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型”教育在高职院校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20-01-09王鹤桦任柯昱刘金海焦红见
王鹤桦, 任柯昱, 刘金海, 焦红见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检验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所以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1]。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加强“三师型”教育教学改革尤其重要。“三师型” 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既能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三师型”教师是把行业知识、能力融入于教学过程之中,并能够根据社会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给予学生有针对性就业指导的专门型人才。本文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检验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三师型”教育教学在高职医学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三师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三师型”教育教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高职医学教育更加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要求教师将专业技能培养、职业导向引领贯穿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建立、课程的开发、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各环节之中。此外,还需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并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能够洞悉职业发展动向;具有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态度的能力。
1.2 “三师型”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淡化系统性、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岗位技能的培养。
1.3 “三师型”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现今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其规模不断扩大,但高职教育仍属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2]。我国高职院校多是由中职学校升格组建而成,教学形式多是本科教学的压缩版,教师多为专职型,较少有企业工作实践和经历,职业技能更新和职业理念培养相对落后,高职院校中“三师型”教师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发展。
“三师型”教育要求教师通过赴企业实践学习,与企业领导、专家、员工等交流研讨,能使教师接触到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发展及新方向,更新知识体系,革新职业理念,使授课内容更前沿、更丰富,并使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无缝”接轨。“三师型”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3]。与此同时,通过教师赴企业为契机和纽带,可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促进高职教育建设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4]。
2 高职医学对“三师型”教育的需求
受招生体制限制,高职院校录取的生源呈现基本素质良莠不齐。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大部分高职生选择高职,并不是因为希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上的,而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做出的无奈选择,这样造成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也缺乏详细的规划。二是社会和企业看重高学历,也给高职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导致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和以后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高职医学生的专业性强,择业面窄,因此,对高职医学生来说,要提高就业竞争力,需要能把理论、实践以及职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的“三师型”教育[5]。
3 高职医学“三师型”教师的现状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帮助,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了解市场需求和职场动态,在教学中能根据社会需要给予学生升学、就业和创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目前,中国很多高职院校不仅有专业课教师,又有就业指导教师[6]。专业课教师擅长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普遍缺乏就业指导技能,而就业指导教师多为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对行业发展缺乏认识,难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因此,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出众、水平高超的“三师型”教师队伍。
3.1 在职培训 学习进修是对教师的常态化要求。“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仅仅靠引进是不现实的,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在职培训和学习进修[7]。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校级培训,学术研讨会、学习班、“大学生职业与就业发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专题培训,以满足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的深造、实践技能的获得、就业指导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需求。
3.2 校院联合 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和教师引进的机制,决定了高职院校中的多数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使得高职院校中的教师群体呈现出高学历、低技能的现状。加强校院合作,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医学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派送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经常性深入临床,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把在临床实践学到的知识引入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升职业指导能力[8]。
3.3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9]。校企合作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的风险和成本,并无形中扩大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和宣传,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校企合作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促使教师能力转化的平台,是检验教师“三师素质”的大舞台。大力加强“三师”队伍建设,主动对接企业,既培养了专业教师的“三师素质”,又转化了专业教师的“三师能力”。
3.4 三证上岗 由于目前在学校担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多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兼任,其大都缺乏与所指导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因而不能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由专业课教师承担有其自身优势,专业课教师有着与学生相同的学科和行业背景,能根据行业发展提出更加实用和专业性的指导性建议。所以,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应推行专业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书、相应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上岗的“三证上岗”制度,促使专业课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三师素质”,促进“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10]。
4 “三师型”教育教学在高职医学中的应用
高职医学生一、二年级在校学习,三年级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对如何获取职业信息不甚了解,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职业环境的探索也有些欠缺,因此,从入学起应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其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缓解就业压力尤其重要[11]。
4.1 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在刚入学的时候,高职学生存在学习盲目的心态,另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智力基础、不同的文化水平,使大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12]。因此,从入学开始,应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使其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可由本专业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专业发展经历、大学经历等人生阅历为主线,结合专业历史、现状、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毕业后能胜任的工作领域等方面开展新生专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和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4.2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 作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机构的普遍重视[13]。目前,为促进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该活动能有效地把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模拟面试、就业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能科学分析自身的优缺点,结合各自兴趣所在、所学专业以及性格特点阐述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目标,并用课件进行展示和演讲,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科学规划,做好目标定位,在提升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将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4.3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检验技术学院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基层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血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人才。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首先对高职高专医学检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课程构建为三个平台,即基本素质平台、专业素质平台和专业拓展平台。三个平台又分为5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专业拓宽模块和职业修养模块。5个模块的课程涵盖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需求,将上述课程设置称为“3-5”模式。
为了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特色,进一步将专业知识技能模块所涉及的课程优化整合为新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课程体系,称为“1+1+N”,即1门“医学检验技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1个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群、N个医学检验选修方向。具体做法是将医学检验基本技能从6门专业课《临床检验基础技术》《生化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中分解出来,综合为1门“医学检验技术基本技术”课程;将上述6门课程整合为1个必修的专业课程群,对其中的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按照学生今后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病理学检验技术》《输血与输血技术》《饮水、食品、空气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新进展》等课程(简称N),供学生选修,形成一个“1+1+N”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采用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学生在一年级即可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规划的形成,二年级可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训,同时强化了基本操作技能,三年级毕业实习期间在职业环境中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课程设置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通过典型的临床病例,以任务引领的职业活动,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临床项目操作,并进行结果记录和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为今后职业活动时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基于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课程开发,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14]。
4.4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并举办“趣味专业知识竞赛” 目前,一部分高职学生因对专业课内容与毕业后工作内容的直接联系认识不清,因此不能明确学习目标,影响了对学业生涯的规划。一部分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即使形成了对毕业后职业的某种预期,却往往没考虑到自身的条件和未来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能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专业素质的提高还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4]。教师可围绕专业知识,精心设计安排“趣味专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们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4.5 产学结合 产学结合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与产业部门(企业)的专业资源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获得实用的专业性技能,并能帮助学生在就业时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变,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15],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使教师不断更新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和教师不切实际的教学,体现出“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16]。
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采用多种途径,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始终。同时应把理论、实践以及职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21世纪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