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采生平著述考
2020-01-09伊雯君
伊雯君
(北京语言大学 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3)
王邦采是清代早期比较重要的楚辞研究者,其代表性著作有《离骚汇订》和《屈子杂文笺略》。其中,《离骚汇订》一书是研究《离骚》章法结构的重要著作。该书从整体出发,立足于屈原人格精神、《离骚》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提出了楚辞研究的“七病论”、《离骚》结构的“三分法”,并系统梳理了《离骚》中“求女”问题,不仅对于《离骚》本旨大义的理解大有裨益,而且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子杂文笺略》一书主要是对《离骚》以外屈原赋作的研究。王邦采在汇集诸家观点的同时,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他在评价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时称:“《九歌》之音思以慕,《天问》之音思以荒,《九章》之音思以激,《远游》之音思以旷,以至《卜居》《渔父》,惝怳愁悽,郁结之思,缠绵莫解。”[1]洵为至论。虽然王邦采对楚辞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但是目前学界对王邦采的重视不够。因此,对其生平和著述情况进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对王邦采其人的再认识
王邦采,清江苏无锡人。目前对他的介绍大都来自于《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二十四秦瀛所撰小传。传称:“邑诸生,中岁弃举子业,覃精六经,淹该史学,好为诗古文辞,尤工于画,跌宕超逸,入古人妙境,精别金石缣素,南北宋雕镌版本,吴兴贾人接踵就辨真赝。又喜笺注前人遗编,而《离骚》更别有解会。”姜亮夫《楚辞通故》转引了此条[2],此后楚辞学类书籍中对王邦采的介绍基本上都不出这个范围。
(一)生平家世考
笔者查阅清代顾光旭所辑《梁溪诗抄》时发现,此书卷三十载有王邦采传记,较秦瀛所撰更为详细具体。兹录如下。
王逸老邦采。字贻六。晚年自署逸老、亦曰逸人。诸生。弱冠游庠,数蹋省门不利。中年善病,弃举子业。大肆力于古六经性理诸书。殚心研说,探抉奥窔,而口不言性命崇实行也。经疑则随手劄记史论亦然。尝曰读史当识其大者,人物琐细描画处,彼自为文耳,无关紧要。古今兴衰治乱,事机得失,人物邪正,纵横贯串,独见其大,后进有质疑就正者,必穷原竟委,不惮谆谆复,发人神智。所居斗室,常扄户,非所欲见,扣之輙不应。古今法书名画,张满四壁,日夕偃仰其中,兴到捉笔为诗古文辞,为书为画皆入妙而不肯出以示人。著离骚注释,于前人多所辨证,又注徐节孝、晁具茨、吴渊颖诸集行世,又读书随记读书续记读书剩语,皆付剞劂,其他著述甚夥,今皆散轶,不可复覩,邑志文苑有传说者,谓逸老生平有倪高士之风焉。[3]1
此条记载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对于王邦采的了解。王邦采放弃科举是因为科场接连失利以及中年多病。他潜心研读经史典籍,多有宏论。王邦采所居斗室中收藏了大量古今法帖名画。在日常生活中,他常闭门谢客,兴之所至,为书为画,皆入妙境。
关于王邦采的生卒年,存在不同的观点。李诚、熊良智等采取较保守的说法,认为王邦采“活动于清康熙间(1662-1722)”[4]。一些研究者则以这个时间为王邦采的生卒年。如曹正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偶证三十例(下)》一文即称王邦采“1662-1722在世”[5]。仲威《善本碑帖过眼录》中王邦采生卒年一栏也载为“1662-1722”[6],但此书所指碑帖乃是题为王羲之作的《黄庭内景经》,王邦采题跋落款时间是乾隆三年十二月(1738),故其不当卒于1722年。又《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载其“生丙辰,寿七十一”[7]。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据此认为王邦采生卒年为“1676-1746”[8],也就是康熙十五年到乾隆十一年。笔者认为这个时间较为可信。
