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前提、核心及根本路径
2020-01-09郑英琳
郑英琳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每一个政党都有其特定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铸造了别具一格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指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1]26。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汇聚了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熔铸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价值和政治品格,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根基;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行为、政治取向、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滋养着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和精神,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厚实的文化根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全方位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前提、核心及根本路径,不断造就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水平、新境界。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前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方向决定命运,命运决定道路。”[2]36政治方向决定了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事关文化建设的盛衰兴废。党内政治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最高体现,是党的灵魂与旗帜,在整合党内利益诉求、凝聚价值共识、引领社会前进等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属性
“在阶级社会,每一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要求、政治理想和政治观点等,这些就构成了每一阶级的政治文化。”[3]300工人阶级在长期的政治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属于本阶级独特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具有鲜明的工人阶级属性。由此产生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镌刻着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政治理想和政治观点,烙印着鲜明的阶级性。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它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党内政治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政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皈依,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展现和反映着一个政党的阶级本质。因此,阶级性必然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属性。
毛泽东在1942 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的”[4]865,文艺工作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4]848,并且要以政治标准为第一标准。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正是因为抓住了文化的政治属性的脉搏,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上,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方向,才能在那个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占领文化理论的制高点、文化实践的制高点,才能成为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民族精神的凝聚核心和文化选择的“风向标”。延安时期文艺工作的实践和成就说明了,文化只有充分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进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列宁也强调,“一切非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学说,都是胡说八道”[6]。那些认为文化是“超阶级的”或鼓吹文化是“纯艺术的”,只是在自我陶醉、顾影自怜,只会阻碍国家、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只有牢牢把握阶级性这个根本属性,让党的宗旨充分体现于党内政治文化中,并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和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上向善发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指导思想指引着文化建设的前行方向和发展道路。只有坚定正确的思想指导,文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7]。这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贞不渝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的政治斗争,并创造性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塑造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精神内核的独具一格、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文化。纵览党90 多年的历史,党内一度出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歪风”“逆风”,“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祸国殃民”[4]840,根源就在于某些“糊涂”干部、“糊涂”知识分子“西天取经”“无的放矢”,没有念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之“矢”对准中国政治革命之“的”。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风驰电掣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征,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挑战,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2]66。习近平反复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2]66面对白云苍狗、波诡云谲的新局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不断赋予党内文化新的内涵外延;同时,要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反哺马克思主义,持之以恒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实践诉求、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国的前行方向相契合,不断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全党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正确的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才能永葆政治底色,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伟大真理,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精神标识和全社会的文化导向,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不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简单的“延续品”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文化的“山寨品”,更不是西方政治文化的“舶来品”,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41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于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保持文化底色,把准发展方向,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美国著名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认为,文化是各式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的舞台[9]。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交流越趋激烈,“颜色革命”暗流涌动,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也在借机蔓延。各种质疑、否定、攻击和捧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调在到处摇旗呐喊、制造舆论、图谋误导;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在极力煽动“去中国化”“去马克思”,鼓吹“淡化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混肴视听的言论。他们的目的都在于淡化、动摇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企图把中国引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从而颠覆社会主义。在这方面,苏共亡国亡党的反面教材值得我们深思。日本著名评论家堺屋太一指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走向崩溃的其实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就是人们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的观念、理想和领导层的决策与人品”[10]。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综合表述,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最高体现,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主流、主线和主题,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原则性问题上,要洞若观火,丝毫不可松懈。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11],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智慧成果中汲取养分,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矢志不渝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样才能让那些丑化、抹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谣言烟消云散,才能驱除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雾霾,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才能化解被文化殖民的危机和摧毁“颜色革命”的陷阱。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163价值观是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标准,是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决定因素,对文化建设起着基础导引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了共同价值观的引领,那么就会如一盘散沙,莫衷一是,魂无定所,就会成为精神上的流浪儿和文化上的乞食者。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决定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价值选择取向,直接影响着党员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关系到党内政治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为核心,实现党内价值统合。
(一)加强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要明晰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明等价值观”[1]63。这就明确了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精髓要义。其中“忠诚老实”要求共产党人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在做人、做事上“实”字当头,不做“两面事”,不搞阴谋诡计,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公道正派”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准则,要求党员干部要一心为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不任人唯亲、不跑官要官、不买官卖官、不拉票贿选、不滥用权力,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的为人民办事。实事求是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2]522,是“靠实事求是吃饭”[4]835,这就要求广大的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不搞“表面功夫”,不做政绩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要求党员干部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不做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贪污腐败的事。
