造型与色调之间的协同性

强调明朗、鲜亮、华丽的色彩艺术,是欧洲古典戏剧在舞台美学呈现上的又一大传统特色。莎剧出于顺应受众需求,也大多遵循了这一色彩基调的展现原则。而随着戏剧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受众消费理念的个性化转变,莎剧也不断在色彩基调上寻求着改良与突破。所以,本次上演的《威尼斯商人》采取保持莎剧传统色调、强化角色造型与舞台整体色调一体性的表现手法,以兼顾传承与革新。在该剧之中,无论是耿直、勇敢的安东尼奥,机敏、聪慧的鲍西亚,抑或是狡诈、恶毒、精于算计的夏洛克,都在着装与装扮上给人以轻快、明丽之感,散发着活跃、灵动的“真的人”的气息。而随着剧情冲突的增多、人物性格的深度显露,其在色彩基调又进行了适度微调,使得角色造型与舞台布景之间的色彩调和更为细腻、鲜活。这也确保了受众能够保持观赏剧作的浓厚兴趣[3]。

(三)借助多样化的视听媒体元素进行修饰,谋求感官体验共鸣力的释放

得益于发展理念的多元化、媒体技术与工具的更新升级,当前戏剧作品的视听呈现效果有了显著的革新,在整体观赏体验上更显真实与震撼。莎剧历来就以出色的感官体验闻名于世,一系列先进的媒体元素对舞台进行精细、别致的修饰,与原著相得益彰。而本次公演的《威尼斯商人》,主要引入了高保真环绕声、数字照明灯光组以及环境模拟投影等当前流行的媒体工具与技术,令观众眼前一亮、颇感新颖[4]。随着人物的登场、剧情的演进,其又巧妙利用了背影幕布进行立体化聚光与投射,将多个不同场景进行合并呈现,如夏洛克设计算计安东尼奥、鲍西亚女扮男装仗义相助、法官闭庭进行短暂合议判决等,营造了新奇而又真实的时空错落感与悬念暗示感,使得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与思绪共振。

(四)写实为主,写意为辅的表现手法

《威尼斯商人》在舞台审美呈现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国外戏剧作品元素,鞭笞残暴、丑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事件,赞美真挚的友谊和纯真的爱情,宣扬人与人之间的仁慈与善良,讴歌人性社会的真实,用“真、善、美”的形式来净化人的心灵。同时,改变国外戏剧的主流风格与独特的艺术叙事模式,融入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表现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5],如戏曲中的搓步、云步等虚拟性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话剧莎剧在中国化的演绎融入更多的写意表现风格。《威尼斯商人》舞台艺术改编的成功之处在于既保持了原作品的真实性原貌与精神实质,又融合了中国本土戏曲的表现意境,用写实为主、写意为辅的表现手法来呈现舞台美学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全新的艺术审美享受。

二、《威尼斯商人》在舞台美学呈现上的创新表达

秉承着传播西方戏剧文化、促进中西交流合作的开放理念,此次由中国演员参演的《威尼斯商人》,在完整延续莎剧恢宏、壮丽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依据国内受众的审美偏好,在整体构思、细节完善以及思想性拓展上进行突破,注重构建瑰丽、精致的整体布景装饰,集中展现了鲜明、明快的色彩基调,并借助多样化的视听媒体元素进行巧妙修饰,突出环境氛围的文化熏染感,强化了角色造型与色调之间的协同性,释放了强烈而持久的感官体验共鸣力,也有效完成了舞台美学表达策略上的革新。

(一)以传统戏剧意涵为表达基体,融合现代舞台艺术的审美形态

行业竞争态势的不断加剧、受众消费要求的持续提高,都促使戏剧从业者要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变革表现模式以及提升剧作品质等手段,来为自身寻求生存空间。而在本剧之中,则通过“承古出新”的演绎形式,既保留欧洲经典戏剧的原汁原味,又借助现代戏剧元素的导入,使得富丽、恢宏的传统布景韵致与明快、淡雅的现代审美意趣水乳交融,打造鲜明、灵动的中世纪水城舞台。在此基础之上,配合浓淡适宜的人物装扮、流畅细密的剧情推进,释放畅快、独特、醇厚的视听感染力,使得观众眼前一亮、赏心悦目。

(二)拓展故事的表现空间与延伸深度,优化舞台环境的观感体验

相比《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带有一定历史还原色彩的莎剧,《威尼斯商人》显得更能贴近社会实际,以平民生活的视角进行切入,融合了捍卫友谊、守护爱情、权益抗争等多种具有冲突性的故事元素,使得剧作的故事空间得到了充分拓展,也延伸了该剧在人文层面的深度[6]。在壮丽、典雅而又鲜明的舞台氛围烘托之下,该剧也细致挖掘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多样的变化,突破了脸谱化的角色塑造,从人性的本能出发进行审视与批判,肯定道德、品性等可贵人格的现实意义,配合其以喜剧为基调的故事推进,也使得舞台环境的观感体验更加真实、鲜活、韵味无穷。

(三)积极弘扬契约精神与法治意识,强化舞台效果的人文底蕴

在娱乐化大潮的冲击之下,原本定位于高雅艺术、小众人群的戏剧,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受众数量减少、市场萎缩、生存压力增大等现实问题。为了谋取生存空间,个别戏剧也开始迎合低俗趣味,尽管在短期之内实现观众回流,却难以真正吸引受众长期观剧。而该剧忠实原作的人文主义内涵,并通过挖掘其所倡导的弘扬契约精神与法治意识的时代价值,以带有讽刺与幽默色彩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人性卑劣面与道德、诚信、法律正义之间的博弈,升华了剧作的现实意涵,使得整个舞台不仅成为斗智斗勇的竞技场,而且也闪烁着理性、爱与希望的人文光辉。