王邦采的字号有多种。传记中多称其字“贻六”,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载其又字“携鹿”[9]198。王邦采号“畦绿”“逸人”“逸老”“湖上逸人”,自称“逸老”“逸人”。自署斋号、室名有林养堂(《离骚汇订》序)、漱墨斋(《黄庭内景经》跋)、重阳阁(《渊颖集》序)。
关于王邦采的家世较难查证。王笺本《渊颖集》附有王邦采所作序文。在这篇序文里,他提到《渊颖集》的注解是他与“家姪”王绳曾共著[10]5。王绳曾(1676-1755),字武沂,学者称蓼原先生,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二名,官扬州府教授,尝主讲东林书院。王绳曾著有《春秋经传类联》(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谓其尚著有《交翠轩稿》《知古知今录》《澹园诗稿》《寤歌存草》。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称王绳曾少受学于舅氏秦道然,可知王氏与无锡望族秦氏家族有一定关系。
(二)事迹考
目前已知的除著述外,王邦采的主要事迹有刊刻古籍和书画活动。
刊刻古籍方面主要有《节孝先生文集》。一些宋元刊刻的古籍,因年代久远而几近亡佚。朱泽吉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清代的首次重刻本就成为目前传世最早的刻本”[11],在多方面有重要价值。他所提及书目中即有王邦采覆宋刊徐节孝诗集。康熙六十年(1721),王邦采覆宋刊《节孝先生文集》三十卷。此书最早由太守王直阁访徐氏子孙而得徐积遗稿数万言,并“镂板以广其传”。至宋淳祐十年(1250),王夬亨又重刊此书。他在序中说此书的山阳旧板毁于兵乱,他重新裒辑全书,以承先志。然而此书当时“未及付梓”[12]。王邦采刊本上题“依宋本刊,徐节孝先生全集,锡山王氏藏板。”可能即是此版。罗振常先生曾见此刊本两种。一本有锡山王邦采序,罗先生记载道:“康熙辛丑锡山王邦采序(草书,半页四行)。”另一本则无。他认为后者乃书贾去王序而伪作宋刻,并谓邦采刻本“楮墨古旧,虽非宋刻,亦可谓下真一等,可宝也”[13]。可见精良。
王邦采善书画,精于赏鉴。其画笔萧疏淡远,以静逸胜。《梁溪诗抄》称其有倪高士风。倪云林,名瓒,字元镇。其题画常用“云林”二字,故世称其为云林先生,后代画家多学其“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的“逸气”,王邦采亦颇得其要。《桐阴论画》载:“诗情画笔,跌宕超逸,颇臻妙境。所见扇头册页,萧疏淡远,思致妍雅。较梅壑之简淡,以遒炼胜;较青溪之潇洒,以静逸胜(贻六画深得古法,笔情墨趣与严秋水父子相近)。惜传世甚少,尺幅小品,殊令人思慕矣。”[9]198可见,王邦采曾有扇头册页等作。邹方锷(1)方锷,字豫章,号半谷,一号笠溪。江苏无锡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大雅堂集》有《题携鹿先生画》一诗。诗云:“疏篱一曲石苔平,溪路无人野水横。白板茆檐深竹里,是中应有读书声。”[14]此首题画诗较好地概括出了王邦采画作的静逸风貌。此外,《黄帝内景经》有王邦采题跋:“予旧藏韩古洲先生手摹《内景经》真迹,后有衲米老人跋语云‘先生生平手摹者不下千本’,虽较之真迹未知何如,而其功力可谓专且勤矣。”《清稗类钞》载:“楙,字朝英,别字逸泉,居无锡闾江,工画,世无知之者。同邑王邦采一见,即为之延誉,自是遂大闻于时。”可见,当时王邦采在书画创作和书画鉴赏上是有一定名望的。
结合以上资料,可以对王邦采有一个总体认知。王邦采(1676-1746)生于清康熙十五年,卒于清乾隆十一年。他不仅长于楚辞研究,亦喜好六经、史学,能诗能文,在书画金石版本上亦有成就。
二、王邦采著述考证
