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科学社会主义观在新时代的价值意蕴
2020-01-09李麒
李 麒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一、李大钊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中讲过:“我们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通过一批中国留学生从日本、法国和俄国等地先后辗转传播到中国的,李大钊是传播它的主要先驱。1913年冬天,李大钊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1917年,李大钊公开发表了《政治之离心力与向心力》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明确地提到了“社会主义”,他认为近世的文明就是解放的文明,近世中国人民的运动也就是解放运动。那么什么是解放?即被少数专制者的向心力所吸收、侵蚀、凌压、束缚的多数人的权利,依靠离心力摆脱束缚恢复自由的过程。因此,有一些国家采用专制主义也有一些国家采用民主主义,有的国家实行资本主义也有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这些都是离心力和向心力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自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内容,社会主义也渐渐地被各个阶级所知晓,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是什么,当时还存在许多争论,也没有统一的结论。同时,有些中国人不能理解社会主义的真正含义,而错误地接受了西方资本家不断攻击社会主义的一些说法,他们指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旦建立,会直接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困、没有自由等,对此李大钊公开发表文章回应对社会主义的各种误解,如《平民主义》《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并以此宣传社会主义。
(一)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社会主义应该是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由的。面对一些人关于社会主义将会限制人们的自由和个人发展等种种疑虑,李大钊作出了这样回答:“然过渡时代的社会主义,确是束缚个人主义的自由,因少数资本主义者之自由当然受束缚,不过对于大多数人的自由确是增加。故社会主义是保护自由、增加自由者,使农工等人均多得自由。”[1]196相反,“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底下,那里有劳动者的自由,只有少数的资本家的自由,高楼、大厦、汽车、马车全为他们所占据,我们如牛马的劳苦终身,而衣食住反得不着适当的供养”[1]356。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受束缚的不过是那些占人口少数的资本主义者,从而实现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自由和权利。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自由观有力地回击了社会主义束缚论,并发出要想得到真正且平等的自由必须实行社会主义的呼吁,这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科学的认识。
社会主义才有真正的平民民主政治。李大钊认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这样的社会才是平民社会,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才能真正拥有自由与平等。与此同时,李大钊大力批判了资产阶级平民政治,他认为“资本主义存在一天,帝国主义即存在一天”,而“帝国主义之下,断没有‘平民主义’存在的余地”[1]126。“‘自由政治’的真谛,不是仗着多数的强力,乃是靠着公同的认可”[1]119。在李大钊眼中民主政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全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李大钊的人民民主思想为中国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会破坏生产,而且会使民众贫穷,由此李大钊提出了“整理生产”一词,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主义可以通过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等手段使经济活动有序进行,避免出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盲目竞争、无计划生产等弊端;二是“整理生产”是与破坏生产相对立的,社会主义不仅不会破坏生产,相反会大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李大钊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必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他将“富”作为判断是否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首要标准。一些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就会出现怠工的现象,对此李大钊将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下的做工情况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资产阶级制度下的工人非常穷苦,如奴隶、如牛马,他们是为资产阶级而劳动的,自己得不到一点生活乐趣;相反,李大钊推荐的社会主义就像莫里斯支持的社会主义一样,是一种有美感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事工作的人可以体会到“工作的喜悦”。“我们的工作是要免除工作的苦痛,发扬工作的喜悦的,那里有像现在劳动的劳苦,有怠工的现象发生!”[1]354。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能够得到强有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可以实现经济自由,并依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在李大钊眼里,社会主义式的经济制度“是一个新制度”,这个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制度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他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现行制度,有必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取代旧的经济秩序和组织,即实现协作的生产以及真正平均的分配。李大钊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主张协作的生产,并得真正平均的分配”,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组织与分配方式上的突出特征。
在社会经济的组织管理方面,李大钊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必须严格实行“生产交换机关的社会化”,即社会主义经济最主要的一切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交换机关收归国有,实行公有制,凡是那些规模庞大的私营企业,如铁路、矿山、轮船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商店等都应该收归国有,国家银行以外的商业银行、小型工商业也应该逐渐地收归国有,“除去有土农夫所有的土地以外,土地亦收归国有”[1]136。在社会主义社会,“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1]132。李大钊提倡,劳动人民必须自己是一切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与人之间彻底打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形成以公平自由且平等联合生产的新关系。