(四)用浪漫主义精神冲破传统戏剧的思维藩篱

中国演员演出的《威尼斯商人》在叙事表达上延续国外浪漫主义精神元素,突破中国传统戏剧固有的思维模式,它的成功演出以及所带来的强大正面效应,为莎剧中国化改编提供了重要的舞台理论和实践,成为戏剧未来发展的有力借鉴。《威尼斯商人》把现实主义作为舞台美学创作的出发点,作品既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真善美的艺术审美元素,又充斥着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烙印。莎士比亚戏剧被称之为世界经典剧目,舞台价值不仅表现为艺术本身,而且表现为生命个体的情感诉求与表达,通过作品感染力来解放思想、释放情感、消解精神压力,用更加开发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解开禁锢已久的情感藩篱,使该剧的上演给观众带来传统戏剧不一样的情感诉求,使人耳目一新,并能培养现代人的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

三、《威尼斯商人》对于我国戏剧行业的借鉴之见

(一)坚持原创制作,推进创新式发展,革新戏剧的整体统筹思路

要从本民族的文化母体之中汲取营养,将原创、变革作为发展导向,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合理吸纳传统戏剧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上的独有特色,并参照当前国内外戏剧最新的场景表现模式去提升观赏体验效果,深化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学习,引入更为科学的管理机制,以舞台美学体系优化为突破口,改革现有的统筹思路,形成更为开放、兼容的全新观念,推动本土原创戏剧艺术的创新发展。

(二)把握受众的审美偏好与消费需求,展现多元化的美学元素

考虑到当前受众审美趋向与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演变,我国本土戏剧应当及时依据市场动态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在美学上的设计思路、呈现方式[7]。逐步加快在舞台布景色调的优化、灯光组的调整、道具的改良以及服装造型上的革新,采取较为折中、通用的编排方式,以兼顾对于主流、小众需求的同步满足。此外,也需要改良剧作的配乐模式、叙事方式,与场景艺术形成比照、辉映,以营造更具感官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的视听美学氛围。

(三)丰富戏剧的社会内涵,强化剧作的社会反思性与人文诱导性

要将戏剧的调剂受众思维、陶冶意趣情操等的艺术价值作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社会诱导作用,满足受众在精神熏染与行为诱导层面的现实需求。同时,立足时下的时代背景,通过剧作来反映、剖析相应的社会事件,强调舞台环境的现实参照感、文化底蕴感以及思想共鸣感,引导受众通过观赏剧作,对社会发展进行理性、多元的思考,实现价值观念扭正、社会意识重塑,由此来强化剧作的现实引导意义。

(四)中国戏剧的返璞归真与浪漫主义色彩

中国戏剧语言表现风格上多浮夸,服饰上也有着较多的讲究,戏剧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以舞台表演者的身份呈现,真实的情感流露较少,舞台表演者只是以一种叙述身份来转述真实作者的实际意图、情感[8]。可以借鉴《威尼斯商人》的叙事创作方式,既展现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还要充分表现演员的创造意图,这样才能使舞台表演成之为艺术,同时,扮演者还要承担真实事件叙事者身份,转变以往戏剧中仅以角色身份来演绎故事情节,用“内叙述者”的身份参与到剧中人的身份当中,建立角色与叙述者之间的舞台对话,用返璞归真的叙事方式来表现舞台风格,才能更好地演绎故事,才能形成更强的感染力。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表演风格既有深刻意义的社会批判,又有对传奇爱情的歌颂与弘扬,歌颂人文主义的爱情与友谊,中国戏剧在真实、朴素地展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人文精神的同时,还应用浪漫主义色彩来表现舞台艺术,形成舞台叙事的审美特色。

[1] 季乔.“空”的静默——话剧《威尼斯商人》舞美札记[J].演艺科技,2015,(3):77-80.

[2] 李慧.舞台灯光中的美学[J].戏剧之家,2015,(19):268.

[3] 濑户宏.论上海戏剧协社的《威尼斯商人》演出[J].四川戏剧,2014,(1):25-29.

[4] 孙卓.从《威尼斯商人》看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文化因素[J].作家,2015,(6):153-154.

[5] 朱文静,杨冰峰.探究《威尼斯商人》当代变奏下的互文生命力[J].戏剧之家,2019,(6):192-194.

[6] 叶小军,吴倩茹.勇敢而苍白的“颠覆”——析《威尼斯商人》和《女驸马》中的“女扮男装”母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8-80.

[7] 周刚.中国戏剧美学下的人性释放与开掘[J].戏剧文学, 2019,(5):4-8,162.

[8] 李季.叙事的变革——近40年中国戏剧观察刍议[J].当代戏剧,2019,(3):4-7.

On Stage Aesthetics and Insights in Shakespeare’s

WANG Xi-xi

(Institute of Art,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726000, China)

The innovative design and diversified expression of stage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five-act playin terms of expansion of aesthetic thinking and change of strategic presentation. The presentation techniques and innovative expressions of stage aesthetics ina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drama in China, some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rama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connotat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 of domestic drama aesthetics.

stage aesthetic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J813

A

1009-9115(2020)02-0157-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2.030

2019-08-01

2019-10-16

王曦茜(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多媒体设计。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猜你喜欢

莎剧威尼斯商人威尼斯
寻常威尼斯(节选)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浅谈莎剧形式化与思想性的关联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浅析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电影《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美
穆拉诺玻璃瓶,“威尼斯商人”的外衣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
威尼斯狂欢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