对于王邦采的著述成果,目前尚未有系统梳理考证。曹正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偶证三十例(下)》一文考证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认为王邦采即是《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九记载的“读书随记一卷、续记一卷、剩语一卷”的作者[5]。方广岭《〈清人别集总目〉和〈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补遗》中提及王邦采所撰《吴渊颖先生集》十二卷,并将其归类为咸丰同治朝刻本中“两部书均未著录,但属清代名望较高的著者及文献”一类[15]。孙文良、董守义主编《清史稿辞典(上)》中载“王朝寀,误名,应为王邦寀”[16],纠正了《清史稿》中关于《吴莱渊颖先生集注》十二卷作者名字的书写错误。这些研究的出发点虽然不是为了探究王邦采之著作,但对于我们研究其著作情况有所帮助。
根据文献记载,笔者发现除了前文已提到的《离骚汇订》和《屈子杂文笺略》外,王邦采的作品主要还包括《徐节孝集注》《晁具茨诗集笺注》《吴渊颖集笺注》等诗集笺注三种,《读书随记》《续记》《剩语》等读书笔记三卷。《梁溪诗抄》称王邦采“注徐节孝、晁具茨、吴渊颖诸集行世”[3]1,《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九《艺文》亦著录,可互相参证。此外,《梁溪诗抄》还辑录有王邦采诗二十一首,较为罕见和珍贵。以上记载除诗歌外,均只有题名,今逐一进行考辨。
(一)诗集笺注类
王邦采诗集笺注类著作主要有《徐节孝集注》《晁具茨诗集笺注》《吴渊颖集笺注》三种。
一是《徐节孝集注》。徐积(1028-1103),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宋史》卷四百五十九有其传。他的一生以孝、廉称,可谓贤而知者。卒年七十六,赐谥节孝处士。王邦采之注徐节孝,《乾隆无锡县志》《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均有载,《梁溪诗抄》称以付刻行世,今不复见。
二是《晁具茨诗集笺注》。宋晁沖诗集笺注者向云不知何人。《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晁具茨集十五卷提要”称:“引书内有一统志及韵会韵府等书,当为明时人。”海山仙馆丛书本前有宋绍兴十一年俞汝砺序,书末有“亮圃”跋,称:“右宋晁具茨先生古今诗一百六十七首,涪陵孙君寿诸梓,陵阳俞君为之序,迄今六百年矣。……余向藏有缮本,爱其取材宏博,富有百家,而又惜其字多鱼豕,吟咏之余,猝难解会,因别购善本,与西亭先生雠校数过,讹者是正,疑者是阙,而加笺焉。读者庶可藉以寻其义之所在乎。”后自署:“亮圃书于一卷一勺之间。”[17]从时间上看,称俞序距当世六百年,可见笺注应作于清乾隆间。“亮圃”与“西亭先生”虽未详何人,但据辛幹称邑城小河上王宅有“一卷一勺”之斋[18]191,可见作者当与无锡王氏有关。乾隆《无锡县志》、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均称王邦采注晁具茨。《江苏艺文志》称此书有三槐堂原刻本,藏于无锡图书馆。
三是《吴渊颖集笺注》。渊颖集为吴莱弟子宋濂辑录。王邦采序云:“……岁己亥家姪武沂都门旋里因取先生集相与校勘笺释,凡两阅寒暑而成。……家鲜藏书质加谫陋,搜罗未备考订未精,姑阙疑焉,以俟博雅之君子。”[10]5今有康熙六十年(1721)锡山王绳曾裕昆堂刻本(存无锡市图书馆)、康熙六十年(1721)无锡王邦采刻本(存南京图书馆)[19]。
(二)读书笔记类