在分配方式方面,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1]354。这种分配方式其实就是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下必须严格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同时他认为,这种分配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在这种制度下“生产的形式已经变成社会的,这分配的方法,也该随着改变应归公有了”。既然对社会主义的产品实行公平分配,就应该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大小进行分配,“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得和他劳工相等的份就是了”,不能对劳动者一切劳动成果不正当占有。社会主义经济组织的目标就是确保那些从事生产的人有同等的机会获得劳动结果。
(二)李大钊在中国成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因
回顾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之所以在中国成功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原因。
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时实际紧密结合。李大钊密切地关注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他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榜样,努力运用新的理论武器,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向前。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能够近距离接触青年学生,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可以循序渐进地向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大钊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和尊敬,他们视他为自己的导师和革命的引路人。在学校图书馆任职期间,他订购、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书籍,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材料。毛泽东曾经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2]在李大钊深深影响和精心培育下,许多有志向的青年纷纷投身于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中,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蔡和森、瞿秋白等人经过比较、鉴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有着较强的现代民主政治意识,有改造中国社会的决心,他们是时代的精英。这个群体的形成与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基础[3]。
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启发平民的思想。1919年邓中夏等人在北京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讲演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废除封建社会不良陋习等,李大钊当时直接指导了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工作。1920年,李大钊发表了《“五一”May Day运动史》一文,在文章中他呼吁知识分子不应该光空喊“劳工神圣”的口号,而应该走进劳动者中开展工作。同年,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劳动音》,这个刊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质朴的语言向广大中国工人阶级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1月,在李大钊的组织指导下,邓中夏等人创办了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通过宣传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坚信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李大钊也十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李大钊能积极投身于党的创建活动之中,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组织基础。1920年2月,他在护送陈独秀安全离开北京时与其共同商议了建党的有关问题;同年3月,李大钊等人在国立北京大学秘密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人到达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并且同北京大学的革命分子一起讨论了有关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10月,李大钊组织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他领导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支持推动建立全国更大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二、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传承革命先驱思想基础上的创新
(一)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重大战略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成果。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上,2016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四个自信”的重大战略命题,将“文化自信”纳入其中。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四个自信”的具体提出主要是基于对新时代下中国发展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科学认识。
回顾李大钊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新时代下的“四个自信”是对李大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向全党和广大人民发出殷切呼吁:“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4]李大钊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在中国大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即使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独裁统治下,李大钊仍然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以无所畏惧的精神传播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5]这样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理论自信”的提法,正是对李大钊坚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概括和创新。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诸多问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而且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这样的社会主义道路被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和选择,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道路自信”,正是继承和创新李大钊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既继承前人又顺应时代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自信”。