“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十六字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价值信念的扬弃与升华,是对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的精髓凝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具象化,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在党性修养、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执政理念等方面的基本价值规范,标示了党对自身的基本价值评价标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明晰和践行共产党人十六字政治价值观为核心,同时兼顾广大党员干部的其他合理价值诉求,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的党内政治价值体系,实现全党内的价值统合。
(二)加强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要破除不良政治文化的腐蚀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破立结合是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有效途径。当前,党内政治文化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良政治文化在兴风作浪,制约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向上发展。习近平也多次告诫,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13]。
腐朽落后的政治文化的产生有其深厚且复杂的背景,既有根深蒂固、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残留,又有西方“颜色革命”的渗透,还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一定时期内党管党治党不力的党情。这些不良的政治文化极易在一些党员干部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弱化共产党人价值观,恶化党内政治生态。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和苏联的解体,究其原因之一是苏联共产党对党内不良政治文化放任不管,听之任之,长此以往,腐蚀了苏联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背弃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目标和使命,站在了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时,要高度警惕自我异化,要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破除党内的不良政治文化的侵蚀,坚决铲除错误的价值观、政绩观和权力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党才能实现长期执政。
(三)加强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党内政治文化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政治文化,党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性。一个时期以来,厚黑学、官场术、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不良政治文化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在党内肆意横行,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些领导干部党性意识模糊,忘记了初心和使命。“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14],坚强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通过长期的党性教育和自觉的党性修养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的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党性锻炼,不断改造和提升党员的主观世界,从而使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抵制不良政治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学习是改造思想、强魄铸魂、淬炼党性的有效途径。正如习近平所说:“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15]一些党员干部党性意识薄弱、精神“缺钙”、思想落伍、行为失范,究其原因在于理论素养不高,学习不够,不能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此,在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时,要加强党员干部全面系统的学习,要使学习成为常态。一方面,要增强知识上的学习,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党史国史,还要学习党纲党纪,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魂、培为政之本。另一方面,要联系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去学习,在实践学习中总结真知。同时,“装门面的学习没有意义”,要真学,要学以致用,避免“形式”学习,杜绝“假、大、虚”的理论学习。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政治意识即政治文化[3]342必然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党内生活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依托和实践基础,党内生活纯净、规范、科学,党内政治文化就会健康向上,反之则会萎靡不振。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生活一直是我党的传统优势,然而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市场化、娱乐化和失序化等不良现象,“病态”文化也随之产生。“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16],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为根本路径,为滋养先进的党内文化提供稳定良好的大气候。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以重塑和谐纯洁的党内政治关系为突破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进行交互活动而形成的小型社会,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交往关系,即以党员个体与党员个体、党员个体与党组织、党组织与党组织为核心的政治交往关系。党内生活是党内政治关系在社会层面的折射,党内关系扭曲不正常,党内生活势必弊病从生,党内政治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纯正。近年来,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帮派文化等腐蚀党肌体的“病态”政治文化沉滓泛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党内政治关系不正当、不纯洁。党内政治关系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毛泽东在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就痛心疾首的指出:“党内关系没有搞对,使革命遭到了很大的损失。”[17]因此,在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时,要以推进党内政治关系正常化、规范化为突破口,使党内生活成为锻造富有生机活力的政治文化的“大熔炉”。
我党历来重视构建和谐的党内政治关系,提倡规规矩矩、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弘扬正气的党内关系。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党员干部缺位错位、本末倒置,把党内关系异化为团伙关系、主仆关系、“猫鼠关系”等庸俗化关系,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活,损害了党的事业健康发展。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扬党内关系之清,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让党内关系全面回归正常化、纯洁化。”所谓的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即不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不搞人身依附关系”,“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所谓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即坚持“四个服从”,“不搞上有政策、下有政策”,“不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称为《准则》)为新形势下净化纯洁党内政治关系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及每位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对照检查、严格践行《准则》中的规范与要求,端正自身位置,自觉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深化组织观念,杜绝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使党内形成一种宽以待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的良好氛围,从而改进党内生活,进而促进党内文化的科学发展。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了。”[12]526从90 多年党的建设历史来看,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和净化党内政治文化的宝贵历史经验。领导干部执掌着公共权力,同时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推动者。这种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决定了领导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是“关键少数”,只有这些“关键少数”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当好“火车头”,一级带着一级做,一级做着一级看,一级抓着一级,形成言行一致、上行下效的正面示范效应,党内政治生活才能健健康康、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形成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自觉发挥“牛鼻子”的作用,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坚定政治信仰、坚守政治价值、恪守政治规矩的表率。此外,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是党内政治生活“八小时以外”的延伸,家风与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是相互作用的,家风不正就会影响到党风政风,党风政风不正而兴歪风邪气,党内政治文化就难以真正实现纯洁。为此,领导干部要发挥优良家风的标杆作用,以淳朴的家风带动党内生活的健康发展,以积极向上的家文化带动党内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以推进制度建设为着力点
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在管理与建设中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内生活失控、失序、失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荒废、踟蹰不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监督有力、执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致使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使党无法依靠制度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制止“文化大革命”这种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邓小平在反思这段历史的教训时指出:“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18],并强调党的建设要靠改革和制度建设[19];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制度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全面释放制度的刚性力量,为提升党内生活的科学化、常态化和系统化保驾护航。
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法规制度的核心,是规范党内生活、净化党内生态、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20]当前,党内民主和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软弱涣散,我行我素、各行其是,党的路线方针落实不到位;有的自行其是,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甚至各自为政,把所在单位和分管领域当做“独立王国”“私人领域”。这些问题极易使党员干部变质,从而败坏党的形象,削弱党的群众基础,长此以往,会使党在无形中变质。因此,要以严格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制度建设,构建严肃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同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和权威性在于执行。在推进制度建设时,要注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避免成为形同虚设的“稻草人”,切实的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制度保障。