王邦采有读书笔记三卷,分别是《读书随记》《续记》《剩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杂家类存目六载:“《读书随记》一卷、《续记》一卷、《剩语》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自题曰湖上逸人。又署上章摄提格,为庚寅岁,相其版式,盖康熙中所刊也。其书皆摘录经史中语,而以己意论断之,然无所发明。《剩语》为诗赋小词数十首,于句下各加笺注,亦无可采。”《无锡艺文志长编》“寄沤书巢捐赠旧藏影写本”条称:“是书《随记》《续记》皆讨论经史,类宋儒之学,《剩语》为五、七言古诗,间有律赋及小令词。前后无撰刻姓名,而卷首自序曰‘湖上逸人’,《剩语》自序又曰‘逸老’。原刻本如宋人巾箱式,同县余一鳌得于衢州市上,既携归,与刘继增博稽详考,定为邦采所著无疑,并书颠末于简端,不赘焉。”[18]108可见,此书曾经刘继增等的考证认定为王邦采所作。钱基博《无锡县立图书馆刊刻〈锡山先哲丛书〉计划书》载:“就馆中现藏乡贤著述之未刊本及旧刊之孤本,分经史子集编制备刊书目。”此三书即在备刊“子部二十三种四十册”之列,录为:“读书随记一卷剩语一卷续记一卷共一册,清王邦采著,本馆抄本。”[20]后《锡山先哲丛刊》的出版因战乱、资金等原因而中断,是书今存无锡市图书馆(2)《第二批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第01904号。。
(三)诗作类
王邦采诗今存凡二十一首。其诗他处无载,唯《梁溪诗抄》(3)《梁溪诗抄》为清人顾光旭所辑,共五十八卷,收录了自东汉到明清的两万多首诗。顾光旭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为官颇有政绩,体恤爱民。他曾出任东林书院山长,培养出许多人才,并致力于搜寻无锡籍诗人作品。录有二十一首,分别是:《示儿》二首、《书怀》一首、《莫照》一首、《杂咏》二首(“杂咏五首,二存”)、《春游辞》一首、《岁暮》一首、《题蓉帆图》一首、《题金粟山房》一首、《题云山图》一首、《老至》一首、《题扇》一首、《述怀》七首、《题秋林图》一首。其中,《春游辞》颇有古意,题扇、题画诗则见其鉴赏功力,《书怀》《述怀》等则满含对人生的无奈和时光易逝的感喟,《岁暮》一诗是其步入老境之作。
三、《衍约说》与《双奇会》作者探疑
除了前文所述目前基本可以认定属于王邦采的著作外,尚有两种书目存疑,即《衍约说》与《双奇会》。笔者分别对这两种著作加以讨论。
(一)《衍约说》
《江苏艺文志》依据乾隆《无锡县志》卷三十九,判定此书作者为王邦采[21]。查乾隆《无锡县志》只载:“衍约说,王邦采。”[22]后无详细说明。县志虽言此书是王邦采所著,但通常认为此书乃宋版。《衍约说》一书,宋时书目皆未尝著录,最初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存目提要》。四库提要判定此书为宋版书,作者为南宋人,称:
《衍约说》十三篇。两江总督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诸家书目皆不著录。相其版式,由宋麻沙本翻雕,所征引亦至南宋而止。前有小引数行,称其‘祖以约自号,所以垂训后人,爰取古人之可法戒者,分类采录一二,而衍其说于左。’然不知以约为号者何人也?后有自跋,题上章阉茂。考宋度宗咸淳六年,岁在庚午,则其人当在南宋末矣。书分十三目:曰身心、曰学业、曰几务、曰言语、曰交际、曰田宅、曰器用、曰服饰、曰饮食、曰珍货、曰婚姻、曰丧葬、曰奴婢。每目之下,各先衍其说,后乃杂引故实格言,亦偶加评断。盖家戒、世范之流也。
今北京大学藏《衍约说》有阮元、宋葆淳等人书跋,从纸张、雕刻等角度也认为此书是宋版。
综合来看,《衍约说》为南宋末年之作的理由是版式为“宋版”、征引内容“至南宋止”、时间“上章阉茂”这三条。实际上,这三条理由不仅存在表征上的矛盾性,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靠性。我们不妨在认定它为宋版书的前提下,来探讨剩余两个证据。首先,自跋时间问题。“上章阉茂”乃指庚戌年。宋代最后一个庚戌年是宋理宗的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故如依此时间,其作当不晚于淳祐十年。其次,征引内容问题。张燕婴认为《衍约说》多引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内容,而《鹤林玉露》丙编成书乃在“淳祐壬子”,即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23]。故《衍约说》的成书一定晚于淳祐十二年。这是两条完全相悖的结论。戎默在《旧题宋人笔记考辨二则》一文中依据后者,认为此书成书时间乃是元代,其作者则应是由宋入元之人,或者是元人。