(二)从革命先驱的初衷及其实践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定为大会主题,并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6]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关键期,党的十九大重温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并赋予其强大的动力内涵,彰显了这个初心和伟大使命的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也充分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思想与李大钊的建党革命思想一脉相承。在李大钊的众多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为中国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解放,是李大钊建党思想的一个核心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初衷。李大钊在亲眼目睹了国家危亡的局势和黑暗的社会现状后谋划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的过程中他将为人民谋幸福、救民于苦难之中当作自己的一项崇高任务和事业。他在《狱中自述》中写到:“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7]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立政党时就将领导“劳动阶级,促使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确定为党的任务,致力于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谋求“中华民族之复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国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科学指针,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建党思想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思想的理论来源[8]。
(三)从李大钊的群众观到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践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这表明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在思考中国革命问题的过程中,深刻阐述了党的群众观。他明确地阐明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主体地位,认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人民群众艰苦劳动的结果,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苟吾四亿同胞之心力,稍有活泼之机,创造改造之业,姑且莫论,但能顺应此环境而利用之,已足以雄视五洲威震欧亚矣”,“国家前途,实利赖之矣”[10]163。由此可以看出,坚定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李大钊群众思想的基础,这也充分说明李大钊很早就重视党必须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关系。从李大钊的群众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基本原则。新时代下的执政为民思想既是对李大钊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继承,更是与时俱进的治国理念。
(四)从“全球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许多国际国内重要场合提及和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而且为推动世界政治转型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新型全球国家关系的构建等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李大钊的共同体思想就是其渊源之一。李大钊在致力于改造中国的同时放眼于全球,提出了由“民族国家共同体”到“亚细亚共同体”再到“全球共同体”的共同体思想。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这样写道:“《晨钟》自身无所谓使命也,而以青年之使命为使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10]167“青春中华”的思想充分阐明了青年人的使命以及青年人的觉醒对国家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在李大钊看来,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民族是青年人的使命,同时青年也是振兴中华、复兴民族的希望。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中,李大钊提出满汉蒙回藏等各民族的文化逐渐相近,都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下,所以不应该将各民族分割开来,都应该统一称为中华民族。此文展现了李大钊民族平等和民族融合思想。
在《大亚细亚主义》一文中,李大钊提到:“吾人但求吾民族若国家不受他人之侵略压迫,于愿已足,于责已尽,更进而出其宽仁博大之精神,以感化诱提亚洲之诸兄弟国,俾悉进于独立自治之域,免受他人之残虐,脱于他人之束制。”[11]107在《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李大钊指出:“我们主张拿民族解放作基础,根本改造。凡是亚细亚的民族,被人吞并的都该解放,实行民族自决主义,然后结成一个大联合,与欧、美的联合鼎足而三,共同完成世界的联邦,益进人类的幸福。”[11]270李大钊认为,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解放的同时应该发扬宽仁的传统美德,帮助亚洲受压迫的民族和国家。同时,他大力批判日本所谓的大亚细亚主义,认为其实质就是欺凌、掠夺亚洲其他国家和弱小民族的亚洲帝国主义,这种虚伪的大亚细亚主义将危害亚洲同胞。李大钊倡导全亚细亚民族在自决的基础上结成联合,以促进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由此可见,李大钊所倡导的亚细亚主义是没有恶意的、友爱的、互相帮助的、自治的亚洲共同体。
在《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一文中,李大钊认为:“方今世界大通,生活关系一天复杂似一天,那个性自由与大同团结,都是新生活上、新秩序上所不可少的。联治主义于这两点都很相宜。因为地方、国家、民族,都和个人一样有他们的个性,这联治主义能够保持他们的个性自由,不受他方的侵犯;各个地方、国家、民族间又和各个人间一样,有他们的共性,这联治主义又能够完成他们的共性,结成一种平等的组织,达他们互助的目的。这个性的自由与共性的互助的界限,都是以适应他们生活的必要为标准的。”[11]284同时他对世界联邦的进程进行了推测:“(一)各土地广大民族众杂的国家,自己先改成联邦;(二)美洲各国组成全美联邦,欧洲各国组成全欧联邦,亚洲各国组成全亚联邦;(三)合美、欧、亚三洲组成世界联邦;(四)合世界人类组织一个人类的联合,把种界国界完全打破。这就是我们人类全体所馨香祷祝的世界大同!”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认为全世界必将形成一个全球共同体,这是一个没有国界、平等互助、保持个性与自由、没有侵犯的全球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李大钊提出的由“民族国家共同体”到“亚细亚共同体”再到“全球共同体”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升华。
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九千万人,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李大钊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土壤中汲取养料,沐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阳光下,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