对于实际上呈现出来的宋版状态,他引李致忠先生《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对元初刻书承袭南宋遗风的特点给予了解释[24]。笔者认为,他判定此书非宋版值得肯定,但将其定为元版则是拘于旧说。“上章阉茂”所代表的庚戌年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概念。唯一能证明它作于宋元的证据即“所征引亦至南宋而止”。但是作者已表明所采录乃“古人可法戒者”,或是追慕古人也未可知。更重要的是,其所征引至南宋止,而南宋之人对于同时代的作者来说可算古人么?这是一个问题。仔细研究即可发现,四库提要之谓此书为宋版,最大的根据仍然“相其版雕”。但版式并非是判断书籍时代的关键证据。清初时也有用宋纸精印的现象,一些刻本仿造甚工,而难以辨别。而康熙年间刻书精良,撤去康熙序跋以充宋椠之事尤多。故而此书为宋版书并非定谳。
那么除了乾隆《无锡县志》之孤证,王邦采可能与《衍约说》发生关联吗?借由现存资料可以了解到其他重要信息。第一,王邦采为江苏人,四库提要之《衍约说》为两江总督采进。虽然清高宗最初只是下令收辑图书,但是地方采进图书则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第二,王邦采善于辨别宋版书,亦善于刻书。《无锡金匮县志》称其:“精别金石缣素,南北宋雕镌版本,吴兴贾人接踵就辨真赝。”可以看出,王邦采对于南北宋之版本甚有研究。《无锡艺文志长编》载有“孙氏《玉鉴堂题记》称‘是书为康熙雕刻巾箱本,流传颇少,书估有去其书跋,伪充宋元椠者,此事曾闻诸江阴缪荃荪’”[18]191之事,亦可窥见一斑。第三,王邦采在《离骚汇订》序后的落款乃是“贻六氏又题于林养堂之竹翠松苍深处”,《衍约说》最后作者自跋题“岁在上章阉茂之长至月敬书于竹林深处读书斋”,二者相似。而他在《读书随记》诸书中署“上章摄提格”,可见他亦有采用岁星纪年的习惯。第四,王绳曾乃雍正八年庚戌科进士(1730),二人同龄。是年,王邦采尚在著述之盛年。但是,至此仍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衍约说》作者说“吾祖之以约自号也。所以垂训我后人者至矣”,提及其祖先有以“约”字号者,尚不知何人。其次,书中钤“毛晋私印”“季沧苇图书记”等印记尚无法给出合理解释。故而我们目前并不能够判定此书作者,但王邦采与《衍约说》之间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是不可否认的。
(二)《双奇会》
《双奇会》见载于姚燮《今乐考证》与《今乐府选》。《今乐考证》共十二卷,记录了上起金元,下至道光、咸丰年间,共五百一十二位戏曲作家和二千三百余种剧目。书中有“湖上逸人一种。双奇会”条目,但其后既无案语,也无考证[25]。《今乐府选》则选录从金元至清的诸宫调、杂剧、传奇等四百二十九种,收罗范围广泛[26]。张宗祥《复庄今乐府选详目》中录有《双奇会》,称:“湖上逸人《双奇会上》:逢侠、辞家、奸构、烈殉、侠拯、诛逆、脱阱、慈训、啸聚(以上百又六十册)。《双奇会下》:歼寇、途攫、神示、惊变、创守、番叙、窘谒、陷阱、双合。”[27]《双奇会》虽在他处未见著录,但《今乐考证》中所称“湖上逸人”,确是王邦采自号。王邦采生活年代也尚在《双奇会》的创作时期范围。因此,《双奇会》为王邦采所作的可能性较大。
四、结语
综上,王邦采生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卒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他不仅喜好经史典籍,而且在书画金石版本上亦有成就。除了《离骚汇订》和《屈子杂文笺略》这两部楚辞研究书籍,他的作品还有《徐节孝集注》《晁具茨诗集笺注》《吴渊颖集笺注》等诗集笺注、《读书随记》《续记》《剩语》等读书笔记,以及诗歌二十一首。有记载称《衍约说》与《双奇会》也为王邦采之作,但目前证据不足。《梁溪诗抄》称王邦采“著述甚夥”,只是多已散轶。可见王邦采的著述当不仅限于本文所述,随着文献整理的发展,会逐渐走入大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